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成敗

為什麽性格能決定成敗呢?因為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對現實的穩定態度,決定了他對現實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對事情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往往會不同,比如,謙虛的人做事內斂,行為低調;驕傲的人做事張揚,行為高調。誠實的人做事實事求是,行為一板一眼;虛偽的人做事表裏不一,行為遮遮掩掩。勤勞的人做事任勞任怨,行為勤勤懇懇;懶惰的人做事偷奸耍滑,行為拖拖拉拉。果斷的人做事雷厲風行,行為幹脆利落;寡斷的人做事瞻前顧後,行為猶豫不決。不難看出,做事態度關係著人的選擇和決斷,行為方式關係著處理事件的方式和方向。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多,但大多數的成功與失敗都與人的性格有關。

性格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毀滅你。當你能借助性格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時候,說明你的性格與社會環境相適應,與人物關係相適應,所以你應該保留你的這些性格優勢,甚至將它們發揚光大。相反,當你的性格總是讓你處處碰壁,甚至使你寸步難行,總是阻礙你走向成功的時候,你就應該多進行自我反省,找出性格中的缺陷,並及時改正它們,讓你的性格與社會環境和你的人際關係相適應,這樣你才能使你的生活轉敗為勝。

古往今來,性格決定成敗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劉邦與項羽,諸葛亮與周瑜,孫臏與龐涓等等。這裏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劉邦與項羽的性格特征。

首先來說說劉邦。

由於許多曆史學家並不認可劉邦的人品,再加上現代許多影視作品中對劉邦的誇張刻畫,導致人們對劉邦的印象並不好,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但是,劉邦在性格上確有過人之處,否則他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帝君,畢竟“漢高祖”的名號也不是白叫的。

劉邦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他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犧牲一切。這種堅定不移的性格是成大事者必備的條件之一。

當劉邦看到秦始皇出行威風凜凜的儀仗時,他在心中就為自己確定了目標。他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的理想就是當皇帝。一介草民竟然想當皇帝,這對任何人來說幾乎都是難以想象的。在外人眼中,劉邦的理想隻不過是狂妄之想。但劉邦不僅敢想,還敢幹。為了自己的理想,他的內心堅定不移,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

盡管當時還沒有“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但劉邦卻將其詮釋得淋漓盡致。在劉邦眼中,失敗並不可怕,放棄才最可怕。麵對挫折和失敗,劉邦表現出非凡的耐心,他越挫越勇、鍥而不舍,即使身邊隻剩下一個人,他仍然信心十足、鬥誌昂揚。在他的字典裏沒有“放棄”二字,一次失敗,他就重新出發;兩次失敗,他便再次收拾行囊;三次失敗,他仍要卷土重來;四次失敗,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東山再起。劉邦經得起失敗,扛得起挫折,他曾在楚漢之爭中多次麵臨險境,即使狼狽地逃竄,他的心中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氣餒。於是,雖然在與項羽的多次交鋒中,劉邦都失敗了,但是在最後一次,他終於戰勝了項羽,並一舉將天下改姓為“劉”。

劉邦深知“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個道理,他做事總是會等到時機成熟、自己有十足的把握取勝時才下手。伐秦之前,楚懷王與各路諸侯約定,誰先攻占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劉邦率軍向西攻秦,率先攻入鹹陽,擒住秦王子嬰,按照約定,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但是,劉邦當時隻有十萬兵,並且沒有與秦兵主力較量,而後衝入關中的項羽坐擁四十萬大軍,且在與秦軍主力交鋒中立下赫赫戰功。

