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日古代交流論 一 從日本考古學論徐福的東渡 1.徐福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徐福其人其事,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後來《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都有記載。這些史籍的可靠性毋庸置疑,特別是《史記》被曆代史學者奉為“正史之始”,從未有人對其所述有所懷疑。再從這四部正史的編撰者司馬遷、班固、範曄、陳壽的嚴謹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術修養和處理史料的方法來看,更不容許懷疑。所以有關徐福的記載應可信賴,《史記》記載徐福事,有如下數處。
(1)《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條:
既已,齊人徐巿(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1]
(2)《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條:
侯生、盧生……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以聞。”[2]
(3)《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條:
始皇出遊……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鮫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逐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3]
以上《史記》敘述了徐福的整個故事要約如下:(1)徐福上書求仙藥,秦始皇同意他的請求,派他率領童男童女入海求仙。(2)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得悉方士侯生、盧生等都逃亡,並誹謗自己時,大怒,認為徐福花巨費始終未見求到仙藥,也是欺騙自己而逃亡了。(3)但當秦始皇巡幸琅琊時徐福突然求見,說仙藥可得,但為大鮫所阻,需派武裝同行。秦始皇同意請求,便派武裝隨同出海。這裏《史記》沒有記述徐福一行往哪裏去,隻說去三神山求藥,也沒有說一去不歸。關於三神山,《史記》的《封禪書》中說:
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4]
然而,司馬遷在《淮南衡山列傳》中又將故事發展如下:
昔,秦絕聖人之道……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悅,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5]
這裏必須注意的是,徐福雖然在平原廣澤做王了,但沒有具體說明什麽地方。《漢書·伍被傳》中也有類似記載,不過比《史記》簡單,也沒有明指何處。
然而,《三國誌·吳書·吳主傳》黃龍二年(203)條記載:
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6]
這裏陳壽把徐福所去的地方指名為澶洲。沈瑩的《臨海水土誌》說:“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裏。”[7]從其地理位置來看,夷洲、澶洲也許是台灣或琉球,不是日本。
《後漢書·東夷傳》傳承了《三國誌》的說法,把徐福所止之地也當作夷洲、澶洲: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8]
陳壽的《三國誌》成書比範曄的《後漢書》早一百五十多年,所以《後漢書》沿襲《三國誌》的記載不足為奇。但是由於範曄把這一段徐福的記事放在《東夷傳·倭傳》的後麵,使人把夷洲、澶洲誤認為日本列島,成為其訛傳的根源。
這樣看來,《史記》和《漢書》不必說,就是《後漢書》和《三國誌》也隻說徐福所止之地是夷洲、澶洲,沒有與日本列島聯係起來。再者,日本列島中沒有夷洲、澶洲的地名,何況《舊唐書》以前的史學者都把日本稱為“倭”,沒有把夷洲、澶洲當作日本的。所以說,根據中國正史所載,徐福確有其人其事,但沒有說他所止之地是日本。
然而,後周明教大師義楚的類書《六帖》(即《義楚六帖》)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第四十三中有一節記事:
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也。今人物一如長安。又顯德五年(958)歲在戊午,有日本國傳瑜伽大教弘順大師賜紫寬輔又雲:“本國都城南五百餘裏有峰山(吉野山)……又東北千餘裏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其山竣,三麵是海,一朵上聳,頂有火煙;日中,上有諸寶流下,夜則卻上,常聞音樂,徐福止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9]
這裏義楚把徐福所止之地明指為日本。義楚這樣說當然是有根據的,其來源正如文中所說,是據日本僧寬輔(義楚之友)所說。可見五代時中日民間就已有徐福到日本的傳說了。
至宋代,歐陽修在《日本刀歌》中進一步加以肯定:
歐陽修是個文學家、史學家,決不會信口開河,一定有所根據,那就是民間傳說。可見至宋代,徐福所止之地是日本的傳說已廣泛流傳了,否則歐陽修不會將它寫入詩歌。
至明代,連史書上也正式記載夷、澶二洲就是日本了。明·陳仁錫編著《皇明世法錄》卷七十九《日本考》:
先時秦遣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仙不得,懼誅,止夷澶二洲稱秦王,國號倭。故中國總呼之曰“徐倭”。[11]
從而可知,中國民間流傳徐福東渡日本是起於五代,盛於宋代,至明代列入史書。日本方麵,最早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對徐福之事隻字未提,這說明在8世紀,至少到《日本書紀》撰成的元正天皇養老四年(720)以前,日本還沒有流傳徐福東渡的傳說。如《義楚六帖》所說,義楚的日本友人寬輔於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來中國時說徐福止於蓬萊即富士山,所以此時日本才有徐福東渡的傳說。
1297年南宋禪僧無學祖元應鐮倉幕府將軍北條時宗之請去日本,在日本寫了一首《徐福祠獻晉詩》:
先生采藥未曾回,故國山河幾度埃;
今日一香聊遠寄,老僧亦為避秦來。
可見祖元到日本時,和歌山縣新宮市的徐福祠就已經存在了。
《蕉堅稿》載有日本入明僧絕海中津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唱和詩也是以徐福祠為主題的。絕海中津的唱詩是: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餘肥;
隻今海上波濤穩,萬裏好風須早歸。
朱元璋的和詩是:
熊野峰前血食祠,鬆根琥珀亦應肥;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12]
日本把徐福傳說正式寫入史書的是1339年成書的北畠親房的《神皇正統記》:
(孝靈天皇)四十一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長生不老藥於日本;日本欲得彼國之五帝三王遺書,始皇乃悉送之。其後三十五年,彼國焚書坑儒,孔子全經遂存於日本。
這個記載,一見便知是根據歐陽修的《日本刀歌》的。以上我們從文獻對徐福東渡的傳說作了求證,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徐福確有其人其事,正史上雖然沒有記載入海後所止之地是日本,但中日兩國民間一致傳說徐福到了日本列島,特別是日本,古來就對徐福傳說有興趣,很自然地把它和日本聯係起來。主要原因是史前時代的日本從未開化社會到文明社會有賴於中國移民,而徐福則是古代中國移民的代表人物。關於這一段曆史,實際上就是中日關係史或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需要深入研究。可惜中國文獻缺少記載,日本文獻上更是空白,必須從考古學求證。同時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和推理。曆史研究絕不許臆測和假設,非據有大量確鑿真實的史料不可輕易下結論,徐福研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