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馳名“雙標”:楊堅的節儉觀害苦娃

楊素征戰沙場的時候,楊廣便居住在揚州。江南的山水養人,煙雨之中更帶著幾分靈氣,江南的美女,更讓人流連忘返。楊廣自從來到了揚州,就對這個地方產生了深深的眷戀。

戰役過後,楊廣便留在了揚州,而且一住就是十年時間。隻有逢年過節,或者父皇召見的時候,楊廣才能返回長安城。即便如此,楊堅也不讓他在長安城多待片刻,時間一到,立馬滾回揚州。

從隋開皇元年(581)開始,一直到隋開皇二十年(600)左右,總共二十年的時間,楊廣幾乎都待在外地,很少有機會回長安城,更沒有機會在老爹和老媽麵前表現自己。至於謀害太子楊勇的陰謀論,更是無稽之談。

某些史書將楊廣刻畫成城府極深,陰險狡詐,手段卑劣的形象,認定他從一開始就覬覦皇太子之位,為了上位,一步步構陷大哥,不管是時間邏輯,還是空間邏輯,其實都是站不住腳的。楊勇的倒台,另有其他的原因。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最早提及楊堅想要廢黜楊勇的說法,是在隋開皇十九年(599)六月,當時的記錄是這樣的:時太子勇失愛於上,潛有廢立之誌,從容謂熲曰:“有神告晉王妃,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熲長跪曰:“長幼有序,其可廢乎!”上默然而止。獨孤後知熲不可奪,陰欲去之。

這一段話,信息量可是非常大啊。

第一,隋開皇十九年(599)六月前後,老爹和老媽都對楊勇產生了嚴重的不滿。

第二,獨孤皇後不僅想扳倒楊勇,還想鏟除重臣高熲。

第三,有人告密,說晉王妃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老公可能會做皇帝。

關於第三條,可信度實在不是高啊。想想看,晉王妃做夢是可能的,夢到楊廣做皇帝也是可能的,問題是,楊堅還在做皇帝呢,說自己的老公會擁有天下,豈不是大逆不道?自找死路?

關於楊勇倒台的曆史,其實隻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

楊勇到底幹了什麽事兒,竟然遭到父母的嫌棄?

楊廣從什麽時候開始對皇位有了覬覦之心?

楊勇倒台的過程中,楊廣都幹了些什麽事兒?

按照史書上的記載,楊勇是個容貌俊美的帥哥,雖然顏值比不上潘安,可是放到現在,也算是流量小生的水準。同時,楊勇還是個好學的人,尤其擅長辭賦之道。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比如姚察、明克讓。性格嘛,寬厚溫和,為人率真,從不矯揉造作。

一句話,楊勇是集才華、顏值、好性格於一身的完美典範。

隋開皇元年(581)二月,楊勇被立為大隋皇太子,完成了身份的蛻變。

楊堅是個勤政的皇帝,自然不允許楊勇耗費光陰,無端墮落。老爹發話了,你是太子,得幫父皇分憂啊。比如,旁聽帝國的高層決策會議,隻要你有興趣,完全可以參與討論,或者獨自處理一些人命大案。

有一次,楊堅帶著朝臣們開會,說是山東的流民太多,想把他們都遷徙到北部邊境。所謂的流民其實是無家可歸的人,以及不服王化的土匪。楊堅的意思,很可能想把他們遷出去,免得他們禍害中原。

楊勇是個老好人,聽說百姓要吃苦,感覺於心不忍,於是上奏道:

陛下,前朝以來,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才做起了土匪的勾當。如果把他們遷徙出關,大家必定舍不得家鄉啊。更何況,突厥人時常侵犯邊關,邊境現在也不太安寧,這幫人去了之後,會給守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兒臣相信,隻要陛下給他們時間,他們一定會落地生根,做朝廷的良民。

這一番言論說得合情合理,楊堅非常欣慰,當即表示讚同。

有了老爹的鼓勵,楊勇的參與感更加強烈,屢次針對朝廷政務發表言論,還都得到了楊堅的認可(是後時政不便,多所損益,上每納之)。

準確地說,楊堅對兒子的能力和品行都挺滿意,按照這種節奏發展,毫無疑問,楊勇就是大隋帝國最合適的接班人。遺憾的是,楊勇雖然有數不清的優點,卻還有一條要他命的缺點:大大咧咧,做事情隨心所欲,從不考慮後果,很容易撞到槍口上。說白了,楊勇就是個缺心眼兒的人。

當時,楊勇久居長安,猶如困在牢籠的小鳥,很少見到外麵的世界。再看看幾個老弟,經常披掛出征,而且每次都是得勝還朝,每逢此時,老爹又是封官,又是賞賜錢財,還會給予口頭表揚。

