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性格的塑造
前麵我們說過,影響性格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環境,二是教育。因此優良性格的塑造亦少不了這兩大因素。我們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之所以會頻繁搬家,正是因為她非常清楚環境對教育孩子和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性。同時,我們應該明白,教育對人“三觀”的樹立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而這更多地體現在它對人性格的塑造上。我們常會說一個人有家教,其隱含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養成了優良的性格。優良的性格是體現一個人優秀素質的一部分。
在我看來,相比於環境,後天的教育更為重要。因為我們通常很難改變周圍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多重渠道來接受教育,比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等等。通過教育來塑造優良的性格更方便,也更有效。
在眾多的教育中,有一種教育可以從根本上影響人的內心,進而影響人的性格,這就是心理教育。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心理教育越來越重視。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自我教育,都多多少少會牽扯到心理教育。隨著教育體製的逐步完善,現代學校往往都會設立專門的心理谘詢室,為那些存在性格障礙和心理障礙的孩子提供幫助。在發生天災人禍之後,社會的慈善機構和教育機構往往會專門派遣心理學專家為相關的人做心理輔導,從而幫助他們盡快走出陰霾,重獲新生。
在美國,一些貴族學校在開學時,通常會給孩子上這樣的三節課。
第一節課是認識貧窮。
顯然,貴族學校的孩子家境殷實、生活富裕,他們對貧窮幾乎沒有什麽概念。而一堂認識貧窮的課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認識到生活的另一麵。
開學時,學校的心理老師會組織孩子們一起去參觀救濟中心。當孩子們看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隻能擠在救濟中心啃硬麵包時,他們的內心十分震撼。在老師和救濟中心的安排下,孩子們會一對一地為流浪漢服務。這些富裕的孩子能夠從流浪漢那裏聽到許多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比如有的因嗜賭如命而輸盡一世身家,有的因投資破產而一無所有,有的因家庭巨變而散盡家財等等。所有故事的結局都是當事者變得一貧如洗,隻能流浪各地,無家可歸。這些故事令孩子們震撼無比,給他們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這讓他們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比如人雖然可以生來富貴,但這種富貴隻不過是過眼煙雲,很容易像流水一樣蒸發消失,像時間一樣流逝不見。所以,富貴隻是表麵的,你不能保證它任何時候都存在,人生的價值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
這樣的心理教育能從根本上讓孩子在心中樹立正確的觀念,讓他們在認識貧窮的同時,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懂得感恩和回饋。
第二節課是成就他人。
無論你是誰,你都不可能獨自存在,必然要與他人保持聯係,比如你需要與家人保持溝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等等。而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絕不能隻是單方麵地索取。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我們與陌生人建立友誼,這樣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慰藉,我們與同事相處融洽是為了彼此合作,實現共贏。在我們感到滿足的時候,我們也要懂得成就他人,給那些為你帶來幸福和快樂的人以真誠的回報。為了實現這一點,美國的貴族學校會在開學時先組織一場戶外探尋,這種探險活動多以夏令營或冬令營的形式呈現。老師會將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幹個團隊,且分組十分用心,他們甚至會將存在矛盾的孩子分到一組,讓他們合作去完成一件冒險任務。在這類運動的過程中,學生們會相互了解、相互幫助,當他們懂得相互協作時,他們就會放下心中的芥蒂,認真地審視對方的優點,衷心地接受對方的缺點,相互幫助,相互成就,共同進步,實現共贏。這樣的活動可以促使孩子們逐漸形成積極、樂觀、合作、奉獻等優良品格。
第三節課是靠自己成為富人。
入學時,每個學生都會獲得兩個虛擬賬戶,一個是精神財富賬戶,另一個是物質財富賬戶。每當學生們做了一件好事、發表了一篇論文或申請了一項專利,他們就會在精神財富賬戶中增加一枚虛擬金幣,每當學生們製作出一件手工製品、合作完成了一項任務或是成功種植出一株植物,他們就會在物質財富賬戶增加一枚虛擬金幣。每個月月底,學校就會在官網上張貼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排行榜,綜合財富高的孩子可以獲得許多學校特權,比如可以優先選擇座位、優先使用熱門體育用品,優先領餐,甚至還能獲得免學費和免食宿費的機會。這種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財富意識,使他們養成獨立的性格。
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優良性格的塑造,它能潛移默化地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轉性。這種教育不僅適合孩子,同樣也適用於成年人。
