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宅論與東橫線

我對於時髦的郊外住宅區的違和感在20年後促使我寫出了《十宅論》(1986年,東裝出版;1990年,築摩文庫)這本書,該書的副標題是“10種日本人居住的10種住宅”。我把日本人分為10類,以幽默搞笑的誇張手法記述了他們的文化、氣質、品位、分布狀況等。這10種人分別是:單身公寓派、清裏食宿公寓派、咖啡酒吧派、哈比達派、建築師派、住宅展示場派、獨門獨院派、俱樂部派、料亭派、曆史屋派。漫畫家、散文家渡邊和博先生覺得《十宅論》很有意思,於是把我叫到惠比壽的酒館裏,我們兩個笑了一個通宵。當時,渡邊先生已經寫出了《金魂卷》(1984年,主婦之友社)這本暢銷書,創造了“大款”和“窮光蛋”這兩個流行詞匯,獲得了第一屆流行語大獎,從而受到世人的關注。他雖然很靦腆,但非常敏銳,我從他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十宅論》文庫版的封麵也是他為我畫的。

在我的少年時代,東京從“又小又破的城市”搖身一變成了“又大又新的城市”。在這種時期,會誕生各種新富豪,各有一種不同的文化注入,上演著盛衰交替的好戲,城市的風格和文化往往是混亂的。並非隻有日本這樣,無論是什麽城市,都會至少經曆一次這種青春期一般的喜悅與傷感雜糅的時期。度過青春期,城市就成熟了。倫敦也好,巴黎也好,紐約也好,都有過這種青春期。

我很幸運,得以與這種混亂一路同行,並進行了冷靜的、惡作劇式的觀察。一端是淳子家的農村房屋,另一端是田園調布西口的“時髦漂亮的理想城市”,中間則是東橫線的各種車站,那裏住著我的各種朋友。

在大倉山,新橫濱站附近的農田不斷被平整,然後上麵建起了住宅區,帶有小草坪庭院的洋氣房子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且院子裏必定養著狗。屋子裏有鋁合金窗框、塑料餐布和亮閃閃的熒光燈,跟昏暗的我們家一比,顯得格外明亮,令我很是羨慕。

從大倉山往澀穀方向去的第三站是元住吉(東京橫濱間地圖,見圖11),這裏建有混凝土築成的高層住宅,我的朋友小久就住在裏麵。樓隻有四五層高,按今天的標準來看,根本算不上高層,而且沒有電梯。但是,當時我卻覺得這絕對是高層建築,並非常羨慕能夠住在高空的小久。其平麵設計圖被稱為星形,形狀像海星,即使在今天看來都很有意思。

後來不斷拔地而起、成為日本城市製服的混凝土公寓通常正麵寬6米左右,隻有一邊有窗戶,一戶一戶地沿走廊並排排列,有點像監獄。而這種星形住宅的住戶門麵有三種朝向,像是單門獨戶的房子縱向疊加在一起。所以,小久家的房子讓人感覺是浮在空中的。

圖11 東急東橫線的簡略示意圖

元住吉、武藏小杉和新丸子是多摩川西邊的街區,靠近川崎,因為工廠很多,與郊外的氛圍又不一樣。製造產品的工廠街區與裏山的農戶相比,充滿了另一種現場感,去那裏玩是一件讓我很期待的事。

與生產無緣、僅以消費為目的的“郊外的房屋”最讓我覺得無聊和孱弱。住在工廠裏的朋友的風格也跟郊外居民不同。我有很多朋友,也去很多人家裏看過,親眼看到了房屋的內部裝修,也仔細觀察了它們的外觀,由此知曉了各種文化。如今,我的工作就是去到全世界的各種地方,與各種人、各種街區打交道,不過無論去到哪裏,無論遇見什麽人,我都不太會感到驚訝,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曾經在那個時期居住在東橫線的沿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