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能控製的,放棄你不能控製的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你改變不了現狀,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你改變不了別人,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有一個旅店住進了三個旅行者。第二天天氣不是很好,早上出門的時候,第一位和第二位旅行者分別帶了傘和拐杖出門,然而第三位旅行者卻什麽也沒有拿就出門了。當大家晚上回到旅店的時候,帶傘出門的旅行者滿身都是水,帶著拐杖出門的旅行者摔得滿身是傷。但是什麽都沒拿的旅行者卻毫發無損,身上既沒有雨水也沒有跌傷。看到第三個人這種狀態,前兩個旅行者十分困惑,於是便問第三個旅行者:“為什麽你既沒有被淋濕也沒有跌傷呢?”
第三名旅行者並沒有回答他們的提問,反而問拿傘的人:“你帶著傘出門,為什麽會淋濕呢?”
拿傘的旅行者說:“下大雨的時候,我帶著傘便毫無顧忌地走,隻是走在泥濘道路的時候,想起自己沒有拿拐杖,便十分小心專挑平穩的地方走,所以沒摔傷卻不知怎麽淋濕了。”
第三名旅行者又問拿拐杖的人:“為什麽帶著拐杖出門,卻跌得滿身是傷回來?”
拿拐杖的旅行者說:“下雨時,我沒有帶傘便隻能挑能躲雨的地方走,走在泥濘的路上時便用拐杖拄著走,所以雖沒被淋濕但不小心跌得滿身是傷。”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著說:“你們的原因加起來就是我平安回來的原因了。下雨時我躲著走,路不好走時我小心著走,所以既沒有被淋濕,也沒有被摔傷。你們帶傘會淋濕,拄杖會跌倒,就是因為你們有所憑仗,反而限製了自己,將優勢變成了劣勢。不懂選擇最終連自己擁有的都將失去。”
第三個旅行者沒有思想包袱,他懂得放棄,同時他也懂得選擇,他選擇了自己能夠掌控的,所以他既不會被雨淋也不會跌傷自己。第三個旅行者才是真正的旅行者。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常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了去選擇和放棄。正如唐代詩人杜荀鶴寫的《涇溪》雲:“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導演,有的人會選擇自己能夠控製的,放棄自己不能控製的。因為他們明白人生就是在做減法,不斷地選擇、放棄,再選擇、再放棄,剩下的就是自己最需要的。
入職幾年以後,李捷變得不安起來,她覺得自己的工作做久了之後沒有什麽挑戰性,十分乏味,找不到職位的晉升點不說,甚至有些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於是,她決定回到校園繼續深造。在學校繼續學習的李捷學到了一門新的技術,她的研究生論文也是這個方向的,論文一經發表便名聲大噪。一時間她成為多家公司青睞的人才,還沒畢業就收到好幾家公司的邀請。其中一家公司答應讓她充分應用所學,經過慎重考慮她答應了這家公司邀約。
她在這家公司裏大展身手,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考慮到李捷的能力,高層決定將李捷升為實驗部門的主管。李捷在新的角色中負責管理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包括準備工作日誌、處理監督事宜、處理公文、與人應酬。她發現自己待在實驗室研究的時間少了,幹雜事的時間多了。她又開始懷念以前的日子,懷念在實驗室裏做研究的時光,她覺得那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很多人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都因為拒絕麵對一個簡單的事實:世事不可能盡如人意。我們日複一日不斷陷入苦惱,常常因為追求一個願望,卻造成另一個願望無法達成,還拒絕接受這個事實。聰明的人,清楚地追求目標,懂得取舍,選擇能自我掌控的,放棄有風險超出控製之外的。
在一個電視廣告裏有位忙碌的職業女性,開車接她的小女兒放學回家,她告訴小女孩:“我過幾天要離家出差。”小女孩流露出非常失望的表情,因為這樣母親就無法觀看她在學校的戲劇演出。這位母親試著安慰女兒說:“你喜歡你擁有的一切,還有我們的大轎車,你也希望我們能住更大的房子,對不對?”孩子想了一下,然後問道:“我們真的需要一棟更大的房子嗎?”
孩子的問題天真爛漫卻又一針見血,她清楚地知道這件事需要做出取舍。這就是聰明人的做法,他們清楚哪個目標才是他們更期望的,他們誠實麵對這兩種抉擇的結果。
當年的福特車,幾乎占據了全部的美國市場,那黑色寬大的T型車曾是多麽風光。由於福特公司沒有及時更新換代,開發新產品,在幾年的供不應求之後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以至將市場拱手讓給了通用的新車型。而通用也因同樣的錯誤將市場讓給了節能的日本小型車,這已經成為管理學上的經典案例。
懂得取舍並不是說一味地放棄,我們所說的放棄是揚棄。放棄那些縹緲而不切實際的想法和無法達到的目標,對於我們能夠掌控的要不斷改變,適應新的發展。如果不懂取舍,不想放棄,就會陷入得失的苦惱中不能自拔。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是本性,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取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