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士爭功
陳朝被消滅後,大將賀若弼卻高興不起來。
對於將領來說,攻城擒將是畢生追求的目標。賀若弼雖然消滅了陳朝的主力部隊,但是第一個殺進建康城的人是韓擒虎,捉住陳朝皇帝陳叔寶的人也是韓擒虎,而不是他賀若弼。旁人看來,韓擒虎無疑是平陳第一功臣。賀若弼心理不平衡,明明是自己浴血奮戰,消滅了陳軍主力,韓擒虎隻是乘虛摘得了桃子而已,這平陳的首功憑什麽就被韓擒虎給占去了呢?
論功行賞,賀若弼自然排在韓擒虎之後。還在建康的時候,賀若弼就和韓擒虎吵了起來。韓擒虎也不示弱,認為是自己謀劃得當,孤軍深入,才奪取首功的。機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於是,賀若弼、韓擒虎兩人各不相讓,從吵架發展到相互謾罵,最後嚴重到要帶著各自的部隊火並。江南的其他各部隋朝將領趕緊把他們倆拉開,這才沒有引發內訌。
賀若弼的父親是北周名將賀若敦,因為功高自傲,常常口出怨言,被掌握朝政的宇文護逼令自殺。賀若敦自殺前對兒子賀若弼說:“我終生的遺憾就是沒能平定江南,你一定要替我完成這一遺願。”最後,賀若敦總結一生的經驗教訓傳授給賀若弼:“我口無遮攔,才遭此大禍。你千萬要記住‘禍從口出’這四個字!”為了讓兒子銘記在心,賀若敦臨死前還用錐子紮賀若弼的舌頭,直到紮出鮮血為止。父親死後,賀若弼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謹言慎行,多幹事少說話,立下了許多功勞,不斷得到升遷,也沒有居功自恃。
高熲推薦賀若弼為平陳的主要將領後,賀若弼成為經略一方的封疆大吏,這時他的心理也開始發生變化了。當年,他曾給同級別的壽州總管源雄賦詩一首,說:“交河驃騎幕,合浦伏波營。勿使麒麟上,無我二人名。”躊躇滿誌、建功立業的情緒躍然紙上,毫不掩藏。一次,新太子楊廣曾叫賀若弼比較楊素、韓擒虎和史萬歲三個當代名將的優劣。賀若弼很不客氣地表示楊素是猛將而非謀將,韓擒虎是鬥將而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而非大將。楊廣就問:“那誰才是大將?”賀若弼說:“這要由殿下選擇。”言下之意,賀若弼以大將自許,自視比韓擒虎等三人要厲害。慢慢地,賀若弼把父親的臨終告誡拋到了九霄雲外,終於重蹈覆轍。
凱旋後,賀若弼把自己和韓擒虎的“爭功官司”打到了楊堅的禦座前麵。
賀若弼說:“臣在城外鍾山死戰,大破陳朝精銳,擒其驍將,震揚威武,這才**平了陳國。韓擒虎一路根本就沒有經過惡戰,怎麽能和臣相比呢?”
韓擒虎也不甘示弱地說:“朝廷的軍事計劃是讓臣與賀若弼同時合勢,攻取偽都。賀若弼竟然搶先出兵,貿然進攻,恰好遇到了賊軍,還傷亡了許多將士。臣隻率領輕騎五百,兵不血刃,直取建康,降任蠻奴,執陳叔寶,據其府庫,傾其巢穴。臣入城一天了,賀若弼在當天晚上才到達建康的北掖門,還是臣下令給他開的門呢!賀若弼補救過失都來不及了,怎麽能和臣相比?”
