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一項才能,可以驚豔全場
在和朋友一塊兒去武漢的高鐵上,我旁邊坐著一個拿著一本中文地理旅遊雜誌的歐美帥哥,眼藍膚白,身材有型。朋友朝我微笑,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她主動向他搭訕,兩個人用英語聊得不亦樂乎,我這個不懂英語的門外漢聽得雲山霧繞。一路上朋友把我“晾”在一邊,就像我倆是陌生人一樣。後來才知道,他倆聊的是中國的文化,那位歐美帥哥對中國飲食情有獨鍾,是個典型的外國吃貨友人,這次就是來中國開拓美食版圖的。
中途,這位外國友人下了車,讓我意外的是,平時跟長得稍微帥點的男生說話都會臉紅的朋友,竟然要到了那位外國友人的聯係方式。
我對她說:“可以啊,看你用英語交流的那股流利勁兒,坐在咱座位後麵的那兩位小姐姐估計羨慕得都快要跳腳了。”
朋友說:“英語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自信和氣質,甚至可以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我感覺說得有點道理,但還是不太信。
接下來,這段高鐵上的旅程,她給我講了她實習的教育公司中英語大咖凱拉老師的故事。凱拉老師是剛剛來到上海工作的,在一個月之前她還在北京工作,年薪是讓很多人羨慕的百萬出頭。然而對於這樣一份工作,她說辭就辭。國外十年的留學生活,雅思和托福都幾近滿分,含金量這麽高的招牌,走到任何一個城市的頂級公司都會有人搶著的,要而且薪資不菲。最主要的是,凱拉老師才剛剛29歲,工作十分認真,課又上得好,再加上一身優雅的氣質,對身邊的同事很有禮貌,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人的女神和榜樣。
由於以前做過校園記者,專訪人物的時候總喜歡“刨根問底”式地把采訪對象問得透明、清晰、無死角。下了高鐵,和朋友一塊兒去餐廳吃飯時,我又問了她一連串關於凱拉老師的問題,以至於朋友被我炮彈式喋喋不休的發問搞得好幾次被飯噎到。
於是,我知道了更多關於凱拉老師的事情。她是從五歲就開始學習英語的,即使現在有了一番事業,但仍堅持每天四點半起床去晨跑,看英語周刊,練習發音。本來我還想繼續問一些關於她是怎麽做到早起、具體怎麽做的等問題,然而,話到嘴邊又收了回去。我想,每個有能力的人,都有一段不張揚、不顯露的日子。喜歡一件事,從不會暗自自欺,不用刻意地談自控力、自律,就算三點半也能起得來。
後來,我問朋友:“你知道‘一萬小時法則’嗎?”
她搖了搖頭。
發現這麽優秀的朋友難得有知識盲區,我心裏不免嘚瑟了一小會兒。我讓她拿出手機,打開計算器,給她出了一道算數題。如果一天8個小時,10000小時需要多少天?“1250天,不間斷的話,大概三年半。”她很快就說出了結果,還開玩笑說,“別賣關子了,王老師,學生的求知欲這麽強,你怎麽一點也不著急呢?”
我緩緩道來:“這個法則是我在格拉德威爾的《異類》裏看到的。一萬小時法則說的大意就是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一萬小時。如果一天八個小時,一周五天,要想成為專家至少需要五年。然而,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堅持一天隻做一件事而長達八個小時。”接著我又讓她繼續算,一天用兩小時,一周按五天算,需要多少年。
她說:“大概十八年。”
我說:“一天兩個小時,有個雙休,這件事不難吧。”
如果從10歲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每天隻需要堅持兩個小時,30歲之前是肯定能有所作為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在這麽小的年紀有這麽長遠的眼光和格局,甚至連大部分父母的教育觀裏都從來沒有想過要這樣培養孩子。
朋友說她很後悔,我說我也是。
於是,整個晚上,我倆坐在草坪上,看著滿天的星空一直都在感慨如果十幾歲我開始做這件事就好了,如果高中的時候我把這件事堅持下來現在會怎麽樣了。其實我倆都知道,對於已經過去的遺憾,現在的抱怨已於事無補。
她突然說道:“沒關係,以後培養兒子或者女兒,可以這麽辦,算是生活的教訓。”這個話題轉得讓我一愣,覺得很搞笑,沒忍住“噗”地笑了一聲,把正在認真思考人生的朋友嚇了一跳。當時的我還在二十五六歲的讀書的年紀,怎麽也沒有想過還有養兒育女的責任,也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支撐起一個家庭。但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同齡人已經做到了。
從那次笑完以後,每當有人談起這個話題,我都沒有再笑過,反而會認真地說:“身上有責任,我確實該努力了。”
她說:“那你有想過研究生畢業以後,該怎麽工作,怎麽掙錢嗎?”
這個問題直到那次我離開武漢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沒能回答她。
前段時間,我通過簡書加了一位寫作人的微信,他在讀文藝學研究生,喜歡讀書、寫作和健身,現在在學校上課,每個月的收入至少五位數,已經完全實現了經濟獨立。研一的時候他堅持日更文章,整整一年,最初隻有幾個人閱讀,現在全平台的閱讀量達到10億,粉絲10多萬,文章多次被人民日報、新華社轉載,今年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這幾天,看他朋友圈發動態說,他要去當當總部簽售500本書,又在網易蝸牛讀書認證為領讀人,開始忙著寫書評了。
我把他的事講給我在武漢的那位朋友,她問我:“你也打算這樣做嗎?”
我說:“不。”
我忘記了當時我在電話裏跟朋友說這句話的語氣,反正隻要有人跟我說“你打算成為像誰一樣的人”的時候,我的心裏多少都會有些反感。反感的是為什麽非得要照著別人的模子做人,而不是自己想怎麽活就怎麽活,想怎麽幹就去大膽地嚐試。
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每個人生下來一定是有能夠讓其生存的天賦和本領,所謂術業專攻,其實就是當你把一件事做到能夠驚豔全場的時候,你就有了生存的保障。
記得在大二的時候,我買了一本北大教授張頤武解讀人生的警語書《年輕時》。書中在談到怎麽把文學專業研究好的時候,他說一定要有自己的看家書。看家書,也就是說要把書研究得透徹,反複看,每天讀一遍,日複一日,就會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工作也一樣,要有自己看家的一技之長,當你被選擇的時候,就會成為別人無可替代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