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戰爭與和平:兩宋對外戰爭史 宋太宗為什麽要發明“挨打陣”?
01
北宋初期,軍隊的戰鬥力實際上還不錯,武器裝備也一流,平時訓練也很嚴格,但在與遼國作戰時老打敗仗,這與“愚蠢”的宋太宗趙光義有很大關係。
趙光義的“愚蠢”來源於“膽小”。他怕什麽呢?怕將領們擁兵自重,複製他哥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所以他總是到了用兵之時,才臨時任命將領擔任指揮使、都招討使等職務,讓他們帶兵出征。
更奇葩的是,這些將領出征之前,趙光義還要幹一件更蠢的事:他親自繪製好作戰圖,然後把作戰圖交給指揮官,命令他們必須按圖作戰,不許有絲毫更改,否則就是違抗聖旨。
那麽問題來了:按圖作戰打了敗仗怎麽辦?沒事,至少沒多大的事,挨點兒小處分而已。但如果擅自變更,哪怕你打了勝仗,也可能會倒大黴。
所以每次出征,還沒見到敵人的影子,將士們都是又恨又怕,因為他們明白,按圖打仗,這一仗又會輸。士氣之低落可想而知,仗還沒打就輸了。
然而,有一個人卻“膽大包天”,敢於“抗命”。
02
據《宋史》記載,979年九月,契丹人又來犯邊,帶隊的是遼國燕王韓匡嗣。奉命率兵禦敵的是雲州觀察使劉廷翰,他命令崔翰、趙延進、李繼隆等將領帶兵參戰。
出發前,趙光義不但給了他們每人一張作戰圖,命令他們必須按圖作戰,還要求他們“務必求勝”。他們懷著必輸的信念出發了。
諸軍來到蒲城,遼軍也開到了,從東西兩麵蜂擁而至,漫山遍野,像大雨驟至之前搬家的螞蟻那樣密密麻麻。登高一望,進入視野的是望不到邊的滾滾煙塵。
趕緊布陣吧,待會兒契丹人就衝上來了。
根據皇上給他們的布陣圖,他們得把大軍分成八陣,每陣之間相隔百步。
這是什麽陣?如果非要給它一個名稱,姑且叫它“挨打陣”吧。
兵力如此分散,隻配給契丹人塞牙縫,他們所帶的8萬人馬,隻不過是人家的8萬盤菜而已。
這種做法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每一個士兵都明白,大家都很恐懼,毫無鬥誌。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趙延進屯定州,契丹入寇,與崔翰、李繼隆將兵八萬,太宗賜八陣圖,使按圖從事。歸次蒲城,虜大至,翰等按圖布陣,相去各百步,眾懼,無鬥誌。”
不過,有人顯然不願意成為這樣的菜,比如趙延進。
03
趙延進,今河南清豐人,後漢時期就是屢立戰功的戰將,後來又成為後周將領,隨周世宗柴榮征過淮南,因功授右千牛衛將軍、濠州都監。再後來他成為北宋將領,在抵禦契丹人擾邊的戰爭中三戰三捷,而且都是大捷,以功累遷右金吾衛大將軍,去世後贈右武衛上將軍。
然而,如果什麽都按趙光義的命令來,別說三戰三捷,估計他也早成為遼人的菜了。
比如這一次,當他意識到如此布陣不可能抵擋遼兵鐵騎的衝擊,一衝即垮,一垮即敗,他決定讓布陣圖滾一邊去,大聲對其他將領說:“陛下派我們來的目的,是把敵人打回去,可是按他的作戰圖打,不但不可能完成任務,還會全軍覆沒。要想打勝仗,唯一的辦法是集中兵力。這樣雖然有抗命之罪,但總比喪師辱國好得多!”他決定根據實情布陣。
抗命不遵充其量殺頭,犧牲的隻不過是個人的生命。但如果打了敗仗,就不這麽簡單了,那可是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可有人不這麽想,他們遇到問題首先想的是個人的安危,比如崔翰。他說:“按你的想法打,萬一敗了,那可怎麽辦?”趙延進說好辦,罪名我來承擔,與諸位無關!
04
說話間,遼國大軍越來越近,仿佛成千上萬隻螞蟻撲向一隻毫無反抗能力的蠕蟲,若再遲疑不決,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麽,每個人心中都一清二楚。
然而,崔翰對擅改聖旨罪名的恐懼,似乎比被遼軍一口吃掉骨頭都不吐的恐懼還大,他依然猶豫不決。
看到洪水般湧來的遼軍,李繼隆也無法淡定了,他決定支持趙延進,並表示他也願意承擔責任,崔翰這才同意把八陣改為二陣,前後呼應。
這一改,結果如何呢?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裏是這樣記載的:“延進曰:‘不如合而擊之,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遂改為二陣,三戰,大破之,獲人馬、牛羊、鎧甲數十萬,遷右監門衛將軍。”
還好,趙光義得到捷報,不但未追究抗命之責,反而獎賞了趙延進。
隻不過那以後,趙光義依然是老一套,而具備趙延進這種膽略的將軍又有幾個?宋軍老打敗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世上最悲催的事,是不分青紅皂白,什麽都聽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