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你的性格

古語有雲:“人貴有自知之明。”古希臘人的諺語也勸人要“認識你自己”。而我說:“透視你的性格。”其實這三者是一個意思,即你要學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自己性格的優勢和缺陷。“人貴有自知之明”是中國人的哲學和智慧,“認識你自己”被古希臘人奉為“神諭”,是其最高智慧的象征。古今中外的先賢們都這樣告誡人們,由此可見,自知之明對我們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會問:“誰不認識、不了解自己呢?”之所以有人這樣反問,是因為他正站在主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反問:“為什麽有些人會眼高手低呢?”實際上,現實生活中不乏眼高手低的人存在,在我看來,既然有眼高手低的人存在,就一定會存在不認識、不了解自己的人。因為眼高手低就是不認識、不了解自己的表現。

我們也許了解他人,了解周圍的一切,但不一定了解自己。當局者迷,如果我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要求一切圍繞我們的利益出發,那麽這樣無異於自斷前程,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自以為是的人。人不能讓“自我”遮蔽了視線,否則看不清腳下的路,定會栽個大跟頭。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自知之明的人並不多,凡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定是擁有真正智慧的人。

生活中,有些人在別人麵前口若懸河,說起事情來頭頭是道,但真要讓他行動起來,他卻束手無策。這是因為他沒有看清自己性格中的浮誇。有些人胸懷鴻鵠之誌,整天將“理想”掛在嘴邊,但真給他施展抱負的舞台,他卻常常畏縮不前。這是因為他沒有看清自己性格中的自負。不知道自己性格缺陷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有些人遇事利令智昏、不知深淺;有些人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有些人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有些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人類性格中的缺陷實在太多,如果你不能看清自己,沒有應有的自知之明,那麽你就會在自欺欺人的過程中飄飄然起來,前方等待你的不會是人生的巔峰,而是漆黑、冰冷的穀底。

《菜根譚》中有這樣幾句話,首先是:“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意思是:拋棄自己家中的財富,卻模仿乞丐拿著飯缽挨家乞討。其次是:“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裏火無煙?”意思是:一夜暴富的人不要總誇耀自己的財富,誰家的灶台裏不冒煙呢?最後作者給出這樣的評價:“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意思是:一句是說看不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人,一句是說炫耀自己暴富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徹底戒除的事。

富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富有,竟學著乞丐挨家乞討;精神貧窮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貧窮,卻總愛誇耀自己的財富。這都是自欺欺人、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妄自菲薄的人不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所以即使給他世界上所有的財富,他也看不見,因為他從來不去思考自己的價值。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每個人的存在自有其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正視自己、看不到自己價值的人是悲哀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們應該學會自省和自知,學會透視自己的性格,及時地看到我們性格中的缺陷,適時地發揮自己性格中的優勢。這樣,做人做事才能左右逢源、順風順水。

人有自尊,愛麵子,希望別人尊重自己,這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你過於自尊,過於愛麵子,過於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往往就會陷入痛苦之中。所謂“死要麵子活受罪”,太愛麵子的人聽不得別人的噓聲和批評,一旦有人教唆,他就會跌入別人的陷阱。這樣的人隻喜歡聽別人的讚揚,聽不進去別人苦口婆心的勸諫。為了麵子,他們有時會妄自菲薄,有時又會自誇自傲。雖然自尊是一種優良的性格,但當我們沒有把握自尊的“度”時,就會使其變成性格中的缺陷。自信也是這樣,沒有信心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自卑;過於自信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自負。透視你的性格,找出性格中的隱患,把握性格的“度”,我們就能化劣為優,塑造完美的性格。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烏鴉看到一隻鷹俯衝而下,瞬間就抓起草地上的一隻羔羊,然後瀟灑地飛走了。於是,它也學著鷹的動作去抓羔羊。當它抓住一隻羔羊,準備飛走時,卻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總是飛不起來。結果,被羊毛纏住爪子的烏鴉輕易被牧民捕獲了。牧民拿這隻不知天高地厚的烏鴉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你們看,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麽的鳥。”

與之相同的寓言還有很多,例如,一隻青蛙喜歡和別的動物比誰的身材更豐碩,由於它能將空氣吸入肚子,瞬間變得比原來大上1倍,所以它自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一天,它吵著要與大象比誰更大,結果它鼓成一個圓球,遠不及大象;鼓成一個磨盤,仍不及大象;最後它一鼓再鼓,隻聽“嘭”的一聲,青蛙炸得粉身碎骨。

一隻烏鴉如果沒有自知之明,就可能淪為別人的獵物;一隻青蛙如果沒有自知之明,就可能丟掉小命;而一個人如果沒有自知之明,他的下場也不會比烏鴉、青蛙之流好多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善於了解別人和剖析自己的人往往是聰明智慧的。

《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你和顏回比哪一個強?)

子貢回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我怎麽敢奢望與顏回相比?他能夠通過一知道十,而我聽到一件事,隻能知道兩件事而已。)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曾稱他為“瑚璉之器”,後人將他與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路、子我、子遊、子夏合稱為“孔門十哲”。子貢能言善道、辦事通達,擁有自知之明,憑借這些才能,他成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曆史上擁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之人還有很多,比如鄒忌。《戰國策·齊策》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身材魁梧、容貌俊秀的鄒忌分別向妻子、妾室以及前來拜訪的賓客問了同一個問題,“我與城北的徐公誰美?”結果得到的回答都是“徐公不如你”。後來鄒忌見到徐公,又回去照了照鏡子,自覺在相貌上遠不及徐公,於是他得出這樣的反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鄒忌不僅有自知之明,還是個勸諫之才,他將悟出的道理告知齊威王:“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齊威王采納了鄒忌的諫言,並頒布詔令:“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結果,齊國憑借在政事上的巨大成功受到燕、趙、韓、魏四國的朝拜。

每個人都愛聽好話,但很少有人會思考別人說這些好話的目的。如果我們一聽到別人的奉承,就開始飄飄然,覺得自己很偉大,那麽往往會被這些好話所蒙蔽,從而使自己在現實中處處碰壁。

透視你的性格,拋棄性格中的自以為是,理性解讀別人的奉承之言,這樣我們才能擁有自知之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頻繁的自省也可以讓我們獲得自知之明。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我修養,通過頻繁的自省來糾正性格中的缺陷,以自省實現自製自律,以自製自律實現自尊自重,以自尊自重實現自信自立,這才是完美性格的方程式。

自知是智慧的人,自省是不易犯錯的人,自製自律是有修養的人,自尊自重是有氣節的人,自信自立是容易成功的人。而同時擁有這些性格優勢的人往往是胸懷寬廣、頂天立地、不卑不亢、左右逢源的“精英人物”。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貴在能透視自己的性格。先了解和認識自己,才能透視自己的性格;能透視自己的性格,才能發現性格中的優缺點;能發現性格中的優缺點,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