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將:將領的人格排序

原文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文

所謂“將”,就是看將帥的智慧、信用、仁愛、勇敢、威嚴等條件。

曆史故事

吳起愛兵如子

吳起是戰國初期軍事家,他寫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一樣,也是一本很重要的古代軍事典籍。

吳起對待兵將禮賢下士、親如兄弟。有一次,一位魯國士兵長了毒瘡,生命危在旦夕,吳起得知後,竟然主動幫士兵吸毒瘡。可是士兵母親知道這件事後,卻哭得十分傷心,認為兒子遲早要為報效吳起而戰死。士兵母親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可以看出吳起在士兵心中的威望很高,因為他愛兵如子,所以士兵都願意跟隨他奮勇作戰。

吳起

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吳起曾先後為魯、魏、楚三個國家效力,在內政軍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著有《吳子兵法》,在曆史上,與孫武(即孫子)並稱“孫吳”。

華杉詳解

智、信、仁、勇、嚴是孫子對將領的人格排序。我們常說智勇雙全,但孫子強調的是智將,不是勇將。因為他的價值觀是先勝後戰,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先強調用智,第四才是“勇”,而中間還有“信”和“仁”,最後則是“嚴”。孫子為什麽這麽排呢?

首先,什麽是“智”?

杜牧認為智是識權變,識變通。申包胥認為要靠智慧,才能了解自己的力量極限,衡量天下大勢,謀計於廟堂,變通於戰場。

什麽是“信”呢?

信,就是賞罰分明,是每個人都非常清楚犯什麽錯受什麽刑,立什麽功受什麽賞。將領賞罰分明,士兵的利益就有了保障,士兵就願意為他效命。所以信不僅是一種機製,更是一種人格力量:我們心裏要裝著對方。這點很本質,做事不為其他人考慮,就沒法真讓人信。

第三是“仁”。

杜牧說:“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所以,勤勞是仁,愛兵如子是仁,愛惜公物也是仁。如果我們用東西不愛惜,隨意浪費,就是一種“不仁”。

“勇”比較好理解,就是決謀合戰,當機立斷,勇往直前。

如果一個人沒有勇,他就下不了決心,或者即使下了決心,也不能堅決執行。雖然孫子強調先勝而後戰,但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必勝之事,必須勇敢,才能把事做成功。

“嚴”,就是說,將領要在軍中樹立自己的權威,做到令行禁止。

“智信仁勇嚴”,說來容易做來難。怎麽辦呢?

清朝名臣曾國藩帶兵時,每天翻《孫子兵法》,他後來總結出兩個字:廉、明。“明”,就是要把下屬的表現一一看明。打仗的時候,是誰衝鋒陷陣,是誰隨後助勢,是誰拚死阻擊,又是誰見危先避,全部看明記清。在平時,每個人辦事的勤惰虛實也仔細考核。這樣獎懲就能及時、準確、恰當。

曾國藩認為,士兵對將領是否足智多謀、能征善戰,沒法要求。但是人人都盯著自己的利益,對將官在銀錢上是否幹淨,對下屬保舉提拔是否公平,就十分在意。所以,以“廉明”二字為基礎,“智信仁勇嚴”可以積累而得。沒有“廉明”的基礎,自己不能服眾,賞罰又不準確,“智信仁勇嚴”也是空的。

大家不妨對照著以上五種解釋和曾國藩的建議,慢慢培養自己在做事方麵的智、信、仁、勇、嚴。

名家注解

杜牧注:“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之流,用智為先。”

杜牧注: “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

杜牧注:“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

杜牧注:“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

杜牧注:“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