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與火星之城

決定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律研究堆放在麵前的照片之後,我突然想起迪彼得羅與莫倫納提到過的另一樣東西——

“金字塔”。

如果那真是一座金字塔,那麽它可夠大的:短邊足有1英裏長,長邊1.6英裏,就在“火星臉”西南麵幾英裏處,“塔身”上還有迪彼得羅與莫倫納指出的四個明顯的直角,完全像加固過一樣。

在1981年我第一次看到的那本小冊子裏,它的作者們曾經提到,“海盜號”拍攝的照片中,所謂的影像失真可能是腐蝕的痕跡。現在,從實物照片的副本,以及經過放射狀像素交織技術處理的,放大到4.5英寸的圖像格式上看,腐蝕的痕跡更有可能是兩次隕石直接撞擊所造成,不像是火星沙暴形成的。

其中一次隕石撞擊落在了“金字塔”的頂部東側,另一次是在側麵較低的地方,但是發生在“塔身”的同一麵,兩處都呈現出明顯的隕石撞擊坑痕跡。可以在“金字塔”東邊的山穀中找到隕石撞擊造成的噴射物,在火星地表形成了多個葉片狀的褪色痕跡。“金字塔”西側正前方也有噴射物,它們最終越過塔頂,落到了西側,形成一種淺色的“物質”,在“金字塔”依附的小山上形成了薄薄的一層,最後像水流一樣呈放射狀落到了“金字塔”的底部。

迪彼得羅與莫倫納說得對:它是迄今為止在火星上發現的最有趣的金字塔,比“水手9號”的照片拍攝的三麵金字塔引人注目得多。而且,它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會說,像火星這種永久凍土地貌,再加上風的作用,可能會形成各種地球上所沒有的奇怪地質現象。畢竟,“火星臉”與“金字塔”是在遍布著被地質學家稱為“剝蝕平原”的火星上麵,而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火星的北半球大部分都受到流水與氣流作用的侵蝕影響。

所以,幾乎每一種古怪的地貌——無論它多麽不可能出現——都有一定的概率在火星這種特異的環境中形成。火星有45億年的曆史,在這麽長的時間裏,即使形成一座四麵體的山峰,甚至四個角帶上花邊紋飾,也不足為奇。

但是,在我看來,火星“金字塔”有特殊的一麵:在遙遠的外星球,兩個與地球有淵源(酷似人臉與金字塔的山丘)的物體居然出現在同一個地點。而且,如果“火星臉”不是一天建成的,為什麽又要大費周章地在旁邊再建造一座底麵1×2英裏、高1.5英裏的金字塔呢?

無論建造目的為何,火星金字塔的體積超過了1立方英裏,而且其頂端的角度是30度!即使在火星的重力條件下(相當於地球表麵重力的38%),這也是建築上的奇跡。如果它真的是一項建築工程,一定會為我需要驗證的問題提供關鍵的線索……

顯然,如果你認為“火星臉”與“金字塔”的同時出現不是巧合,而且它們並非自然造物,那麽,剔除一些假設之後,你會發現隻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無論誰修建了金字塔,都是為了實現一個長遠的目標,而且從它們本身的工程技術來看,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完成。

於是便引出一個問題:他們在建造金字塔的時候住在什麽地方?

雖然現在的火星環境是比較惡劣的(這一點我將在本書的第三章詳述),我還是不得不接受最初自己並不願意相信的觀點:

的確存在“火星人”,就算現在沒有火星人,他們也一定在火星曆史上的某段時期裏出現過。

根據這些不容忽視的線索,我花了半個小時檢查手中的小照片,希望找到他們可能居住過的地方。

那就是火星之城。

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在經過放射狀像素交織技術處理的照片上找到它,而是在一張對比度較高的合成圖像上發現了它的蹤跡。圖中的關鍵細節不僅不小,反而很大,放大後的效果相當好。

當我知道自己要找的是火星之城時,它就幾乎像從圖片裏跳出來一樣直接出現在我麵前。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直線型“建築群”,其間點綴著一些“金字塔”和體積較小的圓錐形“建築”。整個“建築群”的麵積大約為4×8千米,是一個醒目的矩形,由許多垂直相交的“建築”構成,包括整齊的轉角甚至大致為南北走向的“街道”。

在“城區”中央是一個極不尋常的構造:4座建築組成了一個矩形——第5座建築位於正中。

雖然周圍的4座建築是長方形,但中間的第5座建築卻是正圓形,它看上去也不像隕石坑,因為“牆麵”的缺口太過規則,缺口的排列也很密集。4個角的南北兩座“建築”與東西兩座“建築”的連線恰好互相平分,並在中心的“建築”處交匯。而且,這裏恰好是4座“建築”組成矩形的中心位置。整個構造看上去十分像是人為安排的,矩形的每一個直角部位各有一座建築,仿佛組成了一道“圍牆”。

這種結構安排讓我覺得很像“城市”的“中心廣場”!

然後,我注意到一些更有意思的細節:整個“城市”所在的位置可以讓“居民”們全景觀看東側幾英裏外的“火星臉”。被我想象成“要塞”的建築就在建築群的最東端,它那明顯呈直線型的“外牆”更讓人覺得是刻意而為……

整個“城市”的安排似乎是為了讓人一覽無餘地看到對麵的“火星臉”。

我拿出一把尺子放在照片上,使其與“火星臉”的中軸線垂直。

尺子形成的直線穿過了“火星臉”的“嘴巴”,向西延伸,恰好落到了“城市廣場”中央的建築上麵(見圖2)!

直線下麵再往東一點,可以在“廣場”上找到一道淺色的痕跡,直接通向遠處的“火星臉”。它看起來像一座小圓土丘,影子不長,似乎是刻意堆放在“廣場”上用來指示方向的,好像在強調“廣場”到“火星臉”這段路線的重要性。

我對火星之城也產生了格式塔一般的漸進認識:從大型建築群、與之呼應的小型物體,到重複出現的矩形模式……

從“城市”的“中心廣場”延伸出去的“大道”仿佛表明整個設計都重點指向一個與人類有關的目標。

“火星臉”。

至此為止,火星之城更加不像是一個巧合。對照片的分析說明,我極有可能是發現了一個人造的火星“建築群”,這絕對是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

當天晚上,我被極端的興奮與懷疑兩種情緒折磨著……這種異樣的感受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我終於可以肯定自己的第一個設想了,那就是,確實存在“火星人”。

在火星上,居然存在一座完整的“城市”,它出自“建築大師”之手,其驚人的規模昭示著一個明顯的目的:在得天獨厚的位置注視著沙漠東麵的另一個奇跡——“火星臉”。

因此,“城市”與“火星臉”構成了一個整體,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相得益彰,沒有“火星臉”,我不會仔細注意到城市的存在,而如果迪彼得羅與莫倫納對火星之謎棄之不理,那麽誰都不會發現它們……

“火星臉”對我們來說,或許一直會是個不解之謎。

火星之城與“火星臉”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關係,促使人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如果曾經存在火星人……那麽現在他們在哪裏?他們是如何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星球上存活甚至進化的呢?還有,他們為什麽要投入這麽大的力量修建火星之城和“火星臉”,而且要把“火星臉”雕琢得如此肖似地球人的麵部?

從“水手號”與“海盜號”收集的所有關於火星物質構成的數據來看,建造了氣勢宏偉的火星之城的“火星人”應該在人類出現很久之前,甚至人類的始祖開始進化之前就消失了。

一個幾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的種族,怎麽能建造與後來出現的種族關係如此密切的建築物——而且這個後來種族和他們根本不在同一個星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