心理學中有許多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優良性格的塑造,比如羅森塔爾效應、超限效應、德西效應等等。
首先來看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用小白鼠做過一個試驗,他將十幾隻小白鼠隨機分成A、B組,然後對喂養A組的人說:“這是一群非常聰明的老鼠。”接著他又對喂養B組的人說:“這幾隻老鼠的智力一般。”過了幾個月,羅森塔爾分別將兩組老鼠放在迷宮裏,觀察它們能否循著食物的氣味走出迷宮,結果,A組老鼠竟然真的率先走出迷宮找到了食物,它們果然比B組老鼠聰明。
後來,羅森塔爾走進一個班級,他隨意掃了一眼座位上的學生,然後在點名冊上圈出了幾個名字,他告訴一旁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擁有很高的智商,他們未來的學習成績一定非常優秀。”結果,過了幾個月,羅森塔爾再次走進這個班級,他發現曾經被他圈出名字的那幾個學生果然都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神奇魔力。我們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別人的影響,而且我們越是信任,越是喜愛,越是敬佩,越是崇拜的人越容易影響我們。長期消極的心理暗示會使人的情緒受到影響,不僅不能塑造出優良的性格,還會損害其心理健康,使其形成性格障礙。而積極的心理暗示往往能使人形成自尊、自愛、自強、自信的優良性格。
超限效應源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次捐款經曆。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牧師的演講,聽到動情處,他決定捐款。但是,十分鍾過去了,牧師的演講仍沒有結束的跡象。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於是就在心裏盤算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的演講還在繼續,馬克·吐溫的耐心被耗盡了,於是,他打消了捐款的念頭。然而,牧師並沒有注意聽眾的感受,他仍自顧自地做著演講。又等了一會兒,演講終於結束了。但是,此時的馬克·吐溫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他的內心很是氣憤,他不僅一分錢沒捐,還趁牧師不注意從盤子裏拿走了2美元。
性格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投入許多精力和時間。過多的嘮叨、過強的刺激、過久的提醒會降低人的耐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這就是“超限效應”。
要為孩子塑造優良的性格,就需要父母停止反複的抱怨、嘮叨。孩子如果犯了錯,父母隻需要提醒一兩次即可,三番四次的批評和指責,隻會讓孩子感到不耐煩,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同樣,一個人如果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他就不能總揪著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放,反複埋怨自己,苛責自己在短時間改變現狀,這樣,往往會增加做事的難度,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得過且過、自怨自艾的心理。
德西效應對優良性格的塑造也有啟發意義。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完成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找來幾名大學生,然後讓他們分三個階段來解答有趣的智力難題。第一階段,所有參與者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德西將大學生分成兩組——獎勵組和控製組,獎勵組每解答完一題就能獲得1美元的報酬,控製組答題不會獲得報酬;第三階段,所有參與者可以自由活動,並把是否繼續答題作為他們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結果,第二階段獎勵組的人在第三階段繼續答題的人數很少,答題的時間也較短;而第二階段控製組的人在第三階段繼續答題的人數較多,時間也較長。德西的實驗表明,人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可以內外報酬兼得,也不會增強工作動機,還會減弱工作動機。
有一個寓言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德西效應,一群孩子經常在一位老人家門前打打鬧鬧,時間一久,老人實在受不了了,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將孩子們召集起來,然後對他們說:“你們經常在附近玩鬧,使得這裏變得很熱鬧,這讓我的心態也年輕了不少。為了表達謝意,我打算給每個人10美分作為獎勵。”孩子們開心極了,第二天他們依舊吵吵鬧鬧。傍晚時分,老人又將孩子們召集在一起,說:“孩子們,你們辛苦了,今天每個人有5美分的獎勵。”第三天,孩子們又來了。不過,這一次老人隻給了每人2美分。結果,孩子們非常氣憤地說:“一天才給2美分,實在太少了,遠遠抵不上我們的辛苦!以後我們再也不來了。”
孩子們一開始是為了使自己快樂而玩,他們的行為是出於興趣。而在老人的幹預下,他們的玩有了外部動機,即為了得到金錢獎勵而玩。隨著老人獎勵的金額逐漸減少,孩子們的內心越來越不滿意,最後即使他們能同時得到內在獎勵(自我滿足)和外在獎勵(2美分),他們也不願繼續做原來的事情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遇到德西效應,比如父母承諾孩子取得好成績就予以物質獎勵,但隨著獎勵次數的增加,反而使孩子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變得虛榮和勢利。優良性格的塑造需要積極的心理因素。學好心理學的方法,從心理層麵對孩子加以引導,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