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雲罩長安
楊堅衝刺皇位的道路,並非全部是從陰謀走向詭計,從殺戮走向殺戮的簡單重複,他也的的確確做出了許多成績。
這還要歸功於荒唐皇帝宇文贇把國家治理得太差了,留給楊堅一個很糟糕的參照物。楊堅隻要做出一點小小的成績,相比較之下,就成了“豐功偉績”。宇文贇在世的時候,刑罰很重,動不動就殺人滅族。楊堅上台後,更改了法律,刑罰大為寬鬆,立即贏得了一片好評。
更為重要的是,楊堅提高了漢人的地位。西晉分崩離析之後,北方出現的各個王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執政者實行民族隔閡政策,漢人地位低下,隻有為數不多的人才能進入權力核心。當楊堅掌權後,他帶頭改回漢姓,又下令:“以前賜姓,皆複其舊。”至於語言、風俗,完全聽任百姓自由。同時,他罷黜了一些沒有真才實學的貴族人員,又提拔智士幹才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這不僅遏止了半個多世紀的鮮卑化趨勢,而且也意味著長期處於政治劣勢的漢人能夠真正進入政壇。楊堅很快打下了紮實的民意基礎。
大定元年(581)二月初,楊堅接受了九錫之禮。之後,宇文闡又下詔允許楊堅從穿戴到出巡,都享受皇帝的標準,在形式上與皇帝無異。在楊堅心安理得地向皇位靠攏後,宇文闡又下詔承認周德將盡,天命從宇文家轉移到了楊家,自己要把皇帝寶座禪讓給楊堅。按照禪讓的“規矩”,楊堅要再三退讓,謙虛一下,同時宇文闡要派遣一批又一批的高官顯貴去敦請楊堅接受帝位。於是,朝廷百官紛紛勸進,恭請楊堅順應上天和百姓的意願,登基稱帝。最後演完了,楊堅才“勉為其難”地“順應民意”,去當皇帝。
二月甲子,楊堅在眾人的簇擁下,從相國府穿著平常的衣服入宮。在臨光殿,宇文闡恭敬地將皇位禪讓給楊堅,隨後,楊堅更衣即皇帝位。朝廷在長安南郊設祭壇,楊堅派人柴燎告天,向天帝奏報楊堅做了地上的皇帝。因為楊家的爵位是隋王,楊堅依慣例將新王朝定名為“隋”。同日,楊堅上告太廟,改年號“大定”為“開皇”,並大赦天下,變更北周官製,恢複漢魏時期的漢族舊官製。這就是改朝換代,事情很多,很瑣碎。好在南北朝時期改朝換代的事情多了,許多大臣經曆了不止一次改朝換代,有經驗,有準備,而且朝廷也留下了詳細的記錄,一切操作起來忙中有序。在接下去的幾天,楊堅追尊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立王後獨孤氏為皇後,長子楊勇為皇太子;以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蘇威為吏部尚書兼納言,李德林為內史令。
在楊堅組織的執政團隊中,高熲、蘇威和李德林都是一時名士。李德林跟隨楊堅的時間最長,應該是最有前途的。可惜他反對鏟除北周的宇文諸王,楊堅罵他為書生,不是合格的為官者。因此,李德林升遷緩慢。盡管他從理論上論證了楊堅篡位的“合法性”,將隋朝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緊密聯係在了一起,可惜楊堅“外儒內法”,隻是將儒家說教作為工具而已,所以並不重視李德林。開皇十九年(599),李德林死在了地方刺史的任上。
高熲成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晉封渤海郡公,論地位,朝臣無人能比。楊堅親昵地稱呼高熲為獨孤而不叫他的名字,引為首輔。高熲很清醒,知道位高權重並不是好事,會招致同僚的嫉恨,所以奏請將首輔的位子讓給蘇威。蘇威出身世代官僚家庭,蘇家在百官中聲望很高,蘇威的父親蘇綽還是北周政治的設計者。楊堅同意了,準備讓蘇威接任仆射。幾日後,楊堅還是離不開高熲,覺得高熲主動推賢,品德高尚,不僅沒讓他退位,還給他加了一個左衛大將軍的兼職。在這以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高熲忠心輔佐楊堅,為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隋朝就此正式建立了。從220年曹丕推翻漢朝建立曹魏以來,中國已經分裂了三百六十一年了;如果將黃巾起義爆發作為亂世開始的標誌,那麽中國已經混亂了將近四百年了。
這一年,楊堅四十歲,曆史因為他翻開了新的一頁。
《隋書》記載禪讓當天,京師長安出現了祥雲。全國各地祥瑞頻頻,喜慶得很。高平飛來了赤雀,太原捕獲了蒼烏,白雀降臨了長安。這些傳說中的神鳥非常及時地在楊堅建立新朝的時候出現了,加入到歌功頌德的行列中。長安宣仁門的一對槐樹連理,枝條長得蔚為壯觀。長安附近的盩厔縣(今陝西周至縣)也獻上了一對連理樹,被移植到宮廷中。此外,還有白天出現太白星之類的神奇紀錄。太常則將朝廷龐大的樂隊解散了,放出樂手們,讓他們去做普通百姓。
客觀地說,這些眼花繚亂的祥瑞,有一部分屬於拍馬屁,但也不能排除許多人真心的讚美和擁戴。楊堅畢竟出手不凡,給人印象深刻。
再回到周靜帝宇文闡,他退位時還隻是個年僅九歲的小孩子。
