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的意義——寫給即將步入三十的自己

路上的人,各有各的秘密,大家往往更願意向陌生人敞開心扉,當我作為一個陌生人去聆聽另一個陌生人的故事時,我驚奇地發現,現實往往比小說更戲劇。

前幾天人發郵件質問我:你個遊遍歐洲的白富美還裝什麽屌絲?

我回嘴:你憑什麽覺得我是白富美?

對方道:看你秀的照片唄!

我:真正的白富美,會沒事兒成天秀一些白富美style的照片麽?

然後,對方就沒鳥我了。

突然覺得好有成就感,本來是屌絲開幾個相冊裝下逼,結果裝逼裝大發了,居然為自己塑造了一個“裝屌絲的白富美”形象。

我並不是什麽有錢人,隨便拉一個友鄰出來,存款多半都比我多。因為我幾乎就沒有存款,每次都是咬緊牙,憋住尿(完全進入work模式的時候,真的是連廁所都舍不得上),賺一筆,然後就拿上路燒包了。

馬上就三十了。希望以後三十多歲的自己,能像二十多歲時那樣,說上路的時候,就能上路。當然,年紀漸大,似乎也應該考慮存款問題了。我不希望未來的路路為了存錢,而不再出門旅遊。一個成功的女商人曾告訴我:“錢不是省出來的,是掙出來的。”三十歲以後,我會更加踏實地工作,爭取在支付完各項旅遊和日常開支後,每年還能有點剩餘的銀子。

有個同樣熱愛旅遊的朋友問過我:上路對你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什麽?

我自己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

是體驗不同的文化嗎?

這個答案連我自己都騙不了,騙騙安妮寶貝的讀者還行。文化這個東西,光靠幾次旅遊,是不會有什麽真正體驗的。

在各種背景前擺出個現世安好的造型,嘴角再上揚起冷暖自知的微笑;偷聽別人雇的導遊指著塊石頭大侃曆史段子;學會用當地語言說些“你好”、“謝謝”、“多少錢”、“啤酒”,甚至“草泥馬”……這些東西,都與“文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與其讓我擺出一副民國學者範兒,喉嚨裏低沉地吐出“上路的意義是為了體驗文化”這句話,還不如讓我穿上棉布裙和白球鞋,以一副性冷談的神情,引用安妮的名句——我大概是一隻鳥。充滿了警覺,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飛呀飛,飛呀飛……

是為了沿途的風光嗎?

跟這個肯定有點關係。好天氣和好風景,確實能讓我感到快樂,但我是個很懶的遊客,我的旅行方式很簡單——第一天,找個風景好的地兒坐下或躺下,喝酒、看書或跟人聊天。 第二天,換個地兒,坐下或躺下。第三天,同上。

……

我不喜歡一次去很多地方,這個朋友遊歐洲,十天能遊七八個國家。對我來說,十天,最多遊兩個城市。

她當時就震驚了,說:既然不是為了文化,也不是為了風景,那你為什麽那麽熱衷於上路呢?

那時候我也沒有給出個滿意的回答。隨著旅遊次數的增多,這個問題的答案也逐漸清晰起來。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說過“旅途中總是能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萍水相逢的過客,當他們跟我說第一聲‘嗨’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向我道別了。有些人,一起聊過天,喝過酒,調過情之後,我很快就忘得一幹二淨;但有些人,我卻時常想起,回味他們講過的故事,說過的話” 。我是對方生命中的路人甲,對方是我生命中的路人乙。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平等的關係。路上的人,各有各的秘密,大家往往更願意向陌生人敞開心扉,當我作為一個陌生人去聆聽另一個陌生人的故事時,我驚奇地發現,現實往往比小說更戲劇。

我總覺得,生命的意義就是對自己、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不停地問出問題,然後再一一解答。當然,會有很多問題,我到死都答不上來。這也正是人生的奇妙與有趣之處。

人生太短,疑問太多。值得慶幸的是,在世界某個角落的某個故事裏,我總能邂逅一些答案。對我來說,這就是上路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