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轉瞬而成的統一 隔江猶唱**
楊堅在北方當上隋朝的皇帝時,陳叔寶是南方陳朝的皇帝。
陳叔寶對篡位的楊堅很感興趣,很想看看這個梟雄的長相。別人都說楊堅“貌異世人”,陳叔寶就更好奇了,安排一個畫師作為出使隋朝的副使,任務是把楊堅的相貌畫下來。陳叔寶這才看到了楊堅的畫像。然而,他竟嚇得麵色蒼白,語無倫次地喊道:“我再也不想見到這個人了!”
陳叔寶是南方人,還是一個在深宮中被纖纖玉手撫養大的皇帝。他可能是被楊堅那魁梧、凶猛的北方大漢形象嚇到了,也可能是被楊堅身上透露出來的凶悍、幹練的氣質嚇到了。他隱約感覺到,自己遇到了一個克星。
不管怎樣,陳叔寶最初的皇帝生活過得非常精彩,每天仿佛都在天堂裏麵。
陳叔寶還是個很不錯的文學青年,在詩歌、音樂等方麵造詣頗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宮體詩歌《玉樹**》: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整首歌詞寫得非常瑰麗,一點亂世的背景色調都沒有。陳叔寶還充分發揮自己的文人想象力,建築了臨春、結綺、望仙三閣,整天和妃嬪、狎客們在其中遊宴,賦詩贈答。每次宴會開始的時候,妃嬪、近臣和狎客們交雜而坐,飲酒作樂。陳叔寶是文人,在座的也都是文人,對著美景美酒,便喜歡當場寫詞作曲。文思遲緩、寫不出來的人和寫得不合陳叔寶心意的人都會被罰酒,而寫得好的詞則會被譜上新曲子,交給聰慧的宮女們學習、演唱、配舞表演。陳叔寶喜歡欣賞的都是曼詞豔語,通常安排上千名宮女演唱那些靡靡之音。除了《玉樹**》,《臨春樂》也是宮女經常表演的曲目。
陳叔寶最寵愛兩個嬪妃,一個是張貴妃,一個是孔貴嬪。張貴妃名麗華,長得傾國傾城、國色天香,一頭秀美的頭發光彩照人。而且張麗華很聰明,記憶力很好,能記住連陳叔寶都搞不清楚的大小政務。陳叔寶上朝、退朝的時候都離不開張麗華,常常是抱著張麗華坐在自己的腿上一起批閱公文。孔貴嬪長得也很漂亮,陳叔寶誇獎她賽過西施和王昭君。孔貴嬪也很喜歡對政務指指點點。於是大臣們就通過宦官,勾結張貴妃和孔貴嬪,賣官鬻爵,黨同伐異。
在眾多的大臣中,陳叔寶最喜歡的是尚書顧總,因為顧總的詩寫得很好,滿紙浮靡之氣,沒有一句有用的實話。陳叔寶很喜歡這種風格,所以顧總成了皇帝眼前的紅人、宴會的常客。好事者爭相傳抄顧總的那些彌漫脂粉氣的豔詩,作為混官場的敲門磚。此外,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孔範也寫得一手瑰麗文章,但趕不上顧總的水平,隻好另辟蹊徑,和孔貴嬪結為兄妹,結果也成了陳叔寶的座上客。陳叔寶不喜歡批評的聲音,孔範就一心給他掩飾,憑著一套拍馬屁的本領做了陳朝的丞相。
做文人做久了,陳叔寶也覺得不好玩了,就自己去佛寺賣身為奴,算是去宮外“體驗生活”,還美其名曰“禳壓妖異”。總之,對於陳叔寶來說,作詩度曲才是正業,而管理國家隻是副業,有心思的時候料理一下,沒心思的時候就撂到一邊去。陳叔寶的皇帝生涯過得很瀟灑,這是那種長於深宮、不知百姓疾苦和創業艱辛的皇帝的通病。
孔範曾對陳叔寶說:“外間諸將,起自行伍,統統不過是一介匹夫,不能指望他們有什麽深謀遠慮。”陳叔寶深以為然,對帶兵的將帥很不重視,而將領們一有小過失,就會被奪去兵權。結果,陳朝邊備越來越鬆弛。
