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慕尼黑分離派裝飾中瑣碎的細節激起了表現主義的反感。對個人象征的探求,即對個人書寫痕跡的探求,取代了藝術上的千篇一律。表現主義藝術家相信,他們的藝術可以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他們揭露過戰爭的殘忍,也繼續刻畫戰後德國社會的嚴酷。這裏展示的原始木刻海報讓戰後表現主義藝術家顯得獨樹一幟,並且這種木刻風格也取代了其他早期現代主義風格,成為表現主義的象征。

德國

從1918到1922年是表現主義的最後幾年,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相信藝術家實際上可以為新社會的形成發光發熱:藝術家們發表政治宣言;出版的期刊名字鼓舞人心,如《新生》《新德國》和《人類》;海報為世界和諧而呐喊。藝術為政治精神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政治是表現主義藝術(包括電影和戲劇)的核心。最終,表現主義走得太遠,淪為自身的犧牲品,連自己的支持者也拒絕了它。納粹在他們臭名昭著的“墮落藝術展”中詆毀了表現主義者,從而確保這種風格永遠成為抗議和反叛的象征。

209. 奧托·弗倫德裏希(Otto Freundlich)設計。《“藝術”展覽指南》,《墮落藝術展手冊》封麵,1938年

210.奧斯卡·科科什卡設計。《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海報,191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211. 海因茨·富克斯(Heinz Fuchs)設計。《工人的饑餓》,海報,1918—1919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

212.麥克斯·佩克斯坦設計。《走向燈柱》,海報,1919年。西柏林普魯士文化遺產國家博物館之藝術圖書館及建築、時尚與平麵設計博物館

213.漢斯·波茲格(Hans Poelzig)設計。《傀儡》,根據古斯塔夫·梅林克小說改編的電影製作的海報,1920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214.保羅·萊尼(Paul Leni)設計。《表現主義和電影》,書籍封麵,1926年。紐約公立圖書館提供

215.麥克斯·佩克斯坦設計。《獻給所有藝術家》,海報,1919年

216. 赫伯特·拜耳設計。《德國作品展》,海報,1930年。西柏林普魯士文化遺產國家博物館之藝術館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