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以德報怨的人,心誌堅強
鄰裏相處的重要一條就是要有寬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讓一讓,三尺巷”,如今的我們更應懂得凡事要以和為貴,且不可“得理不饒人,無理攪三分”。能夠寬容諒解別人的過錯是一種美德。因為鄰居間家庭環境、性格脾氣、社會閱曆、文化素養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對其顯露的缺點或不當之處應加以寬容和謙讓,隻有這樣鄰裏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紀伯趁著夜黑之際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一挪。這事被陳囂覺察後,他想,你這麽做的目的是想擴大自己的地盤,我尊重你的願望,滿足你的需要,於是等紀伯回家後, 陳囂主動又將籬笆往後挪了一丈,給紀伯讓出了更大一塊地盤。天亮之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盤寬出了很多,知道是陳囂在故意讓著自己,頓時羞愧難當,不僅把侵占的地還給陳家,還主動向後退讓一丈。當地的周太守知曉這件事後,非常讚賞陳囂的行為和這行為帶來的效果,抓住這個典型大力宣傳,還命人立碑表彰,並將這個村子改名“義裏”。
通過上麵的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忍讓常常能帶來互讓;互讓,就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是保持鄰裏、社會生存環境安寧、和諧的心理條件,是一種精神文明。假如陳囂發現紀伯夜拔籬笆占地的行為後,不依不饒,那麽結果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遇事能忍讓可以消除煩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又可能感動對方,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人心都是肉長的,人心也都是可以捂熱的,你的忍讓,不但可以免除一場紛爭,同時還可能換來對方的義舉,最終事情就可以得到更圓滿的解決。
曾官拜宋朝尚書的楊玢,年紀大了便告老還鄉,安享著悠閑愜意的田園生活。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讀著《莊子》,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氣急敗壞地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這種事絕不能姑息!”
楊玢聽後,問:“不必驚慌失措,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
“是的。”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
侄子們不知其意,說:“肯定是我們家的宅子大了。”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對我們有什麽影響嗎?”
侄子們說:“沒有什麽大影響,雖無影響,但他們實在是太不講理了,就不應該輕易將他們放過!”
楊玢笑了笑,指著窗外的落葉,問他們:“那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上,這時樹葉又做何感想呢?”侄子們不明白含義。楊玢幹脆說:“我年歲已高,總有一天要離開人世,你們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爭那一點點宅地對你們又有何用處呢?”
侄子們終於明白了楊玢講的道理,將之前寫好的供狀呈給楊玢,楊玢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講:四周的鄰居侵占我們的房基地,侵占了就讓他們侵占去;我們都該想一想:權力財物這一切東西,都是生帶不來,死帶不去;試看當年壯麗的含元殿,現已隻剩下廢棄的地基;那裏大片的荒草,正在秋風中悲淒!
侄子們讀了楊玢寫的這幾句詩後,再也不提告狀、索要被占土地的事了。
利益的衝突是生活中矛盾產生的根源。當我們和別人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為對方想一想,相互之間都做出讓步。當我們以德相讓、互相禮讓的時候,那些可能發生的衝突就會煙消雲散,大家也就很樂意跟你合作,事業發展的機會也就會變得更多。
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日新月異、變化無窮,麵臨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但我們切不可忘記、也不要忽視“禮讓”。人生之所以會充斥很多煩惱,皆因遇事不肯讓他人一步,其實,這是很愚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