楊堅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食邑五千戶,待之以隋朝賓客之禮。介國公的旌旗、車服、禮樂,一應照舊,按照皇帝的標準配給。宇文闡上書可以不稱表,答表可以不稱詔。北周的宇文諸王也都降封為公爵——實際上遭到了屠殺。三個月後,介國公也死了。
《隋書》對這位小皇帝退位後的生活隻記載了兩句話:
辛醜,陳散騎常侍韋鼎、兼通直散騎常侍王瑳來聘於周,至而上已受禪,致之介國。
辛未,介國公薨,上舉哀於朝堂,以其族人洛嗣焉。
前一句話透露了介國公的死因。南陳事先不知道北周禪讓的確切時間,派遣散騎常侍韋鼎、王瑳出使北周。兩位使節到達長安的時候,北周已經不存在了,隋朝剛剛建立。韋鼎和王瑳二人也夠死腦筋的,覺得自己是出使北周王朝的,現在也理當去見介國公。於是這兩個人就去拜見宇文闡,當作完成使命。宇文闡不過是個孩童,哪裏知道其中的奧妙所在,沒有向楊堅匯報就接見了南陳皇帝派來的使團。楊堅對這件事極為震怒。沒幾天,宇文闡就死在家中,年僅九歲。隨後,楊堅在朝堂上為宇文闡舉哀。因為宇文闡沒有子嗣,隋朝在宇文家族後人中找人延續了宇文闡這一脈。
對照《周書》對宇文闡最後生活的描述,可以發現一些微妙的內容。《周書》承認宇文闡當介國公的食邑是一萬戶,但是一切都是空頭支票。宇文闡空有公爵之位,實際上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待遇。“隋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帝崩,時年九歲,隋誌也。”在這裏,《周書》表現得非常有意思。它按照《隋書》的口徑轉載了介國公的死,但加了個小尾巴“隋誌也”,意思是說,這是隋朝官方的說法,《周書》沒有做考證,也不敢對真實情況進行調查。於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介國公宇文闡是被自己的外公楊堅殺死的。
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北周的皇太後。楊麗華知道父親篡位的企圖後,內心憤憤不平,可一介女流無力阻止。楊堅稱帝後,封女兒楊麗華為樂平公主,並逼她改嫁。楊麗華誓死不從,楊堅也不好死逼。後來,楊麗華隨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巡遊河西,途中病死張掖。
隋朝的都城是西漢舊都長安城,但楊堅覺得長安在戰亂中破敗了,不適合做一個偉大的新王朝的首都,決心在舊長安的東南方修建一座新城。
楊堅挖掘了一個傑出的設計和建築人才——宇文愷來負責修建新都。高熲擔任監工,宇文愷負責具體施工。他們征發民工,夜以繼日地修建了一座長方形的新城。
新的長安城是從圖紙上走下來的,經過了嚴密的規劃。城區按照職能分成三個:皇城位於中央偏北的地方,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皇城南麵是行政區域,道旁分布著朝廷各官署;其他是居民區和市場。
宇文愷創造出了“裏坊製”:南北向大街和東西向大街縱橫交錯,把全城分為一百一十個方塊,形成網格格局。每個方塊稱為一“裏”,交通方便,布局嚴整,而“坊”是市場區。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為以後各朝代的城市規劃所沿用,到現在已經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了。有人將這座新城稱為“世界第一城”,因為它奠定了城市分區和街區製度,日後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也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對都市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高大的城牆拔地而起,建築的腳手架還在工地上的時候,楊堅就迫不及待地遷入了新城。宇文愷不得不先把皇宮建築裝修完畢,當時是開皇 三年(583)的春天。
楊堅搬入新城的時候,眼前的城市宏偉壯麗,卻空空****,缺少人煙。這就好像當時的隋朝一樣,百廢待興。
於是,在很長的時間裏,楊堅不停搬遷機構和招攬人口充實新的都城。他是宗教的慷慨資助者,把黃金地段留給京師佛道寺觀,南北大街的東麵有整整一個坊都是大興善寺,而它的對麵是道教的玄都觀。楊堅鼓勵人們出資建造佛寺和道觀,對那些資助建造的商人賜禦製的牌匾。二十年以後,整座城市裏有一百多座佛寺和道觀。除了興建宗教建築,楊堅還命令皇親國戚、達官顯臣帶頭把府邸搬到新城。消滅了南陳後,楊堅又將南方的精英共十幾萬人遷到了新都城之中。但新的都城占地數十平方公裏,實在太大了,直到隋朝滅亡的時候,新長安城的大部分地區依然荒無人煙,既定工程也尚未竣工。
盡管如此,楊堅在新城裏的感覺異常良好。楊堅年少的時候曾被北周王朝封為大興郡公,所以用封地的名字命名新都城為大興城。大興,大大的興旺,很對一個嶄新的王朝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