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對自己要求太高

苛求完美不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讓別人不便。

楊浩文在投稿網站上發布了自己的幾張設計圖稿,因為他的設計圖很完善,所以很多家公司都找他設計項目。楊浩文很快答應,並且爽快地收了甲方的預付款。

設計非常順利,沒過幾天楊浩文就設計出了草稿。這時甲方發來消息:“你把半成品給我發一下,我先看看大致的方向有沒有錯。”

楊浩文說:“我需要再改一下,你等等。”這一等等了好幾天,甲方著急了,又發信息給楊浩文說:“我先看看。”

楊浩文看見這樣的信息,不知道如何是好,他還想再修改一下。最後,他又拖了幾天,甚至沒有再回甲方的信息,甲方也因為楊浩文的拖遝而拒絕與他再次合作。

做事情追求極致是好事,但是過於執著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心理學上稱:“將完美主義偽裝成對卓越的追求是錯誤的暗示。”苛求完美的背後一定有著對自我的否定。一些完美主義者在害怕得不到他人認同時,會出現過於擔憂的症狀,甚至會對工作產生恐懼心理。

為了避免犯錯,完美主義者會不由自主地傷害自己,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精神上的自我傷害:當害怕犯錯或者已經犯錯時產生的緊張、焦慮、內疚、無助等情緒超出自身承受範圍,他們就會出現自毀傾向。

郭立海出門之前一定要花兩個小時挑選衣服,並且花十分鍾來決定今天噴哪款香水。鞋子要擦得鋥亮,他無法忍受鞋麵有任何灰塵。

一次,他和朋友約定去喝咖啡,朋友因此等了半個小時。

“你今天又遲到了半小時。”朋友抱怨地說。

“非常抱歉,我一直在挑選領帶。”

“就咱倆見麵,穿衣服隨意一點也可以的。”

“不行的,我必須要穿正裝。”

一次,郭立海去見客戶,也是同樣的問題,讓客戶等了他半個小時,等郭立海到達地點,客戶已經憤怒地離開了餐廳,他也因此損失了一筆不小的訂單。

完美主義的特點在於永遠把生活中的小錯誤放大;從來不會重視自己的成功,並且不斷索求;同時還要關注別人的小缺點,並且會當麵指責;會花費很多時間裝飾自己的門麵;逃避害怕失敗的事,甚至不負責任;或者是花很長時間完成一項任務;永遠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足。他們會給自己製定無法完成的目標,在完不成時大聲指責自己,他們的動力不是對一件事物的熱情,而是不正確的責任感。

那麽完美主義是怎麽形成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完美主義者都會受到遺傳、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方麵,對家庭的苛求沒有進行合理的疏導,會讓一些人在追求完美中迷失自我。

卡倫·霍妮將完美主義的解釋概括為:“一些孩子在成長環境中受到這些態度:支配、過分保護、威脅、惱怒、過於苛求、溺愛、偏愛其他孩子、冷漠等,使他們不能形成歸屬感,並逐漸焦慮。這種焦慮所引發的緊張壓力阻止了個體主動與他人交往,同時被迫另尋方式應對壓力。”由此形成的這種完美強迫症的人在獨處時更有安全感,與別人相處時會對自身的要求更高。

除了外在因素,人在潛意識中也會形成完美型人格。當我們達到某種高度時,內心會渴望更多,當達不到時又會產生痛苦和自責的心理。這種衝突時刻發生在完美主義者心中,使得他們和身邊的人備受煎熬。

總結一下,追求極致是好的,但是苛於完美難免會產生負麵影響。要想改變完美主義,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麽不去做一件事,要麽決定了就把這件事做好,絕不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