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之路
楊堅獨攬大權,憑的主要是個人高貴的出身和崇高的地位,同時撞上了大運,被劉昉、鄭譯推了一把,登上了權臣的寶座。
但是出身高貴、地位崇高的人很多,有的人先天條件就比楊堅要好得多。比如漢王宇文讚(當時剛去世的宇文贇的弟弟)之前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如今名義上是右大丞相,地位比楊堅還高那麽一點。宇文讚的存在不僅使楊堅不能完全施展拳腳,而且也很容易成為政敵利用的棋子,對楊堅有潛在威脅。
宇文讚當時還不到二十歲,對付這樣的小夥子,劉昉很有辦法。他搜羅了許多美女獻給宇文讚。宇文讚高興地接受了美女,對劉昉也親近起來。劉昉和宇文讚熟悉之後,就勸說宇文讚:“大王您是先帝的親弟弟,眾望所歸。現在是孺子當國,怎麽能夠承擔軍國大事呢!如今先帝剛剛駕崩,人心尚未穩固。大王不如先退回宅第,等局勢安定後再出來主政,還可能入宮做天子。這才是萬全之計啊。”宇文讚實在是太年輕了,缺乏社會閱曆和政治經驗,聽劉昉這麽一說,竟然覺得非常有道理,從此深居簡出,不與楊堅爭奪權力了。楊堅高興地拜劉昉為下大將軍,封黃國公。
宇文讚傻乎乎地在家裏等著天上掉餡餅,其他成年的王爺們可不這麽想,對楊堅竊取宇文家族的王朝大權恨得咬牙切齒。這樣的王爺主要有五位,分別是: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他們是當今皇上宇文闡的叔祖父、漢王宇文讚的叔父,經驗豐富,可不像宇文讚那樣容易欺騙。楊堅當初就怕這五位王爺聯合起兵反對自己,所以利用假詔書將五王都召回長安,剝奪了他們的實權和軍隊。五王在楊堅輔政後,都很不服氣。但是他們已經失去了實權,無法與楊堅抗衡了,所以五個人便通過雍州牧、畢王宇文賢秘密聯係外藩將領起兵。
外藩的許多將領對楊堅獨攬大權也憤憤不平。他們當中許多人也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同樣是皇親國戚,而且還握有地方實權。在這些將領中,相州總管尉遲迥的怨氣最大。尉遲迥是北周的重臣宿將,母親是宇文家的公主,本人鎮守原來北齊的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境內),兵精糧足。楊堅非常擔心尉遲迥起兵反對自己,就用給宇文贇辦葬禮的名義,召尉遲迥入朝。尉遲迥是宇文家的外甥,來給老皇帝操辦葬禮是理所應當的。另一邊,楊堅任命了年逾古稀的老將軍韋孝寬為新的相州總管,趕赴鄴城取代尉遲迥。
尉遲迥被逼上絕路了,不得不在東方起兵造反。他起兵的理由是為北周王朝鏟除奸臣(楊堅),支持他的卻是一些北齊王朝的遺老遺少——可見北周雖然滅亡北齊、統一了北方,但北方並沒有真正融合。北齊殘餘力量沒有死心,尉遲迥的起兵帶有明顯的割據爭霸的性質。一時間,河北、河南、山西一帶出現**。十幾天時間裏,尉遲迥聚集了近十萬反對力量。此外,宇文胄在滎州、石愻在建州、席毗在沛郡、席叉羅在兗州響應尉遲迥。尉遲迥還派遣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向南方的陳國請求援兵。
剛好韋孝寬還在赴任途中,楊堅便改任他為行軍元帥,繼續趕赴鄴城,去討伐尉遲迥。在這次討伐行動中,許多年輕將領脫穎而出,成了日後的政壇主角,比如宇文述和楊素。
韋孝寬進軍到沁水的時候,沁水暴漲,隻好隔水與尉遲迥的大軍對峙。尉遲迥在東岸布陣二十餘裏,聲勢浩大。楊堅擔心前線戰事不利,要派一個心腹去當監軍,以鼓舞官兵的士氣。他先讓劉昉去當監軍,劉昉趕緊推說自己從來沒帶過軍隊,完成不了任務;楊堅又讓鄭譯去前線監軍平叛,鄭譯馬上說自己家中還有八十歲的老母需要照顧,離不開身。楊堅笑了。他本來就知道劉昉、鄭譯是什麽貨色,根本就沒真心打算讓他們去做監軍。從始至終,楊堅屬意的人都是高熲。於是,平地一聲雷,高熲沒當幾天丞相屬官,又被提拔為北周大軍的監軍。
高熲到達前線後,催促官兵在沁水上架橋,準備發起進攻。尉遲迥盤算著,等韋孝寬率領一半的軍隊渡過河的時候,就發動突然襲擊,把北周軍隊消滅在河灘上。沒料到,韋孝寬率軍擂鼓齊進,迅速渡過河去,同時高熲馬上下令焚橋,逼迫全軍背水一戰。結果,韋孝寬的軍隊奮力猛攻,尉遲迥的軍隊大敗而逃。
