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敗了,不要盲目安慰
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時候,所以孩子做事失敗是很正常的,最主要的是我們該如何來麵對失敗。有些父母為了鼓勵孩子會忽略孩子的失敗,盲目安撫他。無視孩子的失敗,反而會讓孩子變得無法接受失敗。
媽媽最近發現樂樂身上出現了一個缺點,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失敗。有一次,樂樂和小朋友比賽踢球,輸了就大哭。還有,和姐姐一起玩拚圖,姐姐先拚完了,樂樂就把拚圖一扔,說再也不和姐姐一起玩了。
媽媽問樂樂,為什麽一輸就鬧脾氣?
樂樂說:“媽媽,你不是說我是最棒的嗎?”
媽媽這才想起來,以前為了讓樂樂更自信,就算樂樂做事失敗,自己也是以鼓勵為主。結果,這樣做不僅沒有讓樂樂變得更好,反而讓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了。
當孩子做事失敗的時候,父母認為鼓勵、安撫一下才是最好的,這樣就不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然而,盲目地誇獎隻會讓孩子變得盲目自信,甚至自負。在父母的誇獎中,孩子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以至於無法正確地看清自己的能力。一旦遭受挫折或失敗,總是被鼓勵的他突然發現自己沒有那麽棒,會有更深的挫敗感,就容易一蹶不振。
例如,孩子在比賽的第一輪就被淘汰了,父母依然誇獎他“你是最棒的”。孩子就會產生懷疑:“我是最棒的,為什麽還會被淘汰?”進而發現父母是騙自己的,根本不能從父母的鼓勵中得到安慰和力量,更不用說重拾信心。
孩子經曆失敗,心情必然會很低落,父母要承認孩子的這種感受,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釋放內心的負麵情緒是積極麵對失敗的開始。
王晴報名參加了青少年羽毛球比賽,為此她準備了一年,結果第一輪比賽就被淘汰了。因此,她一直悶悶不樂。
這天,媽媽對王晴說:“女兒,我看你這幾天一直不開心,是不是還在想比賽的事情?”
王晴:“是的,媽媽。”
媽媽:“能和我說一下比賽當天的情況嗎?”
王晴:“那天的感覺真是非常不好,一開始就遇到了排名前三的選手,她實在太強了,剛開局就讓我丟了好幾分。後來,我想著你說的輸球不輸人,就算輸也不能輸得那麽難看,就奮起直追打得她滿場跑,追回了幾分。可惜,前麵輸了太多分,到最後也沒有追上。”
媽媽:“輸掉了比賽,你心裏一定很難過。不過,我看到你學會在比賽中調整自己,這很好,媽媽很高興。”這個時候,媽媽肯定了王晴在比賽中的努力。
在媽媽的引導下,王晴開始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嗯,第一場比賽太慘了,所以第二場比賽我調整了過來,打敗了對手。”
媽媽:“這很好,這次比賽雖然最後輸了,但是你把自己的水平打出來了,也是不小的收獲。”媽媽繼續肯定。
王晴:“嗯,我現在覺得教練每天對我們說的話都是對的,之前我真應該好好練習。”
媽媽:“現在你能和我理性地聊比賽,我很開心。之前,可能是因為我沒有好好陪你,所以你才發揮不好。不過,這次比賽讓你認識到了這些道理,即使輸了也非常有價值。接下來,你需要好好練習,爭取下一次比賽進入決賽。”
在媽媽的開解下,王晴走出了失敗的陰影,開始認真練習打羽毛球。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遇到挫折。孩子受挫後若沒有及時得到父母的引導,就很容易失去信心,遇事退縮,成為一個軟弱的人。若孩子受挫後及時得到父母的引導,就可以坦然麵對挫折,養成強大的毅力和堅強的性格。
那麽,父母如何鼓勵失敗的孩子,讓他重拾信心呢?
共情鼓勵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需要進行換位思考,與孩子共情,才能更好地鼓勵、安慰他們。例如,孩子考試考砸了,很失落,你可以說:“你是因為沒考好所以不開心嗎?媽媽在你這個年紀,也會經常考不好,下次我們努力就可以了。”與孩子共情,才能更好地體會他們的感受,然後循序漸進地進行鼓勵,才能讓孩子勇敢地麵對挫折。
行動鼓勵
若孩子的年齡還小,父母可以親自示範,用實際行動教孩子如何取得成功。例如,孩子玩搭積木遊戲,總是沒搭幾塊就倒了,一失敗就哭鬧發脾氣。這時,父母告訴他“耐心點”“沒關係,再來一次”等是沒用的,這些話並不能鼓勵到他們。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搭積木,並告訴他們搭積木的技巧。當孩子成功搭積木一次後,父母及時誇獎他們,孩子慢慢就不會因為失敗而發脾氣了。
失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曆的體驗。隻有經曆多次失敗,並且戰勝失敗,孩子才能變堅強。失敗不可怕,不能接受失敗的心理才是最可怕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可以運用上麵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