亂世之中,朝廷畢竟離不開軍隊的支撐。陳叔寶時期,陳朝最著名的將領除了任忠(任蠻奴),就是蕭摩訶了。蕭摩訶是陳朝草創時期崛起的老將軍,對陳叔寶有擁立大功。陳叔寶即位後,和蕭摩訶結為親家,娶蕭家的女兒為皇太子妃。這本是個維護君臣關係的良好開端,卻也被陳叔寶的荒**所影響。蕭摩訶喪偶,續娶了夫人任氏。這個任氏年輕美麗,體態容貌都很出眾,因為和張麗華結為姊妹,經常進宮串門兒。在宮中,任氏羨慕皇家風流自在的生活,陳叔寶則被她的美色所吸引,兩人眉來眼去,竟勾搭成奸。自此,任氏自由出入宮廷,時常留宿過夜,和陳叔寶縱情享樂。後來,風言風語傳到蕭摩訶耳中,他這才意識到妻子給自己戴了一頂碩大無比的綠帽子。他很生氣,又無可奈何,歎道:“我為國家出生入死,功勳卓著,而皇上不顧綱常名分,奸汙臣妻,教我有何顏麵立於朝廷!”
隋朝建立,南北方局勢越來越緊張,不斷有人提醒陳叔寶加強軍備。陳叔寶卻自信地認為:“王氣在建康(陳朝首都,今南京),他人又能怎麽樣?”孔範附和說:“長江天險,限隔南北。北方的虜軍,怎麽能夠飛渡天塹呢?肯定是那些前線的將領要冒領功勞,妄言事態緊急而已。”陳叔寶覺得孔範的話說到自己心裏去了,長江天險使其更加有恃無恐,對日益增多的軍事警告完全不放在心上。
與貪圖享樂的陳叔寶不同,楊堅從登基的第一天開始,就把自己看作全天下的皇帝,立下了吞並陳朝、統一天下的決心。
既然準備伐陳,必然不能缺少人才。他向高熲征求將帥人選,高熲便推薦了韓擒虎和賀若弼。
韓擒虎,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東)人,將門出身,當時四十三歲。韓擒虎小的時候很受宇文泰賞識,在北周時曆任都督、刺史等職,參加了消滅北齊的戰爭,也有過與陳朝作戰的經驗,屢挫陳師。賀若弼,洛陽人,祖先是漠北部落首領,當時三十七歲。賀若弼文武雙全,年輕的時候就小有名氣,被齊王宇文憲招攬為幕僚。他也參加過與陳朝的戰爭,攻占過陳朝數十座城池,還擔任過隋陳邊界的壽州、揚州等地的刺史。
楊堅對這兩人都很滿意,隨即任命韓擒虎為廬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總管,賀若弼為吳州(治所在今江蘇蘇州)總管,把平陳重任托付給了二人。
實際上,隋朝要吞並陳朝,困難還不小。且不說陳朝地域廣大,軍隊眾多,單說隋朝所處的環境就不利。隋朝建立之初,隻是占領黃河中下遊地區、江淮地區和河北、山西、四川的割據政權而已。它的南方是並不弱小的陳朝,北方是非常強大的突厥。突厥騎兵一直盯著富裕的中原地區,時不時闖進長城以南來搶掠一下。開皇元年(581)九月,楊堅曾經倉促發動過一次伐陳大戰,由高熲負責節度諸軍。雖然隋朝大軍在湖北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沒有能力突破長江防線。而北方的突厥人一看隋朝軍隊主力南征去了,耀武揚威地殺向中原而來。剛好此時南方的陳宣帝陳頊被嚇死了,陳叔寶繼位,求和討饒。高熲有了台階下,就以“禮不伐喪”為冠冕堂皇的理由,奏請班師。開皇二年(582)二月,楊堅命令高熲等人撤回,草草結束了伐陳戰役。
