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心,魅力之都
或許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成都注定要走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差異化之路。
在對成都城市性格的了解基礎上,成都未來發展的關鍵不是如何補好工業化的課,而是如何緊緊圍繞這座城市的“魂”,引爆成都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軟性競爭力。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一家台灣著名製造企業的董事長正考慮到內陸進行戰略布點,他選擇投資城市的做法與眾不同,就是分派自己的高層管理人員選擇不同的若幹城市生活和工作,看去哪個城市的人能待得住,結果發現,那些派往北京、上海、廣州的員工隔一段時間就想往家跑,隻有到成都來的人能堅守陣地,甚至是有些樂不思歸了。於是,這家董事長毫不猶豫地決定將企業的新總部落戶成都。
這個小例子說明,雖然成都的空間區位無法和東部媲美,但憑借獨特的城市環境和生活氛圍,其輻射和聚合能力卻絲毫未受到區位的影響。
城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也是以人為本的競爭。成都的魅力不僅來自於先天的稟賦,更來自於長袖善舞的成都人。
凡事都有兩麵,在成都與其他城市競相發展工業經濟的時代,成都人劣勢盡顯:熱衷投機、熱衷務虛、熱衷短期行為,缺乏實業心態和實幹精神,悠閑懶散、好逸惡勞、效率低下,缺乏為大企業發展所必需的大批量產業技術工人,以至於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數千年的盆地意識養成了成都人易滿足、易自得、小富即安的消極心態,缺乏遠大目標和做恒產的恒心,所以成都不可能產生大企業家。
但當成都著力打造“西部之心”,服務於其他城市的時候,成都人的特長盡顯,那就是“善於經營,勇於創新,優於生活,長於兼容,勤於服務,敏於時尚,嫻於文化,精於品味。”長袖善舞的成都人更是把成都的設計、廣告、傳媒、會展等產業做的風生水起。此外,成都人不僅善於經營,也敢於消費。成都的商品零售總額、人均汽車擁有量在西部乃至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人,城市之本;離開人的個性,城市魅力將無從談起。有什麽樣的人群,就有什麽樣的消費,就有什麽樣的供應,也就有什麽樣的產業。成都人文精神中最寶貴的優勢,是成都人最重要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也是西部城市最缺乏的人文資源。
可以說,一個地區的人文精神與產業特色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性。成都的地理區位和文化底蘊決定了成都無權選擇平庸。
有什麽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麽樣的發展模式,有什麽樣的發展模式就能實現什麽樣的發展目標。
一方麵是成都有什麽,另一方麵是成都被中國、西部需求的到底是什麽?對於中國,成都應該是名副其實的“第四城”,新生的國家級區域經濟圈的中心城市,是中國無可爭議的休閑之都,人居天府,是東西部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物資流交匯的樞紐。
對於西部,成都是西部金融、商貿、物流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西部創新中心——新技術、新信息、新觀念的誕生地、新體製的發祥地,是區域創意經濟和時尚文化的引領者,是西部信息中心和產業服務的平台。
對於巴蜀,成都應該是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渝城市圈的服務型、消費型的區域中心城市。
最終,成都的城市定位概括為8個字——西部之心,魅力成都,也是成都新一輪發展戰略的核心理念。因為對一個城市而言,城市競爭力不等於GDP的多少,而是看它的輻射和聚合半徑有多大,城市的個性與魅力有多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多久遠。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這8個字,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廣告口號,它既是對成都發展戰略的一種形象概括,同時也蘊涵著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為了早日成為真正的“西部之心”,成都就必須揚長避短,強化成都的“造血”、“聚合—輻射”功能,大力發展服務業,尋求適合第三產業發展的新產業構架體係。工作室建議成都未來要調整自己的產業戰略,重點發展旅遊休閑業、會展經濟、創意經濟、總部經濟等新興的第三產業,充分利用自己的先天環境和人文優勢做大現代服務業,用自己的方式迅速承擔起“3+1”中“1”的曆史使命。
