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IV 連環殺手的犯罪(二) 波士頓扼殺者:殘忍虐殺中老年女性

自1962年6月至1964年1月,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地區發生了一係列慘絕人寰的凶殺案:有13名不同年齡的女性被殺害,殘忍的凶手將她們殺害後,還在一些受害者的身上留下自己的“簽名”——用受害者的物品係成蝴蝶結的樣式。另外,有的受害者在死之前遭到了性侵犯,而且還被凶手用棍棒攻擊或是用刀刺傷,但最終都被凶手用絲襪或是受害者的衣物勒死。因此,媒體在報道這起連環凶殺案時稱凶手為“波士頓扼殺者”。

1962年6月14日,這名“扼殺者”開始了第一次行凶。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蓋恩斯伯勒街道上的一棟公寓中,55歲的安娜·施列塞爾斯被人發現在家中遇害。驗屍官經過檢查發現,這名中年婦人是被勒死的,脖子上纏著一根皮帶,皮帶被係成蝴蝶結的形狀。警方對皮帶進行檢查後得知,它是來自於死者的。

起初,警方推測,可能是凶手隨手拿起了安娜的皮帶將其殺死。可是,經過驗屍官的進一步檢查發現,安娜並不是被皮帶勒死的,因為她脖頸上的掐痕和耳朵中的瘀血表明:她是被凶手活活掐死的。顯然,凶手在將人殺死後,還在受害者的身上留下了自己的“簽名”——用皮帶係成了蝴蝶結的樣式。

在安娜遇害後的第二個星期,一位68歲婦人妮娜·尼克爾斯也在家中遇害。驗屍官檢查發現,她也是被人掐死的。不過,妮娜的脖子上纏的不是腰帶,而是兩隻絲襪,並且凶手還用絲襪打成了蝴蝶結的樣式。

不久,住在波士頓北部林恩區一棟公寓裏的海倫·布萊克也被人殺害。警方趕到案發現場後發現,她的屍體躺在臥室的地板上,脖子上也纏繞著兩隻長絲襪,同樣,也打成了蝴蝶結的形狀。

由於這三起謀殺案的受害者都是被人扼殺,因此,警方推測,這可能是一個連環殺手所為,警方稱這名逍遙法外的凶手為“波士頓扼殺者”。當警方加大調查力度時,凶手似乎也有所覺察,不再采取行動。這讓警方無法獲得更多的線索,隻能加派警力,對案發地點附近的街區進行不間斷的巡邏,以防止類似案件再度發生。

當警方以為凶手不敢再出來行凶時,“波士頓扼殺者”卻再次大開殺戒——又有一名老婦人在家中遇害。75歲的艾達·伊爾加是被凶手用白色枕套勒死的。雖然死者的屍體被凶手刻意擺放成一定的姿勢,可她的身上卻少了“波士頓扼殺者”的簽名——蝴蝶結。因此,警方以為這起凶殺案可能是其他凶手所為。

警方調查案發現場後並沒有發現有用的線索,也無法確定凶手的殺人動機,這讓他們依然沒有任何頭緒偵破此案。當媒體對這一係列案件進行報道後,很多民眾認為行凶者可能是一個瘋子,隨意選擇作案目標,這讓波士頓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擔心自己隨時會成為凶手的下一個目標。

正當民眾感到擔心時,67歲的婦人簡·沙利文在家中被人殺害了。警方趕到案發現場後發現,她也是被凶手掐死的,同樣,脖子上也有兩隻絲襪,並係成蝴蝶結的樣式。警方斷定,這必然是“波士頓扼殺者”所為。可當警方再次進行調查時,凶手又停止了殺戮。

對此,FBI犯罪心理專家認為,這一時期是凶手的“停滯期”,也是凶手自我“心理調整”的時期。在此期間,他可能會自首或自殺。不過,凶手再次行凶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於是,當地警方向FBI請求幫助,希望他們能夠協助破案。正在FBI介入調查時,凶手再次行凶。1962年12月5日,一個名叫蘇菲·克拉克的年輕女性在波士頓大學附近的公寓中被人殺害。驗屍官檢查她的屍體發現,死者是被人扼殺的,而且嘴裏還塞了一些雜物,脖子上纏繞著一隻絲襪。不過,這隻絲襪並沒有係成蝴蝶結的樣式。

這讓FBI與警方感到很不解,受害者雖然是被扼殺的,但她是一名年輕的女性,而之前的受害者都是年紀較大的婦人。同時,這起謀殺案也與其他凶案不同——不再是兩隻絲襪,而是隻有一隻絲襪,而且打結的方式也不同。對此,FBI與警方認為這起謀殺案可能不是“波士頓扼殺者”所為。

