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快樂而奮鬥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生活中的種種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在何處,擁有什麽,或者我們是什麽人,而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

我在幾年前曾經在一家廣播電台參加過一個節目,他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學過的最重要的課程是什麽?”

這對我來說很容易回答,我的答案是:思想的重要性。別人如果能知道你在思考什麽,就可以了解你的為人。個人的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由思想決定的。人的命運也完全取決於思想狀態。

愛默生曾說:“人就是自己整天所想的那些……”既然這樣,除此之外,人怎麽可能成為其他的樣子呢?現在,我可以十分確切地了解到人們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是必須麵對的唯一問題:怎樣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也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曾經統治古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阿流士將它總結成一句話——一句決定命運的話:“生活是由思想決定的。”

的確如此,如果我們整天沉浸在快樂之中,頭腦中都是快樂的事情,我們就能找到快樂;如果我們頭腦中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象一些可怕事情會發生,我們就會滿懷恐懼;如果我們所想的念頭都是邪惡的,我們就會心神不安;如果我們害怕失敗,結果就會失敗;如果我們顧影自憐,人們就會像躲避瘟疫一樣離我們遠遠的。

這種說法並不是指心理暗示,也不意味著我們對於所有的困難,都應該用樂天的態度去對待。不是!生命絕對不會如此簡單。我的目的在於鼓勵大家以正麵積極的而不是反麵消極的態度去麵對生活。換言之,我們必須關注自身的種種問題,但不能僅僅停留在憂慮上。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區別在哪裏呢?且讓我表達得更明白些。我每次通過紐約市中心遇到交通堵塞時都會注意到自己的處境,但是我並不會因此而憂慮。關注的意思是要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後讓心靜下來,理智地采取行動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打轉,使自己變得瘋狂。

人可以在麵臨人生的重大困境時,在衣襟上插上一朵花,洋洋得意地走在大街上。我曾經看到羅威爾·托馬斯如此做過。那一次,我正協助他拍攝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關艾倫貝和勞倫斯的著名電影。羅威爾·托馬斯和助手親自到當時的戰場進行拍攝,真實地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阿拉伯軍隊以及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影片中穿插了羅威爾·托馬斯那著名的演講——“巴基斯坦的艾倫貝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以及全世界都引起了轟動。

為了能讓羅威爾·托馬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講述這些驚險的故事,倫敦的歌劇節為此延遲了六個星期。在倫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他又四處旅行,到了許多國家。在花費了兩年半的準備時間後,他開始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片。然而,一係列令人難以置信的厄運降臨到了他的頭上——他發現自己破產了。

那時候,我們經常在一起。我清楚地記得,我們不得不到街頭的小飯店去吃廉價的食品。如果不是著名的蘇格蘭畫家詹姆斯·麥克白接濟的話,我們恐怕連那點微薄的食物也吃不到。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的要點,問題的關鍵在於:當羅威爾·托馬斯身處債務危機時,他對此予以重視,但並不因此而煩躁和憂慮。因為他深深懂得,如果自己因厄運而垂頭喪氣的話,自己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尤其對那些債權人來說更是如此。為此,他每天早上出門前,總是要把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再昂首挺胸地走上牛津街。他的頭腦中充滿了積極和勇敢,絕不讓挫折將自己擊倒。對他而言,挫折不過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攀登高峰時必須經曆的一種有益的鍛煉。

人的精神狀況對自身的肌體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作用力。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哈德菲在那本雖然隻有54頁但內容非凡的小書《力量心理學》裏對此有傑出的論述。他在書中寫道:“我請來三個人,來測試心理對生理的影響,以握力計來測量。”他要求那三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用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一般情形下,他們的平均握力是101磅。第二項實驗則是對他們進行催眠,並給他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他們非常虛弱。實驗的結果是,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不到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然後,哈德菲又讓同樣一批人做了第三項實驗,即在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十分強壯,結果他們的平均握力達到了142磅。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潛意識裏肯定了自己的力量後,其力量增加了近一半。這就是我們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為了進一步證明思想的巨大魔力,我想再告訴大家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最奇特的故事。這個故事完全可以寫成一大本書,在此我們隻能長話短說。

