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誌於學:誌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

故有誌必有學,誌學相因而起。孔子之所誌所學,當通讀本章自參之,更當通讀《論語》全書細參之。能誌孔子之所誌,學孔子之所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

而立:立,成立義。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誌有得有守。

此為孔子進學之第一階段。

不惑:人事有異同,有逆順,雖有誌能立,或與外界相異相逆,則心易起惑。必能對外界一切言論事變,明到深處,究竟處,與其相互會通處,而皆無可疑,則不僅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是為孔子進學之第二階段。

知天命:雖對事理不複有惑,而誌行仍會有困。誌愈進,行愈前,所遇困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進則須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道義職責似不難知,然有守道盡職而仍窮困不可通者。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學。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又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為學,至於不惑之極,自信極真極堅,若已躋於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與天合,何以終不能行,到此始逼出知天命一境界。故知天命,乃立與不惑之更進一步,更高一境,是為孔子進學之第三階段。

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子實有一極高無上之終極信仰,此種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孔子由學生信,非先有信而後學。故孔子教人,亦重在學。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蓋孔子僅以所學教,不以所信教。孔子意,似乎非學至此境,則不易有此信,故不以信為教。

此乃孔子與各宗教主相異處。故學孔子之學,不宜輕言知天命,然亦當知孔子心中實有此一境界。孔子既已開示此境界,則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學者亦當懸存此一境界於心中,使他日終有到達之望。

耳順:外界一切相異相反之意見與言論,一切違逆不順之反應與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處之,不為所搖撼所迷惑,於是更進而有耳順之境界。耳順者,一切聽入於耳,不複感其於我有不順,於道有不順。當知外界一切相反相異,違逆不順,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則不僅明於己,亦複明於人。

不僅明其何以而為是,亦複明其何由而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無往而不見有天命,所以說耳順,此乃孔子進學之第四階段。

事物之進入於我心,其最要關鍵,在我之耳與目。本章專舉耳順,蓋舉此可以概彼。抑且目視由我及外,耳聞由外及我,論其自主之分量,微有區別。又目視偏於形物,耳聽深人心意。目見近而耳聞遠,即古人前言往行,亦可歸入耳聞一類。故舉耳可以概目。

學至於知天命,則遠近正反,古今順逆,所見皆道,皆在天命中。

將更忠於自盡,將益恕於待物。於己重在知其所當然,於人重在明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則耳順,一切不感其有所違逆,於是而可以施教,可以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達己而達人。然則天命之終極,豈非仍是此道之大行?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諸己。忠恕之極,即是明誠之極,天人一貫,而弘道則在己。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義。或說:從字讀如縱,放任義。

矩,曲尺。規,圓規。規矩方圓之至,借以言一切言行之法度準則。

此處言矩不言規,更見其謹言。聖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縱己心之所至,不複檢點管束,而自無不合於規矩法度。此乃聖人內心自由之極致,與外界所當然之一切法度規矩自然相洽。學問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義,內外合一。我之所為,莫非天命之極則矣。天無所用心而無不是,天不受任何約束而為一切之準繩。聖人之學,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偉大擬於天,而其學亦無可再進矣。孔子此章,僅自言一己學問之所到達,未嚐以天自擬。然孔子弟子即以孔子之人格擬於天之不可階而升。如上闡述,亦未見為逾分。

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學之所至,其與年俱進之階程有如此。學者固當循此努力,日就月將,以希優入於聖域。然學者所能用力,亦在誌學與立與不惑之三階程。至於知天命以上,則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懸以存諸心中則可,若妄以己比仿模擬之,則是妄意希天,且流為鄉願,為無忌憚之小人,而不自知矣。學者試玩《學而篇》之首章與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漸窺此章之深處。蓋《學而篇》首末兩章,隻從淺處實處啟示,學者可以由此從入。此章雖孔子之自道,無語不實,其中卻盡有深處玄處。無所憑依而妄冀驟入,則轉成談空說玄,非孔子以平實教人之本意。

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義與此章相發。自誌學而立而不惑,皆下學。自此以往,則上達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順故不尤人。此心直上達天德,故能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者惟天。知命耳順,固非學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則為學者所當勉。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千裏之行,起於足下,學者就所能為而勉為之,亦無患乎聖學之難窺矣。

【白話試譯】

先生說:“我十五歲時,始有誌於學。到三十歲,能堅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對一切道理,能通達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麽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不再感到於心有違逆。到七十,我隻放任我心所欲,也不會有逾越規矩法度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