一個堅持殺敵有功,一個堅持擒賊有功。楊堅也很難判斷誰對誰錯,隻好和稀泥,下詔說:“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二將俱合上勳。”
楊堅將賀若弼封為宋國公,實際封地襄邑三千戶,還賞給物八千段,雜彩二千段,女樂二部,寶劍、寶帶、金甕、金盤等物品不計其數。俘虜中有陳叔寶的妹妹,也被賞給賀若弼為妾。韓擒虎也獲得了眾多物品賞賜,但是韓擒虎搶先進入陳朝皇宮後,沒有約束好士卒,導致許多士兵在後宮**打劫,遭到了隋朝其他大臣的彈劾。因此,楊堅就不好給韓擒虎封爵了。
賀若弼的地位比韓擒虎高,心裏總算好過了一些。
其實在楊堅心目中,高熲才是滅陳第一功臣。
高熲不僅是隋朝立朝開國的丞相,而且是平陳戰役的設計師和前方秘書長,雖然沒有直接衝鋒陷陣,但大功不可沒。
賀若弼、韓擒虎二人在楊堅麵前為功勞大小爭執不休的時候,楊堅試探地詢問高熲:“獨孤,你與賀若弼相比,誰的功勞更大啊?”高熲謙虛地說:“賀若弼先獻十策,後來又在鍾山苦戰破賊。臣就是一個文吏,焉敢與大將軍論功!”楊堅聞後哈哈大笑,對高熲的謙遜非常讚賞。
其實,皇帝就是需要高熲這樣的功臣。賀若弼和韓擒虎那樣的,都是吃不開的。
高熲因為大功被封為齊國公,賜物九千段,實際封地千乘縣一千五百戶。楊堅還專門慰勞他說:“公伐陳的時候,有人向朕說公會造反,結果朕把那個人斬首了。你我君臣,誌同道合,不是幾隻蒼蠅能夠離間的。”高熲聽說了,又進行推讓。楊堅不允許,專門下詔褒獎他是“竭誠陳力,心跡俱盡”的“天降良輔”。
楊堅和高熲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時期。楊堅巡幸並州的時候,甚至讓高熲留守京城,回京後,楊堅把自己的一座行宮賞給高熲作為府邸。高熲的夫人賀拔氏臥病在床的時候,楊堅一批又一批地派人來詢問病情,前一批人剛走,後一批人又進門了。楊堅還親自到高熲家,帶來金錢、絹、千裏馬等各種賞賜。高熲之子高表仁迎娶太子楊勇之女(大寧公主)為妻後,高熲成為皇親國戚,身上的光芒達到了巔峰。
與高熲的謙虛低調不同,賀若弼自恃功高,越來越驕橫。
賀若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哥哥賀若隆被封為武都郡公,弟弟賀若東被封為萬榮郡公,還擔任刺史、將軍等實職。賀若弼在家聚斂了無數珍玩,婢妾都遍身羅綺,生活奢侈。
開皇十二年(592),楊素被提拔為右仆射,與高熲並列為丞相。賀若弼的心理又開始不平衡了。他一直覺得自己比楊素厲害,現在楊素升任丞相了,自己還是將軍。賀若弼藏不住情緒,把內心的不平和嫉妒都寫到了臉上。賀若弼輕視包括高熲、楊素在內的所有朝中官員,自以為他是天下第一,結果引起大臣們的公憤,個別大臣甚至公開要求處死賀若弼。當年,賀若弼就被免去官職,打入大獄。
楊堅親自審問他:“朕用高熲、楊素為丞相,你卻每每說他們二人都是飯桶,這是什麽意思?”賀若弼回答說:“高熲,是臣的故人;楊素,是臣的表弟。我是知道他們倆的為人,才會說他們是飯桶。”
公卿大臣見賀若弼到這時候了,還嘴硬,紛紛奏請將他處以死刑。
楊堅猶豫了好幾天,念賀若弼勞苦功高,免其一死,革職為民。
一年後,楊堅恢複了賀若弼的公爵爵位,但不授予任何實職,閑養了起來。而隨著歲月的推移,賀若弼逐漸被人遺忘,一般隻在朝廷宴會等公關場合才象征性地出來露露麵。
與賀若弼不同,韓擒虎在滅陳之後繼續活躍在軍界。一次,突厥遣使來朝,楊堅想挫挫突厥人的傲氣,就問突厥使者:“你們突厥人聽說過朕滅陳朝的事情嗎?”使者回答:“聽說過。”楊堅於是叫韓擒虎出來站到突厥人麵前,介紹說:“這就是前年孤軍生擒陳朝皇帝的韓大將軍!”韓擒虎很配合,立即雙目圓睜,一言不發,怒視使者,嚇得突厥使者低頭不敢對視。楊堅很高興,覺得韓擒虎很適合去前線對付突厥,任命他為涼州總管駐屯在金城(今甘肅蘭州),以防備突厥人。
不久,韓擒虎因為身體原因回到長安,楊堅在內殿為他設宴洗塵,並給予相當優厚的待遇。在賀若弼被關進大牢裏的那一年(開皇十二年),韓擒虎也病死了,時年五十五歲。二士之爭,最終以這種方式落幕。