在戰鬥中,宇文述衝鋒陷陣,俘虜了大量敵軍。宇文述的祖先原本是鮮卑族宇文家的奴仆,後來隨主人姓了宇文氏。他的父親宇文盛,因為戰功位列北周的上柱國。宇文述的性格“恭謹沉密”,打仗勇猛,一戰成名。
尉遲迥大敗後,韋孝寬分兵去討伐響應尉遲迥叛亂的滎州刺史宇文胄。大將楊素領兵,很快就擊敗了宇文胄。楊素也是個狠角色,每次打仗前總能挑出犯錯的部下進行殺戮,有時多達上百人,而營帳裏流血滿地, 楊素仍能談笑自若;打仗的時候,楊素還會先派一二百人衝鋒,如果能衝破敵人的陣營就重賞,如果衝不破就全部斬首示眾。一般人會以為楊素是一個凶猛嗜血的莽將,其實楊素最初是以文字才華進入官場的。
楊素生於西魏大統十年(544),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人,好學善文。他才是“真正的”弘農楊氏後裔。周武帝宇文邕曾授意他起草一份詔書,楊素不假思索,當場寫成。宇文邕看後非常滿意,拍拍楊素的肩膀說:“小夥子好好幹,日後不愁沒有富貴。”楊素卻很狂妄,竟然回答說:“皇上,我無心追逐富貴,將來隻怕富貴來追我!”之後,楊素參加攻滅北齊之戰,屢立戰功,依附楊堅的時候,官職是汴州刺史。
楊堅自詡出身高貴的弘農楊家,八成是冒充的,而楊素才是根正苗紅的弘農楊家出身。楊堅因為大話放了出去,收不回來了,日後隻能認楊素做了遠房親戚。
正是有宇文述、楊素這樣的年輕一代的勇猛將士,垂垂老矣的韋孝寬才能很快就把尉遲迥的首級送到長安,而參與騷亂的餘黨也陸續被鎮壓了。大象二年(580)十月,韋孝寬凱旋回京,十一月二十七日在長安去世,時年七十二歲。
尉遲迥作亂的時候,鄖州總管司馬消難割據本州響應,淮南的很多州縣都參與了叛亂。不久,司馬消難被打敗,逃往南陳。荊郢一帶乘機作亂的人民,也遭到了鎮壓。事後查明,這場騷亂有畢王宇文賢和趙王、陳王、越王、代王、滕王在幕後陰謀作亂的影子。楊堅隻是捉拿宇文賢處斬,寬恕了趙王等五個人的罪過,還下詔給予在長安的五位王爺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待遇,以安定人心。
鎮守四川地區的上柱國、益州總管王謙也是個野心家。他看到幼主在位,楊堅輔政,就以清除權臣、匡複朝廷為借口,發動巴蜀的軍隊作亂。楊堅最初因為關東和荊州一帶的騷亂分了精力,沒有馬上討伐四川。王謙屯兵劍閣,攻城略地,搞得挺精彩。楊堅緩過來以後,馬上命令行軍元帥、上柱國梁睿討伐王謙。很快,王謙的首級就被送到了長安。楊堅看到巴蜀阻險,常常發生叛亂,於是開辟平道,毀掉劍閣險要,防止再次動亂。
不滿楊堅的實權人物被先後鎮壓,其他大臣對楊堅的態度溫和了許多。並州總管、申國公李穆是占據山西地區的實權人物,尉遲迥造反的時候想拉攏他一起幹。李穆不僅沒答應,還發兵協助楊堅攻打尉遲迥。勝利後,李穆說自己年紀大了,主動退休到長安來養老,不久死在了長安。臨死前,李穆偷偷給楊堅上表,勸楊堅當皇帝。
再說梁睿,他平定四川後,接替王謙做了四川這個天府之國的地頭蛇,可他不去想怎麽割據巴蜀,怎麽當好地頭蛇,整天都在想怎麽消除楊堅對自己的猜忌和懷疑。後來他想出來一個方法,終日享受作樂,擺出一副爛泥樣,讓楊堅相信自己沒有二心。當然了,梁睿也上了一道奏章,勸楊堅當皇帝。
眼看楊堅的地位越來越鞏固,被困在長安的周室諸王急火攻心。
現在的江山還姓宇文,宇文家的人怎麽能不在乎?他們也不閑著,由趙王宇文招牽頭,在趙王府擺下鴻門宴邀請楊堅參加,準備除掉楊堅。
五位王爺的麵子楊堅還是要給的,加上楊堅也想看看這五位王爺想做什麽,所以就去趙王府赴宴了。事先,楊堅也怕被人下毒,所以就自帶酒水去了趙王府。
趙王宇文招在寢室招待楊堅,讓兩個兒子和小舅子等人在左右佩刀環立。同時宇文招在帷席之間暗藏兵器,又在其他房間埋伏了武士,隻等找個機會把楊堅給剁成肉醬。楊堅雖然大權在握,但還是大臣。按照規矩,大臣去拜見王爺,是不能帶著衛士的。所以楊堅赴宴的時候隻帶了堂弟楊弘和親信元胄兩個人一同前往,他們名義上是“陪客”,實際上是保鏢。
宇文招也不傻,根本就沒讓元胄和楊弘進入寢室,隻允許他們在室外待著。
寢室內的這場飯局,進行得驚心動魄。宇文招親自拿起佩刀給楊堅切瓜,切好後再用水果刀插瓜遞到楊堅麵前。楊堅不好拒絕,接過瓜吃了起來。這一連遞了好幾回,楊堅就吃了好幾回。宇文招心想:是時候了,下一回遞瓜的時候,直接把刀捅進楊堅的心窩!