錢財,他不在乎,官職,他也不在乎。可是,他很羨慕大將軍威風凜凜,顧盼風流的形象啊。

有一次,楊勇突發奇想,也想過一過大將軍的癮,於是吩咐下人給他找一副大將軍的專用鎧甲。下人們也不傻,尋常的鎧甲自然是拿不出手的,為了討好老板,下人們翻箱倒櫃,最終找出了一件蜀地製作的精美鎧甲。

楊勇試了試衣服,非常滿意。那種感覺很像後世的美女選中了心儀的衣服,想要在情人麵前炫耀的心情。走走走,進宮,找父皇去。

父子見麵,氣氛自然很輕鬆。

楊勇先來了一頓恭維,把老爹搞得不知所措,隨後眼巴巴地望著楊堅,眼神中都是“父皇,你快誇我,快誇我呀”的期盼。

楊堅這才仔細端詳他的鎧甲。許久之後,楊堅蹦出了一句話:“太子,自古以來,沒有哪個皇帝因為奢侈而長久的,你身為大隋的太子,未來是要繼承朕的江山的,應該以節儉為先啊!”

楊勇聽聞之後,滿臉的笑意頓時**然無存,癡萌地望著楊堅。

楊堅是個平凡的父親,麵對兒子,大概也是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於是找了個台階,勸慰道:“太子啊,朕雖然做了皇帝,可還是留著過去的破爛衣服,就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驕奢**逸。這樣吧,朕給你一把舊時佩帶的刀,一盒過去吃過的醃菜,如果你還能記得過去的事,應該可以明白朕的心意。”

老爹的意思很明顯,勸楊勇把這件精美的鎧甲毀掉,至少在麵子上保持勤儉樸實的家風,讓人挑不出毛病。遺憾的是,楊勇完全沒想到這一茬,接過父皇賞賜的佩刀後,徑直離開了皇宮,至於鎧甲之事,完全拋到了九霄雲外。

楊堅左等右等,始終不見太子宮有任何動靜。於是,楊堅的情緒開始波動了,堂堂的大隋太子,難道情商這麽低?是老爹的話沒說清楚,還是聽懂了,卻故意讓老爹難堪?

客觀地說,楊勇確實沒有處理好此事。說白了,不管是真心改過,還是敷衍老爹,都得把自己的姿態給擺出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勤儉節約真的是楊堅的作風嗎?凡是楊堅堅持的東西,楊勇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地討好他?隻能說,楊堅是個會製定雙重標準的人,在楊堅的眼裏,凡是自己覺得要花錢的地方,他就會肆無忌憚地花。

隋開皇十三年(593),楊堅巡遊到岐州(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看上了麟遊鎮的青山和秀水,於是大手一揮:楊素,就在這裏起一座避暑離宮吧。

接下來的兩年,楊素擔任項目總監,宇文愷擔任總工程師,封德彝負責後勤保障,朝廷花錢無數,征調數萬人修建了一座全新的宮殿:仁壽宮。

曆史證明,仁壽宮沒有任何政治意義,純屬楊堅的偶然作品。所謂的仁壽宮,究竟是勤儉節約,還是土豪做派?

客觀地說,楊堅的節約,都體現在細微之處。比如吃飯,非得吃粗茶淡飯。比如穿衣,非得穿個地攤貨,還鼓勵臣子穿打過補丁的朝服。

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富強並不是靠皇帝的節儉省出來的。如果是這樣,隻需要推行“無為而治,埋頭存錢”的國策就行了,可翻遍中國的史書,竟然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這樣做的。事實上,修造宮殿、發動戰爭、臣子的賞賜,以及君臣的禮儀形象,朝廷的門麵,都要靠錢去擺平,而且這些錢值得去花。說白了,有些工作你沒有做到位,就得靠兒子和孫子去做。

遺憾的是,楊堅為了顯示自己的勤儉作風,不惜一切代價,秦王楊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隋開皇十年(590),秦王楊俊因為征伐陳朝有功,接替楊廣做了並州總管。在並州任上,楊俊花錢為自己修建了幾座宮殿,配置可能有些豪華。在楊俊看來,王爺住宮殿根本就不是什麽大事兒。在並州的臣子看來,銀行是他家開的,確實不是什麽大事兒。因此,長安方麵根本就不知道楊俊在並州搞過土木工程。

不巧的是,楊俊是個標準的色胚,卻沒能管理好後宮的女人。據說,正妃崔氏嫉恨楊俊在外麵拈花惹草,於是蓄意報複,在楊俊吃的瓜中投了毒。

皇子中毒,這可不是什麽小事兒。楊堅緊急傳旨,命秦王楊俊回長安休養,並處死了下毒的崔氏。誰料想,有人竟然揣摩上意,在此時將楊俊修建宮殿的事情抖了出來!事關自己的原則,楊堅必須捍衛:詔令天下,免除秦王楊俊所有的官職,從今以後,就以王爵的身份留在長安城閉門思過吧。

消息一出,舉朝嘩然。

大臣的態度很一致:皇上,您的處理辦法有點過火了。

左武衛將軍劉升諫:“秦王為朝廷立下了大功,眼下隻不過多花了一點錢,並沒有其他的過錯,剝奪官職的懲罰有些嚴重。”

楊堅態度很強硬:“朝廷的法度不可違背!”