服務業的發展是引導、提升城市轉型的催化劑,是強化城市“聚合—輻射”功能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重要保障,它將會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度的提高顯得越來越重要。
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對成都來說,將是支撐大成都明天發展的戰略產業,是提升、優化西部之心的重要部署。”
除了成都已發展日趨成熟的商務服務業,包括金融、商業、物流等,以及生活服務業,包括居住、健康等,還應重點發展關聯性強、外向度高、附加值大、仍有提升空間的服務業:休閑產業,會展業,知識型產業。
知識型產業是孵化器,休閑產業是聚合劑,會展業是輻射器。強化這三大核心產業,對內可以強化成都綜合經濟功能,優化原有產業結構,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對外可以擴大成都的“輻射—聚合”空間,是推動大成都平原城市經濟圈的發展,使成都成為真正意義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關鍵。
休閑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與精神的)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不僅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而且也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休閑產業的主體是指由旅遊業、娛樂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和其他服務業複合所構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係統。
一個城市的氣質和文化精神,是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核心競爭力。任何剛性的政策和手段可能壓抑之,扭曲之,但不可能強製改變之。成都的氣質就是休閑,休閑是成都最大的資源優勢、最獨特的魅力和個性。因此,成都應成為人們心中的“後花園”,成為所有的人都樂意、盼望、不得不到此實現自己生活夢想的休閑城市。
會展業——會展活動選址時除考慮會館設施、交通條件、服務水準等要素外,還會考慮:地區魅力,是否能吸引人們欣然前往;地區行業構成,是否提供可資考察的行業資源;地區關注度,是否具有成為輿論熱點的話題;地區信息聚散能力,是否具備“獲取—傳遞”最新信息的條件。
成都具有這樣的優勢:城市魅力獨特,行業題材豐富,媒體傳播領先,物質、信息聚散迅捷,在西部大開發的大趨勢下,完全具備發展成為國家級會展之都的優先條件。
知識型產業——知識型產業是知識產業的一個分支,是以知識資源為主導要素,高附加值、低有形資產投入的產業類型,是中小企業的天堂。成都的人文環境非常適合中小民營企業的成長,製定相關推進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形成民營企業的創業沃土;
中小民營企業是三大戰略產業中最活躍的因子和根本支撐體,產業政策傾斜關鍵是政府實行政策傾斜、金融傾斜、行業組織、行業推廣等扶持手段,引導民營企業往此方向發展。
做好長期發展研究的同時,當年,工作室還提出具體操作簡易,認為成都還需通過以下幾個突破點來推動城市發展和“西部之心”的打造:
新城開發:主題引擎拉動板塊增長——以產業主題為龍頭,拉動投資和消費,使項目的啟動具有強烈的產業及市場引導能力;整合相關行業資源,在此基礎上,帶動新城板塊的開發;每一個引擎,都成為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的龍頭。
舊城改造:以點帶麵,展現魅力成都——騰籠換鳥,大力度加快政府及其重要職能機構的外遷,疏散城市中心區的功能,緩解交通壓力,為構建中央商務區(CBD)、進一步強化老城區的金融、商貿、休閑功能置換出更大的價值空間;挖掘和提升老城的文化價值和曆史價值,強化老城的休閑功能;促進老城的曆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相對接。
旅遊拉動:打造大四川旅遊服務平台;提出口號:“讓成都休閑起來!”,發動全民旅遊,提高成都市民的休閑檔次;為成都度身策劃、組織一係列活動和事件,如休閑節、美食節、汽車博覽會等;鼓勵駕車遊,為四川的大旅遊配上汽車輪子。
