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雨欲來

公元2003年。中國西部。成都。

一場前所未有的城市變革在悄悄的醞釀之中……

曾幾何時,西部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而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迅猛發展,東西部的差距更是急劇拉大,此時,廣大西部的城市一片黯然。

在此背景下,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到這一時期典型的中國西部城市——成都。

成都,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後,成都的經濟也一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多項指標一直保持西部第一的水平。但是,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迅猛發展的態勢下,把成都放在整個的中國城市版圖中來看時,成都卻顯得那麽平庸和默默無聞。

成都工業基礎薄弱,加之有著強鄰——一直作為中國工業重鎮來發展的重慶,成都的工業發展總體較弱,支柱產業不明顯、拳頭產品不突出、產業經濟分散,成都甚至沒有幾家在全國叫得響的大型企業。此外,成都三產發育也不完善。而成都人的閑散和“盆地意識”倒是經常為人所詬病,城市的發展相對是比較封閉的,城市發展的外向度不高,局限在四川或者頂多是西南的一畝三分地裏,在更廣闊的空間範圍上,城市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嚴重影響著城市的吸引力,城市毫無突出的個性和魅力可言。據統計,1995~1997年期間,在17個副省級和沿海開放城市中,成都市實際利用外資的名次幾乎連續為倒數第二(1995年為倒數第一),一直徘徊在1億美元左右。同時引進的外資中技術層次也不算高,能直接牽動成都市技術發展、同技術實現對接的更少。

在東部眾多飛速發展的城市的反襯下,成都,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本來應當魅力四射的城市,就像是一個一時被麵紗遮住了美麗的麵孔的美女,期待著揭去麵紗、驚豔現世的那一刻。

世紀之交,中國開始了第二次大的轉型,開始從非均衡發展邁向和諧發展的新時代。1999年末,國家正式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曆史的聚光燈終於開始打在西部的舞台上了。

成都,迎來了自身曆史性的發展機遇。於是,成都力圖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支撐點,在其“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構建西部戰略高地,實現跨越式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2000年,《新周刊》策劃的關於“成都——中國第四城”的報道,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第四城的大爭議和大討論。對於成都而言,姑且不論當時的成都是否能夠稱的上中國“第四城”。這次事件,不僅是一次成都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城市品牌的良好宣傳,同時,也極大地喚起了成都加快發展、更上層樓的決心。

成都開始了新的動作。

首先,成都城市麵貌開始快速變化。當時的成都市市長有句名言:“靚麗的城市是拆出來的。”通過“拆城”,通過這種城市環境的綜合整治,使得成都城市的環境更加優美、功能更加完善,從而讓城市形成品牌,城市不斷升值,進而促進城市吸引力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

其次,成都市政府開始廣泛“借腦”。圍繞著新的發展背景之下,城市應該如何發展的方方麵麵集思廣益、廣泛谘詢。先後邀請國內外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作了大量的谘詢和研究,內容涉及到城市規劃、區域經濟研究、產業發展戰略、產業集群研究等多個方麵。

其實,此時的成都市的領導對於成都的發展思路已經有了一套逐漸成型的想法,隻不過很多研究機構的方案還是總覺得不太解渴。迫切希望在傳統的政府顧問谘詢之外聽一聽另一種聲音。此外,最關鍵的是,對於成都下一步到底怎麽發展,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還沒有統一起來。非常需要有一套係統的城市的發展戰略以凝聚、感召廣大幹部群眾。

經過慎重思考,成都市最終選擇了一家從市場中走來的策劃機構。2003年6月20日,成都市政府正式與王誌綱工作室簽訂了《關於大成都城市發展與經營戰略綱要》的委托協議,並且要求工作室在30天之內拿出研究成果。

此時的成都就像是一鍋溫吞水,工作室就是要在這鍋溫吞水上再添上一把柴火,使得這鍋水沸騰起來。

對工作室來說,要想超越案頭上擺放著的浩如煙海的專家們的研究成果,也隻有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立場和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可能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最終,工作室鎖定在了如下幾大問題上: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成都到底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在西部開發的浪潮中,大成都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麽?成都如何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成都的城市經營能否另辟蹊徑,走出一條個性化之路?成都與西部兄弟城市是競爭還是競合?休閑產業能否為未來大成都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力?

工作室在充分參考、借鑒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經過一次次思辨,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逐步梳理出了一套綱舉目張的大成都發展戰略。

【鏈接】王誌綱論城市發展戰略

何為戰略?似乎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個戰略至上的時代。城市發展戰略是一個紛繁龐雜的課題。王誌綱認為,一個綜合性的城市發展戰略體係應該回答好五大方麵的問題,即“我是誰”、“我到哪裏去”、“我有哪些資源”、“我將如何成長”、“我將如何讓世人認知自己”。對應這五大問題,工作室結合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綜合和梳理出了一套綱舉目張的城市發展戰略體係,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方麵:

一、城市定位。也就是要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要按照唯一性、排他性、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理念與靈魂。中國的城市“同質化”嚴重,近千個城市,廣場一樣、綠化一樣、建築一樣,根本看不出個性。為什麽造成這樣的結果呢?原因就在於,沒有解決好“我是誰”的問題,沒有充分挖掘城市自己的個性。不假思索地學習照搬別人的先進經驗,如學新加坡、學大連,卻沒有結合區域關係和城市群的坐標,從更深層次來考慮城市的個性與定位。

二、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路。要回答“我到哪裏去”的問題。城市發展戰略考慮的是城市長遠的計劃,著重體現城市與環境變化的關係。在新的形勢下,城市的經營者和決策者開始的是一次驚險的旅行,理想與現實,進步與妥協,生存與發展的博弈無時無刻不在。一個發展計劃不可能一出爐便一勞永逸,必然伴隨時代形勢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樣,要善於在運動中前進,在動態中把握平衡。

三、產業要素的梳理與整合。製定城市的發展戰略,離不開對城市產業要素的梳理與整合,要弄明白“我有哪些資源”。城市經營好比是下一盤棋,不隻是“布局”,還有‘中盤’的綜合運作。既要看清楚目前的城市發展形勢,還要善於整合、利用各方麵的資源。現在一般對城市資源的理解主要是工業、自然資源等一些顯性的資源。其實,伴隨著城市化時代的到來,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因子,如天上的明月,山間的清風等隱性的資源,往往都是城市資源中十分寶貴的東西。

四、城市的空間布局與規劃。也就是要搞清楚“我將如何成長”。一個城市有三種形態:經濟形態、文化形態、空間形態,我們經常說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都是空間形態。城市經營應該首先確立它的經濟形態,並挖掘它的文化形態,充分利用產業和文化資源,製定發展戰略,然後才是城市空間的布局與規劃。城市規劃側重於務實,通過具體的空間布局來落實城市的理念和發展戰略,但是它必須在城市定位、城市發展戰略思路確定之後,隻有在大的方向確定之後,城市規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持之有據,否則經常會導致城市規劃“中看不中用”,脫離實際的結果。

五、城市營銷。也就是“我將如何讓世人認知自己”。但應該明確的是,城市營銷不等於簡單的城市包裝和形象推廣,必須言之有物,形象的背後要有足夠的內涵作支撐,必須注重培育相應的產業鏈,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綜上所述,工作室所構建的城市發展的戰略體係的框架,就是在明確的城市定位和城市發展戰略思路的指導下,突破城市的先導產業,強化城市的支柱產業,積極、有序地推進城市的擴張,打造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廣,最終達到使城市不斷增值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