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陷阱5:對無所事事的厭惡

正念與無為的價值

即便生活在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中,我們也會給自己製造時間上的壓力:人類天生不適合無所事事。哲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說過:“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我們)無法獨自一人安坐在房間裏。”

研究人員將此稱為對無所事事的厭惡,這種心態,會讓我們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吉爾伯特(Dan Gilbert)就曾安排大學生坐在一間空房間裏,什麽也不讓他們做。大多數的學生已習慣了不斷的刺激和唾手可及的幹擾源,因此感到非常不適。[69]許多人寧願接受輕微的電擊,也不願枯坐在那裏胡思亂想。

就如丹·吉爾伯特所總結的:“無所事事的想法會讓絕大多數人狂躁不安。”[70]為了防止讀者們把這歸結於還在上大學的年輕人的本性,另一項研究也表明,職場父母會在閑暇時感到“無聊”和“壓力重重”——這表示,即使是時間上最為貧窮的人,也不知該如何放鬆。[71]

科技或許能幫我們避免與思緒獨處,卻是一個造成壓力和時間匱乏的陷阱。與科技持續不斷的聯通會阻礙大腦恢複精力,使得壓力水平居高不下,也會讓我們脫離當下。

事實證明,無所事事是一種寶貴的休閑方式,有助於時間財富的積累。無論冥想、禱告或是其他形式的正念運動,都是安於無所事事的有效練習。正念練習可以通過網站和應用上的自學方式在家裏完成,但確實需要努力。然而,努力付出是值得的。放空大腦所帶來的身體和心理的益處,遠遠比讓大腦一直處於激活狀態而引發的壓力更有價值。[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