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壓力化作動力
人在受到巨大的壓力時往往會激發巨大的潛能,就像是存在軟管裏的牙膏隻有在壓力的擠壓下才會流出,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化壓力為動力。正如雷鋒所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能堅持進步。”
一位年輕人在首次參加馬拉鬆比賽時就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並且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記者賽後采訪他說:“你是如何取得這樣好成績的呢?有沒有什麽經驗可以分享?”年輕人氣喘籲籲地回答說:“因為我身後有一隻狼在追我。”
年輕人剛說完,周圍的人都驚恐地向後方看去,但是卻並沒有看見狼。隻聽年輕人說:“前幾年我在山澗裏訓練的時候一直都很難有所突破。有一天我照常來到山裏訓練,突然聽到身後有狼在嚎叫,我緊張極了,嚇得頭也不回地拚命奔跑,然後我就跑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回去後,我和教練說起這件事,教練當時對我說:‘原來不是你不行,而是你身後少了一隻狼!’看著教練的眼睛我突然明白,原來根本就沒有狼,狼嚎是教練偽裝出來的。”
年輕人接著說:“從那之後,我每次訓練都全力以赴,拿出身後有狼在追趕自己時奔跑的速度。包括今天的比賽,我也一直在向前逃命。”
年輕人在生命遭受威脅時,將壓力化作動力努力奔跑逃命。之後的訓練中也時刻銘記自己被一隻狼追趕,所以能在馬拉鬆比賽中贏得冠軍。因為有了壓力的存在,我們會想從那裏脫離出來而拚命掙紮,激發出不肯認輸的熱情和鬥誌。這種鬥誌的出現不是奇跡而是必然,它存在於我們的潛能之中,在遭受威脅時迸發出蓬勃而旺盛的力量協助我們渡過難關。
船員們在出海時,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常常會告誡他們:船在負重時安全,空載時反而會很危險。負重的船才能在風雨中穩步前行而輕舟則會在風雨中左右漂**。人也是一樣,在安逸的環境中待久了就會忘記威脅的存在,當威脅來臨時會感到焦頭爛額自亂陣腳,隻有時刻保持危機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容易感到滿足的人一般都沒有什麽動力。他們屈從於現實的安逸,這樣的人一生隻會機械地工作。有追求的人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動力,努力進取,走向新的高點。
袁春忘在進入大學以後主修了一門偏冷的專業,就業前景不好,社會對這方麵的人才需求少,為此他整日消極頹靡。教授看著這位消極的學生,決定開導一番。教授將他帶到了菜市場的一個攤位前,示意袁春忘仔細查看這家豆芽菜的品質。這家豆芽的質量不是很好,又長又細還有很多根須,而且菜的顏色還發黃。
接著他們去了另外一家賣豆芽菜的攤位,發現這家的豆芽菜鮮嫩飽滿,又短又胖,一掐都能掐出水來。
袁春忘對教授說:“這第二家豆芽菜的質量要比第一家好,我猜想可能他們用的機器不一樣。”
“並非如此。難道你沒有發現兩家都是一樣的機器嗎?隻是第二家在機器上麵壓了一塊石頭而已。”教授說道。弟子不解,疑惑地看著教授。“壓力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教授解釋道。袁春忘恍然大悟。
但凡是成功人士都經受過無數次壓力,一個經常生活在壓力中的人,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人。他們經曆的壓力越多,抗挫能力就越強。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壓力麵前憑借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負重前行,不畏風雨披荊斬棘。巨鹿之戰中項羽以區區兩萬兵馬對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抱著必死的信念奮勇殺敵扭轉戰局,成就曆史上一段佳話。巴西裏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化壓力為動力,穩紮穩打地獲得冠軍。壓力隻要運用得當,就會變成促進我們前進的動力。
那麽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呢?
首先我們需要正視壓力。承認壓力並不代表軟弱無能,所以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內心並接納有壓力這個事實。
其次,我們要認識壓力。深層次發覺自己產生壓力的根源是什麽,同時要謹記不要把壓力和任何事情聯係在一起,這樣做會減輕我們的焦慮。
最後,我們可以利用壓力。適當的壓力會讓我們正視問題,從而產生動力去解決問題。
所以,當我們麵臨困境時,不要焦慮,要敢於麵對問題尋找自身發展的動力,將壓力變為動力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