經過這次失敗,楊堅意識到伐陳是一項巨大的係統工程,需要拔除許多障礙才能順利進行。首先,楊堅進行內部整頓,主要是在軍事上革新,“首置軍府,妙選英傑”。君臣一心,經過幾年勵精圖治,隋朝的財政收入大為改善,軍力顯著增強。其次,隋朝需要一個有利的伐陳環境。隋朝夾在突厥和陳朝之間,旁邊還有吐穀渾等少數民族騷擾,不能集中精力對付陳叔寶。楊堅琢磨著,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比陳叔寶的靡靡之音要難對付得多,因此定下先南後北的策略,對少數民族采取撫慰策略。因此,隋朝加強了和吐穀渾的聯係,不斷派遣友好使團,並送上厚重禮物,把吐穀渾給穩住了。
相比吐穀渾,突厥鐵騎就難對付多了。楊堅即位做皇帝的第二年夏天,突厥汗國就派大軍殺入長城作為“賀禮”。開皇三年(583)二月,突厥大軍再次殺入長城以南劫掠。這一次,楊堅發兵分路和突厥人針鋒相對地作戰。在反擊突厥的戰鬥中,有一名河西的戍卒,叫作史萬歲,來到轅門前毛遂自薦,要求參軍打仗。剛好突厥人派了一名勇士叫陣挑戰,隋軍將領就讓史萬歲去會會突厥勇士,看看這個史萬歲是否有真本事。結果,史萬歲兩三下就把突厥勇士的腦袋給砍了下來。突厥軍隊見自己千挑萬選的勇士被隋朝一名普通的戍卒輕易給解決了,大驚失色,從此再也不敢猖獗地叫陣單挑了。
史萬歲可不是一般的戍卒。他是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父親史靜是北周的大將。史萬歲從小就學習騎射,好讀兵書,少年時代隨父親史靜參加了北周伐齊的戰爭,後來又參與平定尉遲迥的反叛。遺憾的是,開皇初年,史萬歲被牽連進了一樁謀反案,他被發配到敦煌當了一名戍卒。殺突厥勇士的時候,史萬歲已經三十四歲了,因為表現突出,楊堅不僅免了史萬歲的罪,還越級提拔他為車騎將軍。
這一回,突厥沒有從隋朝掠奪到什麽好處。不想,這一次行動也成了突厥鐵騎最後的輝煌。撤軍後,突厥陷入了大分裂狀況,“且彼渠帥,其數凡五,昆季爭長,父叔相猜”,爭權奪利,內訌得不亦樂乎。楊堅緊緊把握住這次機會,抓緊時間加強北邊防禦工事,鞏固邊防。從開皇元年(581)至開皇七年(587),七年之間隋朝五次修築長城、一直在緣邊險要築城,而且越臨近伐陳前夕,築城的時間相隔越近,最頻繁的時候,隋朝在兩年之中四度築城。逐漸地,突厥也不再成為隋朝伐陳的障礙了。
解決了北方問題後,楊堅君臣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南方。
當時在湖北地區有一個依附隋朝的傀儡政權:西梁。這個西梁發源於被陳朝推翻的南梁。當年南梁的蕭家內亂,遭到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的壓迫,把富庶的江南丟了。蕭家就轉向西魏求援。西魏出兵攻打江陵,於555年扶持梁武帝蕭衍之孫蕭詧為皇帝,延續梁朝的血脈。作為西魏的屬國,西梁偏居湖北一隅,領土僅有江陵附近數縣百裏之地。西魏被北周取代後,西梁成為北周的附庸;北周被隋朝取代後,西梁又向楊堅稱臣。
盡管西梁很恭順,楊堅也不能容忍一個割據政權的存在。開皇七年(587)八月,楊堅征召西梁皇帝蕭琮入朝。蕭琮不敢違抗,於是率領群臣兩百餘人從江陵趕到長安朝見新主子。蕭琮前腳剛走,楊堅派遣的軍隊後腳就進駐了江陵城,宣布廢掉西梁政權。蕭琮一到長安,就被封為莒國公,成了大興城的新住戶。西梁就此滅亡,曆時三十三年。
荒蕪的大興城中來了一群南方人,平添了許多新鮮色彩。需要提一句的是,西梁公主、蕭琮的一個姊妹蕭氏長得很漂亮,嫁給了楊堅的二兒子晉王楊廣,成了晉王妃。