FBI犯罪心理學家對這些謀殺案比較、分析後認為,雖然死者都是被凶手扼殺的,但窒息的方式卻有所不同;有的受害者在生前曾經被性侵,有的則沒有;有的案發現場留有凶手的“簽名”,而有的犯罪現場卻沒有。這表明凶手並不是同一個人,有可能是有人模仿“波士頓扼殺者”行凶。

這讓波士頓的居民陷入更大的恐慌之中,因為凶手如同一個幽靈般,在無人知覺的情況下潛入受害者的房間,悄無聲息地殺人。雖然FBI與當地警方加大力度保護居民的安全,可是,依然阻擋不了凶手的殺人腳步。不久,又有年輕的女性被殺害。

在聖誕節前一天,23歲的帕特裏夏·比賽特在租住的公寓中被人殺害,她同樣是被凶手扼殺的。不過,FBI與警方在調查後依然沒有獲得可用的線索。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又先後有三名女性被扼殺,在她們脖子上都有絲襪係成的蝴蝶結。

1964年1月1日,19歲的瑪麗·沙利文在慶祝自己即將到來的20歲的生日時,在家中被人殺害。她是被凶手勒死的。驗屍官檢查瑪麗的屍體發現,她是被凶手用三條繃帶勒死的。經過進一步檢查還發現,凶手對瑪麗實施了性侵犯。

FBI與警方在搜查犯罪現場時發現,在受害者腳踝附近有一張卡片,上麵寫著“新年快樂”。至今為止,波士頓已經有11名被害者。這讓FBI與當地的警方壓力很大,為了能夠將“波士頓扼殺者”早日緝拿歸案,他們對5000名嫌疑人進行排查,並對2500名有性犯罪記錄的人一一調查。結果,依然沒有找到真正的“扼殺者”。

與此同時,一些精神病專家以及心理學家也對“扼殺者”進行了分析,根據被害對象的不同,他們推測是不同的凶手所為,因為受害者包括兩個群體——中老年婦女和年輕的女性。對此,他們推測,殺害老年婦女的凶手可能是一個由專製母親撫養長大的男人。由於他不能向自己的母親發泄不滿和憤怒,因此針對那些孱弱的老年人下手。另外,凶手有可能是一個獨自居住的人。

但心理分析專家詹姆斯·A·布魯塞爾教授參與調查時卻不認同那些專家的觀點,他認為這些案件都是一個人單獨作案的,隻是隨著時間的改變,凶手的作案對象和作案手法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另外,布魯塞爾教授還認為,凶手身體強壯,年齡大概在30歲左右;黑色頭發,衣著整潔,比較注重自己的外表;凶手多半有西班牙或意大利血統。

可是,FBI與警方卻沒有找到調查方向。正在他們陷入一籌莫展之際時,一個名叫阿爾伯特·亨利·德薩弗的男子走進了警局,聲稱要自首。而他的情況與布魯塞爾教授所做的心理畫像非常相似。可是,當警方對他審訊時發現,雖然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他所說的情況卻有部分細節與謀殺案不符。因此,警方懷疑他可能並不是他們所要抓捕的“波士頓扼殺者”。

不過,FBI在獲知阿爾伯特的供詞後,決定對他進行深入的調查,並讓FBI犯罪心理學家對其進行訪談,以了解他的行為和心理。FBI犯罪心理學家認為,對於連環殺手來說,69%的人在童年時都遭受過虐待和打罵;36%的凶手在年幼時都曾出現過折磨小動物的行為;72%的性犯罪殺手與父親的關係非常不好;81%的殺手在青春期時開始偷竊。而這些情況在阿爾伯特身上都有所體現。

1931年9月,阿爾伯特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上,當時,由於阿爾伯特兄弟姐妹比較多,又趕上經濟蕭條時期,因此,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窘迫。更悲慘的是,阿爾伯特還有一個品行惡劣的父親,經常對妻兒拳打腳踢和虐待,還經常將妓女帶到家中,並公然在孩子麵前與妓女發生性關係。後來,阿爾伯特的父母便離了婚,年幼的阿爾伯主動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四處做零工以改善生活。

FBI犯罪心理學家分析,正是由於阿爾伯特幼年悲慘的經曆,導致他的心理變得越來越扭曲。起初,這種扭曲的心理還比較微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強大。而父親公然在家中嫖妓的惡習也導致阿爾伯特在青少年時期就產生了性**的傾向。

由於阿爾伯特從小缺乏管教,而且家境困窘使得他很自然地想到獲取金錢的“捷徑”——搶劫、盜竊等。1943年,年幼的阿爾伯特第一次搶劫他人的錢財,由於搶劫的金額較小,並且他還年幼,因此法官沒有直接定他的罪,而是對阿爾伯特判以緩刑。可是,在宣判後沒多久,阿爾伯特再次實施搶劫,這次警方將其送進了拘留所(萊曼男子工讀學校)中。在這裏學習的兩年中,阿爾伯特的學習成績一向優異。

