最值得珍視的,是契約般的期許

說到“信”,最先想到的還是“書信”,雖然它與我們的生活漸去漸遠,但信箋上承載的親情、友情、愛情卻讓人回味無窮。可以說,在人類交流與溝通的曆史上,書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信”,有托人所傳之言可信之意。不論是捎口信,還是郵遞書信,都是為了訴說事情原委和表達人的思想感情。親筆信,不僅可以傳達思想感情,還能給受信人“見字如麵”的親切感。書信的存在,讓人享有溫馨,擁有懷念。因此,在QQ、短信、電郵、微信這些簡單快捷的通信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依然有一些人情願使用書信互通信息。

有“信”,就有“信使”。信使作為傳遞書信之人,品行是很重要的,他要讓人有信賴、信任感。這種信賴、信任關係,蘊含著人與人之間契約般的期許,這種期許一旦被打破,就難以彌補,甚至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在這裏,自然而然就要說到信用或誠信了。所謂信用,就是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的信用貸款等,就是建立在一個“信”字基礎上的。言出必行的人,說出的話才有分量;不履行承諾、不尊重別人的人,遲早會失去他人的信任。

《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信”的基本內涵即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許慎在《說文解字》雲:“誠,信也。”“信,誠也。”

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行為規範和美德修養。關公就是誠信美德的代言人,其守“信”之心,從“土山三約”可窺一二: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以“三便”勸關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關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約’:一、今降漢不降曹;二、請給二位嫂子俸祿,單獨居住,不論何人不許入門;三、隻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辭曹歸劉而去。三者缺一不可。”“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叔的忠誠,表明了他對兄弟桃園結義承諾的踐約之誌。

還有耳熟能詳的《曾子殺豬》的故事:一天,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邊走,一邊哭。她為了讓兒子不跟著,便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絕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誠信之人,在古代有,在當代也不鮮見。一天,一位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麽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去談這種生意。這時,顧客露出微笑,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這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會常來!”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們的先賢孔子對“信”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信”,說通俗點,就是待人處事真誠、實在、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信”,讓人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它可以夯實我們事業的基礎,可以讓我們的世界多幾分美好和安寧。

【賞·品悟】

信用也好,信譽也罷,自古至今,能立業、興業、旺業之人沒有不信守的。我們所處的世界,正是因為人們恪守一個“信”字,才會擁有和樂和寧靜,才會一再顯現春天般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