飛天計劃:十萬精英入贅成都——推出一個全新的城市形象:最適於創業、人居、生命質量最佳的城市。
全方位拉動會展業——在一到兩年內,以成都為中心,通過“拉進來、走出去”,通過高層次的、各種類型的會展活動,以達到內強功能、外樹形象、拉動產業的效果。
……
在西部城市強筋健骨的成長過程中,成都要作大腦和心髒;在全國竭澤而漁的城市開發過程中,成都要作一片休閑綠洲;在與重慶投資製造業的競爭中,成都不僅要辦廠,更要開“店”。
在已經到來的城市經濟時代,成都完全沒有必要再參與城市間的同質化競爭,而還是應發揮自己的人文優勢,尋找差異化的發展之道。
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通過對成都的文化底蘊、城市個性、產業要素、空間發展、城市營銷等全方位的立體化的思考,一套全新的大成都發展戰略浮出水麵:
大成都的全新的戰略形象是: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
休閑勝地,人居天府;
中國生命質量最佳的城市;
讓世界享受成都;
少不入川——人生最大的遺憾。
大成都總體發展思路是:未來3年內,成都應該掀起一陣會展旋風,營造一片知識沃土,建設一座休閑城市,推出一個全新形象。成都要成為中國生命質量最佳的城市,成為西部最適於人居、創業和休閑的城市。
如果成都按照新思路完成自己的戰略轉型,未來3年內,人們將看到:
一年成勢:在一到兩年內,以會展旋風為龍頭,樹形象、造輿論、搭平台,形成“西部之心”的戰略態勢;
二年成形:在新城開發、舊城改造,以及休閑、會展、知識產業多方麵形成亮點,構築“西部之心”的戰略格局;
三年成都:通過以上幾大策略的突破,整個“西部之心”的基本框架已經構建起來,區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初見成效。
2003年8月16日,中共成都市第十次黨代會隆重召開,伴隨著城市化的最強音,一個雄心勃勃、目標遠大的新成都正式起錨。
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取決於他的目標;一個城市應對新時代的對策,取決於它的領導人的抱負。大巴黎規劃(《An Urbanizing World》1995 )開宗明義第一章就是:“發展歐洲的雄心”。
成都,以全新的戰略、嶄新的姿態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現了西部城市的理想和抱負,展現著西部的雄心。
在這次曆史性的會議上,新任的領導班子即按照全新的戰略理念“西部之心,魅力之都”,向1000萬成都人民勾畫出了一個極具衝擊力和想像空間的新成都:
用5年時間,把成都努力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
具體的奮鬥目標是:到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城市化水平達到42%以上。
……
成都,完成了一次自身戰略的提升。
“思路決定出路,戰略決定成敗”。在“西部之心,魅力之都”的核心戰略的指引下,成都美好的目標不再遙遠。
【鏈接】展望“中國蘭德”——民間智慧如何介入政府決策
2003年8月18日,《財經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溫總理百日內六詢學者——誰會成中國的蘭德公司”的文章,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從2003年3月中國新一屆政府組建,到7月短短的100天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各方麵專家座談會達6次之多。
被邀專家坦言這表明了新一屆中央政府致力於決策科學化的決心和目標,同時也透露出,政府正在探尋實現決策科學化的最佳途徑。
參加座談的專家指出,由於多種複雜的原因,目前地方政府的重要決策形成前,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購買外腦:一是政府下屬的研究機構,如社科院、體改委、發展研究中心及政策研究室等;二是高等院校,如北大、清華、複旦、交大等;三是國外著名的谘詢機構,如麥肯錫、羅蘭?貝格、安達信、畢馬威等。其中幾乎不見中國本土的民間谘詢策劃機構。而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因為屬於政府體內循環,報告難免有邀寵之嫌;高等學府因幾十年的慣性運作與特殊機製,其谘詢報告往往中規中矩,偏重於理論(不易犯錯誤),缺少可操作性,難以市場化。國外著名的谘詢機構又因對中國悠久的文化與複雜的現實有“霧裏看花”之故,拘泥於模式,極難實施其影響。
那麽,究竟誰能在即將到來的政府谘詢業中拔得頭籌,成為“中國的蘭德公司”?