可是,在阿爾伯特被釋放後,當他重新回到家中時,卻受到周圍鄰居的影響,導致他變得愈發殘暴。

當時的阿爾伯特住在公寓樓頂上的一張沙發上,但住在這附近的居民時常會在這張沙發上嫖妓。經常看到這種情況的阿爾伯特對性有了特殊的認識,也加重了阿爾伯特的性**傾向。此時的阿爾伯特變得愈發殘暴,經常會殘害小動物——將一隻狗和一隻貓關在一個籠子裏,並讓它們互相撕咬致死。FBI犯罪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源於他父親的殘暴行為。正是因為這種殘暴而扭曲的心理,讓阿爾伯特一步步走上了連環殺人的道路。

在阿爾伯特17歲的時候,他開始服兵役,不久,他隨著部隊轉移到德國駐防。在一次舞會上,阿爾伯特邂逅了伊姆加德·貝克,兩人一見鍾情,並很快成婚。可在結婚後不久,伊姆加德發現阿爾伯特有性變態的傾向,但當時阿爾伯特對她非常好,因此,伊姆加德決定跟隨阿爾伯特回到美國。可是,回到美國後的阿爾伯特卻漸漸走向了犯罪的深淵。

1955年1月,阿爾伯特由於猥褻兒童而被警方抓捕,但對其起訴時,受害兒童的父母卻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站在公開的法庭上,認為那樣孩子的心靈會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因此,他們撤回了對阿爾伯特的指控,導致阿爾伯特逃脫法律的製裁。

不久,阿爾伯特與妻女去了波士頓。在波士頓生活一段時間後,周圍的鄰居都認為阿爾伯特是一個顧家的好男人。因為他每天都兼職多份工作,而且把所有的工資都交給妻子。後來,阿爾伯特又迎來了第二個孩子。但孩子的降臨並沒有給阿爾伯特帶來欣喜,反而讓他逐漸變得更加暴躁不安。

FBI犯罪心理學家認為,在阿爾伯特心中,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萬人敬仰的大人物,從而能夠讓他更輕鬆地賺取金錢,並且有足夠多的時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是,他並不具備那種條件和素質。他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暴躁不安,而且自控能力非常差。由於自控力較弱,導致他內心的變態欲望越來越難以抑製,最終走向了失控。

後來,阿爾伯特在當地做勤雜工時,經常借機潛入他人房間。他會帶著卷尺前往漂亮女性的家,以公司招聘模特為借口,在波士頓四處尋找身材符合要求的模特,為她們量尺寸。當時,阿爾伯特被那些女性稱為“測量男”。

雖然阿爾伯特在給那些女孩子量尺寸時沒有性侵犯她們,可是,很多女孩卻在名利的**下主動與其發生關係。阿爾伯特在被捕後稱,有不少女孩子總是主動勾引他。

FBI犯罪心理學家認為,阿爾伯特在侵犯那些女孩時沒有使用暴力,這表明他並沒有完全喪失理智,有可能正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心理防禦。可是,這一心理防線並不是很堅固,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

不久,阿爾伯特因為潛入他人的住所而被捕,他也招供承認自己是“測量男”的事實,因此被判入獄兩年。可是,警方在記錄其犯罪事實時,將他寫成了一名竊賊,並沒有記錄他是一個性犯罪者。

FBI犯罪心理學家認為,正是由於司法機關的失誤,沒有判處阿爾伯特犯有猥褻罪,而讓他繼續保持強烈的性欲望,從而導致了一係列性犯罪案件的發生。而警方之所以在阿爾伯特犯罪初期沒有抓獲他,是因為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作案手法和目標。當他使用一種作案方法行凶之後,為了躲避警方的調查,就會采取新的作案手法,選擇新的目標,以混淆警方的調查方向。

在阿爾伯特被捕後,由於他的供述總是不斷地變化,法官認為他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將其關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不過,精神病專家對他診斷後卻認為,阿爾伯特有極端的反社會人格,並沒有精神疾病,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同時,阿爾伯特在精神病院中一直聲稱,自己曾殺死過13名女性,有些死者警方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他還稱自己就是“波士頓扼殺者”。

後來,阿爾伯特被送進了監獄中服刑。不過,在1973年11月,阿爾伯特·亨利·德薩弗在獄中被人用刀刺死。

【殺手與精神病】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部分窮凶極惡的殺手的“內質”往往與常人不同,他們看起來好像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因此,很多人都會認為這些殺手就是精神病患者,並且認為他們的犯罪行為與精神病有著直接的關係。

不過,醫學研究表明,對於很多變態殺手來說,他們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雖然他們在精神上往往不正常,但他們之所以不正常是由於心理變態,而反社會人格就是最為顯著的一種。反社會人格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人格的缺失,而精神病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紊亂,與反社會人格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