吞並西梁後,楊堅任命三兒子秦王楊俊為山南道行軍元帥,督率三十總管,集合水陸大軍十餘萬,進屯漢口,負責長江中遊地區的軍事行動。同時,他提拔嶄露頭角的楊素為信州總管,命令楊素駐守在永安郡(治所在今湖北新州)。
楊素的主要任務是造船——突破長江防線需要大量的船隻。楊素製造了每艦能容戰士八百人的“五牙”、每艦能容戰士百人的“黃龍”,以及規模稍小的“平乘”“舴艋”等船艦,準備在長江上遊順江而下,掃平江南。 之前北方王朝吞並南方王朝(西晉滅東吳),就是船隊出三峽,順江而下取得成功的。當然,在廬州的韓擒虎和在吳州的賀若弼兩支部隊才是隋軍的主力。他們布置在長江下遊,直接威脅陳叔寶小朝廷的心髒地區。韓擒虎、賀若弼麵對的是蕭摩訶和任忠的部隊,是陳朝的主力部隊。
部署完畢,隋朝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戰前準備。賀若弼向楊堅獻上了《取陳十策》。楊堅頗為讚賞,賜寶刀一口,讓賀若弼放手去幹。
賀若弼的計謀是欺騙策略。首先,他在廣陵駐紮隋軍一萬人,過一兩個月時間就派新的部隊將原來的軍隊替換下來。一萬人的軍隊反複調防,鬧得動靜很大。一開始的時候,長江南岸的陳朝軍隊很緊張,做好了戰備,後來看到隋朝每隔一段時間就反複調軍,是例行的軍隊調動,覺得“隋軍真是有病,整天瞎折騰”,也就不去管它了。
接著,賀若弼動不動就帶上大隊人馬,到長江邊上打獵,旗幟招搖,人馬喧噪。對岸的陳朝軍隊見賀若弼等人沉迷於打獵,又在心底想“隋朝真是沒人了,讓這麽一個田獵將軍來領兵”,之後任由賀若弼往來江岸各地,不放在心上。
賀若弼不僅打獵,還要和陳朝人做生意。南方缺馬,賀若弼就用老馬和陳朝人交換船隻。陳朝人不是笨蛋,就把最舊最破的船隻換給賀若弼。結果賀若弼買了五六十艘破船,高調置於江北的軍營裏。陳朝人以為自己得了大便宜,心想:隋朝人連好船都沒有,把幾條破船當寶貝捏在手裏。
至此,賀若弼成功麻痹了陳朝軍隊,陳軍已經對北方的軍隊調動和將領往來熟視無睹了。然而,暗地裏,賀若弼在揚子津集結了大量的戰船,並在渡口堆積了大量的蘆葦、枯荻,堆得像山一樣高,把戰艦遮蔽得非常好。為了保險起見,隋軍的所有戰船也都塗成和枯荻一樣的黃色。即使是陳朝的間諜細作,也沒有發覺賀若弼的戰備情況。同時,賀若弼常常派遣都督來護兒渡江偵察。來護兒是南方人,在長江兩岸駕輕就熟,把敵人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
遠在大興的高熲則向楊堅建議,在經濟上打擊陳朝,來個釜底抽薪。
江北地寒,作物成熟比南方要晚;江南土熱,自然條件好,水田早熟。江南田地成熟,就要進入農忙收割季節的時候,隋朝突然揚言要發動大軍進攻江南。陳朝趕緊調集軍隊防守,把農田暫時放在一邊。等陳朝大軍雲集的時候,隋朝又偃旗息鼓,沒有動靜了。陳朝人剛要料理農田,隋朝大軍又鼓聲大作,陳軍隻好再次備戰。這樣一而再,再而三,農時荒廢了,江南一季的收成就錯過了。同時,陳朝對隋朝所謂的大軍討伐的信息也不再相信了,以為又是在故弄玄虛。高熲還根據南方不是像北方一樣將物資放在地窖裏,而是放在竹片和茅草建造的房子裏的情況,安排大量間諜縱火,燒毀陳朝的官府儲備和軍事物資。這樣反複幾年,陳朝不堪其擾。
現在,萬事俱備,隻等總攻命令下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