劉邦在軍隊人數、質量以及戰功上都不及項羽,所以他選擇暫時屈就項羽。而項羽也深知這一點,但他同樣知道,按照約定,劉邦會成為“關中王”,為了給劉邦留些麵子,他最終封劉邦為“漢王”,並讓他統治巴、蜀、漢中三郡。當時,秦國西南地區的這三郡遠離關中,讓劉邦統治這些地方無異於流放他。而且在劉邦上任時,項羽留下了他的七萬兵,隻讓他帶走了三萬兵。這顯然是變著法削弱劉邦的實力。劉邦盡管受了這樣的氣,卻仍然懂得忍耐,他也不與項羽計較,風風火火地跑去上任了。這還不是最令人佩服的,劉邦在走時還將身後的棧道全部燒毀,這明麵上是迷惑項羽,讓他知道自己無東歸之心,實際上是為了防止項羽派人偷襲自己。劉邦為了保存實力,甘願隱忍,等到轉移了項羽的視線後,他才開始休養生息,增長實力。幾個月後,劉邦重整旗鼓,擊敗了項羽派遣防範他的大軍,最終將關中收入囊中。“小不忍則亂大謀。”劉邦懂得隱忍,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外,劉邦還是一個虛心納諫的人。這一點與項羽截然相反。項羽的剛愎自用沒少讓他吃苦頭,而劉邦的虛心納諫卻經常能把他從衝動中拉回來。項羽對自己的不公分封,劉邦也曾因此而惱羞成怒。但是,他最終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如果劉邦因一時衝動選擇在關中與項羽開戰,那便不會再有之後的楚漢之爭了。劉邦隱忍的前提是他能聽進去別人的勸告。樊噲、蕭何等忠心的將領在劉邦憤怒之際極力勸諫,而劉邦也聽進去了這些勸諫,所以他才沒有孤注一擲。

再來看項羽的性格特點。

西楚霸王項羽力大無窮,可以舉起千斤的銅鼎,曾作《垓下歌》,自稱“力拔山兮氣蓋世”。力能舉鼎說明他神勇蓋世,身體素質無可挑剔;而作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千古名句,說明他是一個自信且很有才華的人。但是,項羽也有缺點,他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而是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時不利兮”(時運不濟)。

項羽一生中征戰無數,幾乎沒有他打不勝的仗,他勇猛無畏,卻少有謀略。公元前207年,項羽以不足五萬的士兵對戰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最終,這場戰役成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史稱巨鹿之戰。在戰爭開始前,項羽隻是一個副將,他見上將軍宋義屯兵四十六天不進軍,非常著急,於是就諫言進軍。但是,宋義卻說他有勇無謀,並下令:“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倔強不服從指揮的人,一律處斬。”

後來,宋義為慶祝兒子宋襄去齊國擔任宰相,大擺宴席招待賓客。但是當時軍備有限,天氣十分寒冷,項羽見士兵們饑寒交迫,而宋義卻在為了私利娛樂,於是,他就在早晨衝進營帳斬殺了宋義。之後,他帶兵伐秦,並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敗秦軍。

項羽光明磊落、敢做敢當,是勇猛無畏的戰神。他是推翻秦朝暴政的先鋒,人們視他為大英雄、真豪傑。但是,正如宋義對項羽的評價,項羽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在性格上存在著致命的缺陷,他在擁有英雄之名的同時,同樣也是一個驕傲自大、目光短淺、生性多疑、優柔寡斷的人。在他看來,劉邦並不會威脅到自己,所以在鴻門宴上他明明有機會殺掉劉邦,卻因自己的優柔寡斷,最終成了別人刀俎下的魚肉。

作為武將,項羽的內心是自豪的,在他看來,武將上陣殺敵,是戰爭勝利的基石,所以他對武將的態度非常友好,把手下的武將視如兄弟。但是他對運籌帷幄的謀臣卻不以為然,對他們的態度也非常輕慢。這致使陳平、韓信等謀臣良將另選他主。項羽憑借自己的勇猛和手下的武將贏得了多場勝戰,他在軍事上是勝利的,但是在政治上卻是失敗的。別人隻是略施一個小小的離間計,項羽便上了當,直接逼死了對自己最忠心的謀臣——父親一般存在的亞父範增。重情重義的項羽竟如此生性多疑、目光短淺,從這一點上來看是令人痛惜的。

另外,項羽還是個嗜殺成性、仁善不足的人。巨鹿之戰後,項羽見二十萬歸降的秦軍不能為自己所用,便下令將他們坑殺。項羽每每在攻下城池之後,往往會下令屠城,比如他在攻破襄城、城陽、新安、鹹陽、外黃時都有過屠城和殺降的行為。

劉邦在性格上敢想敢做、不怕失敗、鍥而不舍、能屈能伸、謙遜有禮,他順應了時勢,俘獲了人心,迎合了曆史的潮流,所以他能成功。而項羽在性格上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目光短淺、生性多疑、優柔寡斷、嗜殺成性,他沒能順應時勢,未能留住人心,也未能把握住機會,所以他會失敗。性格決定成敗,這在劉邦和項羽的身上都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