很多人都知道瑪麗·貝克·艾迪是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但是在最初的時候,她卻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痛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拋棄了她,和一名已婚女人私奔,雖然他最後流落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死去。她生有一個男孩,但因為貧困和疾病,不得不在孩子4歲那年把他送給了別人,而且從此之後下落不明,以至於長達31年都無法再見到他。

由於她的健康狀況很差,因此一開始她就對“信心治療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她生命中具有戲劇色彩的重大轉折卻是發生在麻省理安市的一個很冷的日子裏。那天,她走在結冰的街道上,路麵太滑,她突然摔倒了並昏死過去。由於脊椎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她不停地**,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了太久了。他們說:“即使出現奇跡,她能留下一條命的話,也絕對無法走路了。”

艾迪躺在一張仿佛在等待死亡的病**,她打開了《聖經》,讀到了馬太福音裏的一句話:“有人用擔架抬著兩個癱子到耶穌麵前,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被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然後走回家去了。”後來她回憶說,《聖經》中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生理疾病的信仰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艾迪說:“這種經驗如同引發牛頓靈感的那隻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是如何好起來的,也意識到如何能使別人也做到這些……現在,我可以充滿信心地對別人說:一切根源都在你的思想裏,一切影響力都是一種心理現象。”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家夥是不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做宣傳?”不!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完全沒有傳教的意思。但是,我活得越久,就越相信思想的偉大力量。在從事成人教育事業35年以後,我懂得了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種種疾病的方法: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我親眼見過幾百次這種轉變,因為司空見慣,已經不奇怪了。

我深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生活中的種種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在何處,擁有什麽,或者我們是什麽人,而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

300年前,密爾頓在失明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拿破侖和海倫·凱勒,是密爾頓這句話最好的例證:拿破侖擁有普通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聖海蓮娜說:“我一生中從未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海倫·凱勒,一個又瞎又聾又啞的女子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如此美好。”

如果說半個世紀的人生給了我哪些收獲的話,我想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什麽可以帶給你平靜。”

請大家記住威廉·詹姆斯這句話:“……隻要把困境中人的內心感覺由恐懼改成奮鬥,就能把那些消極的東西變為對自己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讓我們為快樂而奮鬥吧!讓我們用一個每天能產生快樂而富有建設性的計劃,來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以下就是一個,名叫“為了今天”的計劃。如果我們能遵循這些方法去生活,就能消除大部分憂慮,使自己“生活上的快樂”大大增加。

為了今天

一、為了今天,我要非常快樂。如果林肯說的“大部分人隻要下定決心,就能獲得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麽快樂就應該是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存在於外部。

二、為了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是為了適應自己的欲望來試著調整一切。我要以這種態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

三、為了今天,我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我要多鍛煉,善於照顧和珍惜它,而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它成為我爭取成功的好基礎。

四、為了今天,我要豐富自己的思想,要學習一些有益的東西。我不要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要看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書。

五、為了今天,我要用三件事來鍛煉我的靈魂,我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而不讓人知道,我還要做兩件自己並不想做的事,如同威廉·詹姆斯所說的,隻是為了鍛煉。

六、為了今天,我要做個討人喜歡的人,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七、為了今天,我要試著認真思考如何度過每一天,而不是試圖將一生的問題一次解決,因為,一個人雖可以連續工作12個小時,卻不可能一輩子這樣做下去。

八、為了今天,我要製定一個計劃,我要寫下每個小時應該做的事,也許我不會完全照著做,但依然要定下這個計劃,這樣至少可以免除兩種缺點——過分倉促和猶豫不決。

九、為了今天,我要為自己留下內心寧靜的半小時,讓自己放鬆一下。在這半個小時裏,我要想到神,使自己的生命更充滿希望。

十、為了今天,我要讓自己毫無畏懼。我要去欣賞一切美的事物,勇敢地去愛,去相信我愛的人會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