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內容的選擇
在當今的生活中,脫稿演講已經成為演講者不可避免的演講方式,因為人們需要一段輕鬆愉快的脫稿演講來活躍氣氛。但這種脫稿演講,除了要學會相關的演講技巧,關鍵內容的選擇也同樣重要。內容如果選擇得清晰準確、重點突出,不僅能讓聽眾聽明白和明確演講者的觀點,還能凸顯演講者精彩的口才、淵博的知識和非凡的魅力,使聽眾信任和服從。
在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發表了演講。她在演講中熱情地講道:“一踏入魯迅先生的故裏,我就真切地感到文學的氣場、氣韻生動起來,鮮活起來。魯迅先生的風骨,穿越了七十年的時光,在這個莊重而清明的夜晚,與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相對。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魯迅文學獎給作家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重要的是責任。我們相聚在這裏,就是要繼承魯迅精神,積極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繼承魯迅精神,就是要像魯迅先生那樣心懷廣大,致力於文學對社會現實的關懷與擔當;就是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用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形式表現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品貌。因此,對我們來說,今天在這裏,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因為這次頒獎典禮是在魯迅先生的故鄉舉行,所以她有感而發,真切地抒發了自己踏入魯迅先生故裏的內心感受,表達了對中國文學工作者的敬意,深刻闡述了文學的價值和魯迅文學獎的意義,明確指出了魯迅文學獎給作家帶來的責任,並號召大家從新的起點開始繼承魯迅精神,繼而向前邁進。
這次演講的材料內容,不僅符合頒獎典禮所在的場合,而且突出了魯迅文學獎的活動主題,給現場聽眾以思想的啟發和精神的激勵。這也是每位演講者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
在演講確定主題之後,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凡是能夠突出、烘托主題的內容就選用,不然就舍棄,不管那內容聽上去有多感人、精彩。演講的內容一定要契合主題思想,而且要真實,是有感而發的。因為內容的真實性對演講極其重要,它不僅有很大的說服力,而且可以引**感的共鳴。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在公元前44年愷撒的葬禮上,愷撒的重臣安東尼為愷撒所致的辭。他講了這樣三句話:“他從前曾獲勝邊疆,所得的財帛都歸入國庫……”(這不是私心,而是公心。)“他聽到窮人的呼喚,也曾經流下淚來。”(這不是暴君,而是富有同情心的好君主。)“那天過節時,你們眼睜睜地看到我三次拿皇冠勸他登基,他都拒絕。”(這不是野心,而是虛心。)就是這樣看似簡單的三句話,卻被很多課本選入教材。因為這種緊扣主題的內容,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多麽激昂的情感,但卻鏗鏘有力、準確無誤地擊向在場的布魯圖斯等人的心扉,支持和證明了演講者的觀點,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因為這三句話就是專門講給布魯圖斯他們聽的,他們是這三件事的當事人。如果那些人不在這樣的場合,其他聽眾不了解這三句話的意義,那麽演講者講這樣的三句話也就沒什麽意思,也講不到聽眾的心裏、得不到聽眾的認可和支持。
隻有選擇聽眾能夠接受、理解的內容來講,才能講到聽眾的心裏。因為不同的聽眾,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演講之前,需要對來聽講的聽眾有所了解,針對他們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把材料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多用聽眾能接受的演講方式來演講。著名健康問題專家洪昭光教授通過舉辦健康講座,來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題為“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的演講中,分析和講解遺傳的影響:“對於遺傳的影響,我們簡單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小白兔應該吃什麽呢?本應該吃蘿卜。但假如從今天開始,讓小白兔改吃蛋黃拌豬油。蛋黃膽固醇高,豬油脂肪高。那麽我們會發現兔子的身體會發生很大變化,四個禮拜後它們的膽固醇開始增高,八個禮拜後動脈又開始硬化,三個月後小白兔都得了冠心病。下麵我們再換用鴨子做實驗,讓它們吃蛋黃拌豬油。結果卻截然相反,鴨子就算天天吃,膽固醇也不高,動脈也沒有硬化,更沒有冠心病。唉!這就奇怪了,怎麽兔子一喂就動脈硬化,鴨子就沒有動脈硬化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兔子和鴨子的遺傳基因是不同的。人也是一樣,為什麽張三一吃肥肉,膽固醇就高,動脈就硬化,冠心病也來了,而李四天天吃肥肉,什麽事也沒有?就是因為張三是和兔子是一個類型的,李四是和鴨子一個類型的。有些人吃這些東西就沒事,有些人卻會出大問題。同樣你看,有的人吃得並不多,可就是瘦不下來,有的人使勁吃卻胖不了,還是因為人的基因不同。有些好的基因遺傳率100%,而有些卻遺傳得很少很少。”
因為來聽洪教授講解的大多是關注健康的普通老百姓,這些老百姓不了解醫學的專業知識,也不關心那些專業,他們關心的隻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的健康。如果使用專業術語來講解,會給他們造成一定的壓力,倒不如用這些老百姓都知道的兔子鴨子的例子,既通俗易懂,又很好說明,大家也都聽得很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又比如,女作家畢淑敏在推廣她的心理勵誌小說《女心理師》時,首發式選擇在北京市監獄舉行,目的就是想引起公眾對心理話題、對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其間,重慶出版集團也特意向監獄捐贈了《女心理師》和《憂鬱》等心理書籍。儀式開始之後,麵對眾多服刑人員,畢淑敏發表了一場名為“世界上最大的勇氣莫過於相信奇跡”的演講。她感情真摯地講道:“心理是身體的奇跡,人獲得幸福與否取決於心理是否健康。曾有一家報社作過一個調查: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結果最幸福的人依次為:給孩子剛洗完澡、懷抱嬰兒微笑的母親;剛給病人做完手術、目送病人出院的醫生;在沙灘上築起沙堡、看著成果的孩子;寫完小說最後一個字、畫上句號的作家。這些幸福,幾乎人人都曾擁有,然而又有幾個人能自己感覺到呢?”
畢淑敏是一名具有心理學專業的作家,她清楚地知道,幸福是一個人的美好向往。不管麵前的這些聽眾犯過多大的錯,曾經有過多大的過失,罪過多麽的不可彌補,他們內心深處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幸福的向往。隻不過,他們渴望的幸福過於偏執、狹隘,為了所謂的“幸福”,他們不擇手段,鋌而走險,最終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這種不健康的“幸福”,才是問題的關鍵。針對於此,演講者揭示了健康的重要性。隻有擁有健康,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幸福的關鍵在於健康,尤其在於心理的健康。
畢淑敏的演講方法就是心理分析和精神引導。她特意選用了符合聽眾心理需求的演講內容,以及那些最鮮明、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問題本質、體現演講主題的內容,來準確地把握整個演講過程,盡量使這些內容和聽眾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讓他們感到親切、溫暖。
所以,演講之前一定要選擇好要講的內容,如果內容不能充分地表達主題,那麽演講者的邏輯思維就會混亂,無法進行概括提煉,最後就講不到重點上。隻有選擇好內容,演講才可以有邏輯、有層次、有重點,那麽脫稿演講才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