門口的元胄看情況不對,衝入室內對楊堅喊:“相府有事,楊公不可久留!”
宇文招正想把刀捅過去,結果被元胄一聲大喊嚇了一跳,硬生生把刀給收了回來。他火冒三丈,斥責元胄道:“我和丞相說話,你是什麽東西?”
一旁的人也跟著嗬斥道:“退下,退下!”
元胄憤怒地瞪大眼睛,鼻子像野獸一樣哼出怒氣,右手握住刀環,站在那裏一動不動。
宇文招一看這是個拚命三郎,隻好放緩語氣說:“將軍不必多心,我們在此歡飲而已。”說完,宇文招賜酒給元胄喝,但元胄站著不喝。宇文招眉頭一皺,裝出醉酒惡心要嘔吐的樣子,起身就要進入後閣。後閣埋伏著許多士兵,宇文招想去叫人進屋來剁死楊堅和元胄。元胄機警得很,猛地上前扶住宇文招,一把將他按坐在席上。宇文招想起身逃走,但力氣小,走不了,結果被元胄給劫持住了。宇文招又說自己口幹,請元胄去廚房拿點水來,但元胄才不中這麽低級的詭計呢,扶著宇文招立於原地不動。
楊堅等人見此,都不知如何是好。正僵持間,外麵高聲稟告:滕王宇文逌前來“拜訪”。
楊堅依禮走出寢室去迎候滕王。乘此機會,元胄放過宇文招,跟著出去。他附在楊堅耳邊說:“這裏很古怪,丞相請馬上離開!”楊堅何嚐不 想離開,可新來的滕王宇文逌非常客氣地拉住他要“再喝幾杯”,他隻好回到寢室接著“歡飲”。
趁楊堅與滕王寒暄之時,重獲自由的宇文招已經示意各處埋伏的衛士準備動手了。跟在楊堅後麵的元胄聽見其他房間有刀劍相碰和盔甲摩擦的聲音,顧不上禮儀,衝到楊堅跟前拉著他就走,邊走邊說:“相府有緊急公務,楊公必須馬上離開!”楊堅緊隨元胄,慌忙向大門口奔去。
宇文招見狀不妙,操起刀子就向門口撲去。眼看楊堅就要邁出大門,宇文招的刀子閃在楊堅後心了,元胄突然攔住宇文招,用身體擋住大門,說:“趙王太客氣了,無須相送。”
在元胄的拚力保護下,楊堅撿了一條命,一路小跑,逃回了丞相府。回去之後,楊堅也不客氣,給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安上了“謀反”的罪名,將他們誅殺了。而元胄因為護衛有功,得到了重賞。不過,元胄是個莽夫,勇氣可嘉,但“不講政治”,在楊堅晚年時摻和皇帝家事,在楊廣統治時期又口無遮攔,惹是生非,不僅沒能參與核心朝政,最後還被滿門抄斬。
經過這次未遂暗殺,楊堅也不把野心藏著掖著了,加強了對政權的控製,抓緊準備篡位的工作。大象二年(580)九月,楊堅操控的北周朝廷封楊堅長子楊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塚宰。同月,宇文闡下詔褒獎“假黃鉞、使持節、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塚宰、隋國公”楊堅道德高尚,能力出眾,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對朝廷功勳卓著。詔書罷免了左、右丞相的官製,任命楊堅為唯一的大丞相。十月,宇文闡又追封楊堅的曾祖父楊烈為柱國、太保、都督徐兗等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隋國公,上諡號“康”;祖父楊禎為柱國、太傅、都督陝蒲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隋國公,上諡號“獻”;父親楊忠為上柱國、太師、大塚宰、都督冀定等十三州諸軍事、雍州牧。在完成對楊氏家族的世係追封後,楊堅同月誅殺陳王宇文純,翌月誅殺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
十二月,北周授楊堅相國,總百揆,去都督內外諸軍事、大塚宰之號,進公爵為王,位在諸侯王之上。隋王楊堅可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相國印綠綬等象征物。北周以中原各州二十郡為隋國,隋國置丞相等上下官員。對此殊榮,楊堅一再推讓,以各種理由拒絕接受。於是,朝野掀起龐大的對楊堅的歌頌浪潮,恭請他接受恩賞。最後楊堅不得不接受王位,但他隻要了中原的十個郡作為封地。之後,北周下詔晉封楊氏各位先祖為王,各位夫人為王妃。
現在,連傻子都知道楊堅離皇位隻有一步之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