專家普遍認為,有兩類研究機構最有潛力:一是某些民間性質的研究機構,其優勢是市場化程度高,並且特立獨行,隻對自己的市場品牌負責而不需觀看“主人”的臉色;另一類是轉型後的政府研究機構,有人才和信息資源的優勢。
天道酬勤,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很多年前,當王誌綱把自己的公司定位於創建中國特色的商業思想庫時,很多人大惑不解;當他在全國各地不厭其煩地說“工作室今天拚刺刀是為了明天不拚刺刀,是為了導彈加刺刀”時,又有多少人能明了其中之深意。
刺刀理論背後深藏的是一個本土民間戰略顧問機構“氣吞萬裏如虎”的鴻鵠之誌——拚刺刀就是說為了生存,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在腥風血雨的市場中去拚殺、去搏擊。但這僅僅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提煉、總結出可以服務於廣大的企業,尤其是政府的戰略思想與運作方案。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花引來萬花開。兩年多來,長期活躍於市場經濟最前沿的王誌綱工作室轉戰城市經營領域,足跡遍布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等十多個省市,此次與成都市政府閃電般的合作,也是工作室自成立十年來第一次用自己的方法論,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擁抱一座完整的城市。
這不是落幕,而是開局。就在王誌綱工作室完成大成都發展戰略策劃之後,王誌綱又踏上四川甘孜州六七千米的雪山之顛,解讀中國最後的香格裏拉,為大四川、大成都的觀光休閑旅遊和戰略規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同時,近幾個月來,當王誌綱工作室獨到的城市經營理念、宏觀戰略視野、深刻的市場洞察能力以及具體的策略設計方案又一次經受了社會和實踐的嚴酷考驗後,西南、江蘇、浙江,甚至上海的政府部門紛紛誠邀工作室為其城市發展戰略出謀劃策。剛剛打完大成都戰役的工作室各路精英,又風塵仆仆地奔赴新的戰場。
一家中國本土的民間戰略機構能夠有機會為一座舉足輕重的省會城市出謀劃策,直接跟政府的最高層就城市的發展戰略進行平等對話,不能不說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其背後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變遷。
多少年來,政府聘請的外腦機構要麽是國外著名的谘詢公司,要麽是學院派的專家團,民間的顧問機構根本不在考慮之列。一是因為前者的慣性思維所致,對本土市場派的機構沒有足夠的信心,二是後者往往為了解決生存的問題疲於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自身也沒有成長起來。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隨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從灘塗走過淺海直到今天的深海區,中國本土的市場顧問機構跟政府跳雙人舞,已不是一件決然不可能的事情,中國的蘭德公司遲早要浮出水麵。
其次,隨著城市化浪潮的到來,經營城市不再是簡單的口號,亦不再是所謂的城市形象包裝和“四化”工程,而是一項真真切切擺在每一個城市首腦麵前的必修課。鬥轉星移,大浪淘沙,一場城市地位和格局的洗牌剛剛拉開帷幕,如何抓住城市化的曆史機遇,不辜負時代的使命,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已成為每一個有曆史責任感的政府官員們的共識。因此,成都市領導在製定新的城市發展戰略之際向一家民間機構伸出橄欖枝,本身也說明了經營城市的命題之緊迫,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可循,一切尚在探索之中。
通過這次合作我們還欣慰地看到,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政府機構的角色正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行為正在逐漸減少,而一個務實、開放、重視戰略、製度和環境的政府形象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時代在變,思維方式在變,中國政府官員的素質和眼光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化,工作方式的創新已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隻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造世界。”
麵對城市經營這個空前複雜和宏大的命題來說,無論是對正處於轉型中的政府官員,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政府谘詢業來說,前方的路還很長。
在此,我們無意於誇大一個民間戰略機構從江湖之遠登上廟堂之高的曆史意義,而是深深感到,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伴隨著一個**與理性兼容的時代的到來,伴隨著城市經營的大潮的到來,一個政府真正需求戰略的時代也已經真正到來!
資料來源:原載於2003年9月15日《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