最後,我們還要花些筆墨,交代一下有關隋朝滅陳的其他事件和其他人物。
隋滅陳,進展很快,並沒有觸及南方士族豪強的力量,但大量北方來的隋朝官員到南方做官,沒有尊重南方的風俗習慣,結果南方的士族豪強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發動了叛亂。隋朝在江南最初的幾年統治,都不太穩定。
開皇十年(590),隋朝遷徙陳朝官僚和部分精英去充實新建的大興城,有人就造謠說隋朝要把南方人都遷移到關中,從而引起群眾恐慌,南方士族豪強乘機煽動叛亂。當年年底,高智慧等人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造反,得到現在的浙江大部分和江蘇蘇州等地的人民響應。這些人舉兵攻陷州縣,攻殺隋朝官吏,有的自稱大都督,有的自稱天子,還設置了百官。規模大的有數萬人,小的也有數千人,四處呼應,使得隋朝幾乎喪失了對原來陳朝江東領土的控製。
形勢危急,楊堅封楊素為越國公,負責鎮壓南方各地的反叛。史萬歲、來護兒等人隨楊素征討。
當時,高智慧率部據守浙江(今錢塘江),占領東岸的要害,連營百餘裏,船艦上千艘,遮蓋江麵,聲勢很大。來護兒建議說:“吳人擅長舟楫水戰。對岸的都是必死之賊,我們難以與之爭鋒。楊公可以嚴陣以待,不與敵人交戰。請借我奇兵數千,偷偷渡過江去,攻破賊軍後方,讓他們退無所歸,進不得戰。”楊素接受了來護兒的建議,分出輕型戰船數百艘歸他指揮。果然,來護兒成功偷渡浙江後,率領奇兵突襲高智慧的後方營壘,燒毀了物資軍糧,動搖了叛軍的軍心。楊素乘機從正麵發動總攻,大敗高智慧軍。最後,高智慧逃入東海之中。
接著,楊素分兵鎮壓各地叛軍。來護兒奮勇直追,一口氣殺到福建山區。在福建,來護兒招降納叛,恩威並施,相繼消滅了作亂建州的高智慧餘黨和黟、歙等縣的汪文進叛軍,福建等地就此平定。楊堅收到捷報後,封來護兒為永寧郡公,還派畫工繪了他的畫像,掛在宮中觀看。
另一個隨楊素出征的將領史萬歲則率兩千軍隊向西進攻,一路上“踰嶺越海,攻陷溪洞不可勝數,前後七百餘戰,轉鬥千餘裏”。此後六七年,史萬歲一直在南方平定零星的反隋兵亂。開皇十七年(597),史萬歲平定南寧州(今雲南)部族首領爨翫的造反,也躋身一線大將軍之列。粗略算來,史萬歲征戰八年,一直從浙江打到了雲南,橫貫了半個中國,功勞不小。史萬歲行軍作戰的時候總是身先士卒,對部下關懷備至,深得部下擁護,因此他的部隊很團結,戰鬥力很強。
先前,韋洸入嶺南招降冼夫人,成功後就留下來鎮守嶺南了。不久,番禺人王仲宣聯絡各部族攻打韋洸,響應高智慧等人的反隋行動。冼夫人堅持站在隋朝一邊,派孫子馮暄救援韋洸。但馮暄和逆黨陳佛智交好,刻意救援不力,冼夫人毅然將他關進大牢,再派另一個孫子馮盎增援,她也親自領兵作為後應。
當時,隋朝派遣的官員裴矩正準備代表朝廷去嶺南巡視。裴矩在北齊、北周、隋朝都當過官,當時快五十歲了,還是不大不小的官,本來以為巡視嶺南是挺風光的事情,結果還沒去就趕上叛亂,道路不通,被堵在了南康(今江西贛州)。裴矩在南康就地募兵數千人,準備按計劃進入嶺南巡視。當時王仲宣分兵圍困東衡州,在大庾嶺屯兵,隔絕嶺南和北方的聯絡。裴矩率領新兵,一舉攻下大庾嶺,叛軍害怕了,從東衡州解圍而逃。裴矩迅速進入嶺南,和冼夫人聯合增援韋洸。王仲宣叛軍在聯軍的進攻麵前,四下逃散。裴矩一舉收複二十多州,分別招撫當地的酋長和首領擔任刺史、縣令,平定了嶺南。
叛亂平了,楊堅大喜,追贈冼夫人的先夫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裴矩回到大興複命時,楊堅親**問,噓寒問暖,還對高熲、楊素等人說:“韋洸率領二萬士兵,都不能安定嶺南。朕擔心是不是朝廷派往嶺南的軍隊太少了。沒想到,裴矩以區區三千新卒,一舉安定嶺南。有這樣的幹臣,朕還有什麽好害怕的!”
楊堅的一句誇獎,勝過裴矩之前五十年的表現。從此,裴矩時來運轉,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