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事越大的人,脾氣越小 一切痛苦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有的人,有能力且內心十分強大,他們向來不會因外界的變化而失去自我,一蹶不振。他們沉默著並努力著,在幽靜的歲月裏充實自己磨礪自己。有的人,沒有能力且內心十分脆弱,他們時常發脾氣,殊不知,憤怒不過是一種對自己無能的表達,隻是這種表達常常讓人感到可笑和氣憤。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當時蜀國的蔣琬在諸葛亮去世後主持朝政。楊戲是他的屬下,但為人木訥,不善言語,性格孤僻,很少有人與其交好。即使是上司蔣琬與他說話,也很難正常溝通。別人問他,他也隻應不答。

有人很看不慣楊戲的做派,在蔣琬麵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太不像話了,對您都如此怠慢,實在是太虛偽!”蔣琬聽後坦然一笑,說:“不礙事,大家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楊戲最可貴的地方就是默不作聲了。讓他當著眾人的麵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你們也不要責怪他。”

別人聽完,稱讚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

中國有句話叫“人微易怒”。也就是說,越是沒有能力的人,越容易發脾氣,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性格比較平和,遇事冷靜從容。無能的人稍有不順心就失去自控力,發泄心中的不滿,以此來達到心理平衡,但是他們在憤怒的狀態下常常做一些錯事。

在柴靜的《穹頂之下》裏有一句話:“人一旦開始害怕,就容易做傻事。一個人的心裏沒有安全感,所以才不斷需要別人的安全感,以及偽裝的堅強。”越沒有本事的人越怕別人瞧不起,他們有時候太過於敏感,因此很難保持淡定從容的心態。

這也就不難看出,那些容易發脾氣的人,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嚇唬周圍的人,從而達到震懾的效果,來掩蓋自己的無能。這樣的人有很多,在工作中,有些領導對下屬百般苛責,把自己的壓力化作怒火撒在下屬身上;在生活中,有些男人喜歡對妻子孩子大吼大叫,拳打腳踢,試圖通過這種原始而又野蠻、粗魯的方式來維護自己脆弱的尊嚴和所謂的“家庭地位”。

毫無疑問,這類容易情緒化的人往往都是精神麵貌較差和能力層次較低的人。那些高層次的人,分析問題透徹,有著波瀾不驚的心態,對整個事態和局麵有著絕對的掌控能力。

狄仁傑深得武則天的信任,因此官居宰相。那個時候,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誌,希望能夠在武則天之後成為皇帝。他認為狄仁傑將會成為他登上皇位的障礙。於是在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七位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入獄。

狄仁傑深知來俊臣手段的殘酷,若是自己不招認的話,必然要受到他的折磨。更何況深知律法的狄仁傑知道大唐律法中規定:“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於是,狄仁傑入獄之後,立刻就招認自己“謀反”。

來俊臣知道狄仁傑認罪之後非常滿意,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待斬,放鬆了看守。狄仁傑麵對黑暗的監牢,他一句話也不說,遭到鞭打也忍受著,終於找到機會書冤,置於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

狄仁傑的兒子接到父親的冤狀,帶著它去麵見武則天。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當麵詢問:“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如果不承認謀反的話,我早就被他們打死了。”武則天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

於是武則天命人拿出謝死表,最終明白那是偽造的。

一旦遭遇挫折,有的人就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大罵世界對自己不公平,過完嘴癮之後,也沒改變什麽,得到的隻是別人的側目。其實,倘若我們的能力是足夠的,世間便不再有痛苦存在,正因為我們無奈,所以我們很憤怒,憤怒別人的成就,憤怒別人的擁有,也憤怒自己的無助,慢慢變得現實而平庸。

老人常說,從一個人的脾氣中能看出他會有多大的成就。脾氣暴躁往往會讓人失去理智,衝動之下難免會做出悔之不及的錯事。而好脾氣是一個成功者的基石,它會幫人積攢人脈,創造機會,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