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搞《蘭亭集序》的過程,簡直是一部諜戰劇
01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大書法家,但也寫過一篇散文,而且還很有名,它就是著名的《蘭亭序》,又叫《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0多位友人,來到紹興蘭亭修禊(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祭祀,用以消除妖邪的一種活動),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以為該詩集作序的形式,記述了當時的情景,這便是《蘭亭集序》。這篇序隻是個草稿,一共28行,324字。
估計當時老王喝醉了,所以“無拘無束”,作此序時,把他的書法技藝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的20多個“之”字,每個寫法都不相同。
《蘭亭集序》“從容嫻和,氣盛神凝”,被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米芾對《蘭亭集序》的評價不低,但他顯然沒見過真跡,他所見的,以及今天我們所見的,隻不過是其拓本。因為早在唐初,《蘭亭集序》的真跡,就隨著唐太宗李世民到地下陪葬去了。
《蘭亭集序》誕生後,王羲之視為珍寶,以傳家寶的形式代代相傳,直到傳到七世孫智永手裏。據史料記載,智永本名王法極,智永是他的字,陳、隋間人(具體生卒年不詳)。
作為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也是個書法家,很早就到紹興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將傳家寶《蘭亭集序》帶到永欣寺保存。
由於早年出家,智永和尚沒有後代,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了弟子辯才。辯才和尚也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視為絕世珍寶,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保惜貴重於師在日”。
02
據《書斷列傳》,貞觀十四年,愛好書法的唐太宗寫了一幅草書屏風“以示群臣”。
他的字本來寫得就不錯,所謂“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加上又是皇帝禦筆,哪個敢說不好?於是大臣們紛紛稱讚。唐太宗歎了口氣說,雖然他酷愛書法,工作之餘潛心習書,也臨摹了不少古人之書,可惜缺少骨力,不但沒學到古人的神韻,反而成了四不像。
除了臨摹其他古人的字,唐太宗最喜歡臨的是王羲之真草。凡是王羲之的字,再貴也要去買,花再多的錢也在所不惜。可是非常遺憾,他最喜歡的《蘭亭集序》卻一直弄不到手,他甚至一度不知道它在哪裏。
派人打聽,得知《蘭亭集序》在辯才和尚手裏,他便一道詔書把辯才叫到京城,在大內道場把他供養起來,“恩賚優洽”。幾天後,太宗找來辯才聊天,東拉西扯了半天,終於扯到《蘭亭集序》,打聽其下落,“方便善誘,無所不至”。辯才和尚雖然不知太宗用意,但一直不肯說實話,謊稱之前侍奉師父的時候,確實見過,但自從師父去世後,就不知其下落了。總而言之,無論如何“誘導”,辯才都是那番話,太宗無奈,隻好把辯才放歸紹興。
辯才的話,太宗當然不信,而且幾經推究,他認定真跡隻能在辯才那裏。
03
於是,把辯才“趕”走沒多久,唐太宗一道詔書,又把他叫到京城,再問《蘭亭集序》的下落。如是者再三,辯才始終一口咬定,自從師父去世之後,就不知其下落了。
太宗咬牙切齒地對侍臣說:“右軍之書,朕所偏寶。”而他最愛的,又是《蘭亭集序》,做夢都想得到它,他一定要找個聰明人想個辦法,非弄到手不可!
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知道後,對太宗說,他聽說監察禦史蕭翼,是梁元帝曾孫,那人負才藝,多權謀,派他去,一定能夠成功。唐太宗大喜,當即召見蕭翼,叫他去幫他搞《蘭亭集序》。蕭翼想了想說,他去辦這件事,肯定會竭盡全力,不過去見辯才的時候,須得帶上幾件“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合稱)的真跡。這個沒問題,唐太宗滿口答應,當即滿足了他的要求。
於是,蕭翼脫掉官服,改穿常服,一副落魄書生打扮,隨商船來到紹興永欣寺。等到太陽即將落山,他才慢慢步入寺內,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邊走邊欣賞寺內的壁畫。經過辯才房間門口,蕭翼故意停步不前,想讓對方看到。辯才果然看到了他,覺得此人器宇不凡,風度翩翩,便上前施禮,問他是何方施主。
蕭翼禮貌地回答說,他是北方人,是到此地做生意的,剛賣完蠶種,抽空來寺裏看看,遇到高僧大師,真是三生有幸。兩人交談了幾句,甚是投機。辯才便把蕭翼請進房間,喝茶聊天,下棋撫琴,談說文史,探討書法。兩人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酒酣耳熱之後,兩人又互相唱和,盡歡通宵。第二天天大亮,蕭翼才告辭,辯才竟依依不舍,請對方方便時再次光臨。蕭翼沒讓他失望,果然不時來拜訪,每次都帶著酒來,一來就和辯才喝酒,邊喝邊吟詩作賦。這樣過了十多天,辯才對蕭翼僅有的那點兒疑慮,消失得幹幹淨淨。
04
有一天,蕭翼再次來拜訪,拿出梁元帝自畫的《職貢圖》給辯才看,辯才讚歎不已。蕭翼故作神秘地說,他家裏珍藏著祖傳的“二王”楷書帖,那可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跡啊,難得難得,他自幼專心研習,直到今天。辯才一聽,頓時來了興趣,叫他明天一定帶來,給他看看。
第二天,蕭翼果然拿來了,辯才一眼就看出是王羲之真跡。嘴裏說,真跡倒是沒錯,卻不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說完這話,辯才有些得意地說,王羲之最好的作品,在他這裏,蕭翼故作驚訝地問“何帖”,辯才回答說是《蘭亭集序》。誰知蕭翼根本不信,笑著說:“大師在說笑吧,數經亂離,《蘭亭集序》的真跡怎麽可能還在世上,一定是假的,有人偽造的。”
辯才說,該帖是他師父當初親自交給他的,怎麽會有假,如果不信,明天就給蕭翼看。第三天,蕭翼果然又來了,辯才親自爬上屋梁,從當初為了珍藏真跡特意鑿的暗檻裏,小心翼翼地取出《蘭亭集序》。
果然在他這裏!蕭翼暗暗高興,卻故意指著上麵的一點兒瑕疵說:“果然是假的,有人偽造的!”“怎麽可能!”辯才越是否認,蕭翼越是不信,兩人爭執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自從拿出來給蕭翼看過之後,辯才便不再把帖子放在梁上,而是和蕭翼拿來的其他幾幅“二王”的帖子,一起放在幾案上。
當時的辯才已年近八十,每天仍於窗下臨摹數遍,蕭翼也是每天往來數次,一來就徑直來到辯才房裏看他臨帖,寺裏的其他和尚天天看到他,都和他處成了熟人。有一天,辯才出門赴家齋去了,蕭翼又來了,對寺裏的小和尚說,他的帛子落在了辯才師父的**,他想拿走。小和尚便開了門,蕭翼進屋,從案上拿起《蘭亭集序》就走,直奔永安驛……
把《蘭亭集序》搞到手後,唐太宗大喜,重賞了推薦人房玄齡,蕭翼自然也有份,擢拜他“為員外郎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瓶一,馬腦碗一,並實以珠,內廄良馬兩匹,兼寶裝勒轡,宅莊各一區”。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了,駕臨玉華宮含風殿,臨終前對李治說:“吾欲問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如何”,李治含淚答應,太宗說“吾所欲得《蘭亭集序》,可與我將去”,李治不得不遵命,在唐太宗死後將其陪葬昭陵。
王羲之的絕世珍品,就這樣跟隨唐太宗,去了暗無天日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