楊素:“秦王的過錯,確實不應該受到這樣的懲罰,請陛下詳細斟酌。”

楊堅咆哮道:“朕是他們的父皇,更是天下人的君父。按照你的意思,難道還要給朕的兒子們單獨製定法律不成?”

古話說得好,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意思是,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都要被治罪。話又說回來,王子犯法,難道就應該罪加一等?

大臣的態度已經證明,在楊俊的處理上,楊堅確實量刑過重。

楊堅的一句話,就讓楊俊在長安城待了十年之久。這期間,楊堅一直沒有鬆口。楊俊實在是想不通啊,自己隻不過修了幾處豪華宮殿,過了幾天奢華生活,竟然遭到老爹的斥責,還被囚禁在長安城,這算什麽事兒啊?難道要和大哥一樣,專心朝政,為自己贏個“三賢王”的美名?

人呢,一旦想不通就很容易得抑鬱症。

隋開皇二十年(600)五月,秦王府傳出消息,楊俊的病情加重,以至臥病不起。可憐的楊俊,此時才29歲,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臨死之前,楊俊想了很多。榮華富貴都是虛空,江山社稷也是虛空,隻有父子人倫才是王道。想通了這一切,楊俊主動寫了一道奏折,想要重溫父子之間的感情。

誰曾想,令楊俊震驚的事情發生了: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年,老爹居然還沒有忘記這茬兒,他非但沒有關心楊俊的病情,反而將陳年舊事再次翻了出來。

當時,傳旨的宦官是這樣說的:朕辛苦了一生,這才換來了君臨天下,朕製定典章製度去約束臣民,你身為朕的兒子,不帶頭去遵守,反而去破壞它,朕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你。

楊俊聽完聖旨之後驚懼不已,病情日漸沉重。隋開皇二十年(600)六月二十日,秦王楊俊在長安城去世。楊堅聞訊後,幹哭了幾聲。

文武大臣翹首以盼,等待楊堅的進一步指示。

沒過多久,旨意出來了:凡是秦王用過的奢侈物品,悉數焚毀。臣僚們集體暈厥,秦王殿下,你到底是不是皇上親生的娃啊?

當爹的不給力,臣子的工作還是得做到位啊。於是,秦王府的官員奏請給楊俊立碑。奏折剛遞上去,楊堅就駁了回來:想要追求名聲,一卷史書就夠了,何必用碑呢?如果子孫們守不住家業,恐怕石碑都會變成別人家的鎮石吧。

如果是在現代,楊堅絕對是破壞氣氛的吐槽大王。

事情還沒完呢,楊俊還有楊浩、楊湛兩個兒子,咋處理啊?

楊浩,正妃崔氏之子。說白了,文武百官很同情楊俊的遭遇,因此願意在不同場合幫他說話,可對楊浩就沒這份心情了。總而言之,楊浩是崔氏的兒子,而崔氏是埋葬秦王殿下的罪魁禍首,對待他的後裔,實在是慷慨不起來。最重要的一點,皇上的心寒如玄鐵,咱幾個完全融化不了啊。

直到此時,官員們開始討好楊堅,上書聲稱:“秦王的兩個妃子都犯了錯,按照朝廷的製度,他們的兒子根本就沒有資格繼承王位。”

看到臣子們已經上道,楊堅頗為得意:你們說得好啊。

一代皇子,沒有參與政治鬥爭,沒有忤逆皇帝,隻因多花了一點錢財,竟然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真是可悲可歎啊。

客觀地說,楊堅打著為江山社稷著想的名義,用勤儉節約、拒絕奢侈綁架了所有朝臣和皇子。隻要是他不滿意的,不管親疏對錯一律嚴懲,從不給改過自新的機會,就連自己的孫子也不放過,幾乎是毫無人情味可言。就衝這一點,楊堅比不上曆史上絕大部分的君王。

楊堅骨子裏的狹隘和自私,讓人覺得可怕,更讓人感到莫名的壓抑。

可是,楊堅真的是勤儉節約之人嗎?為了刻意塑造聖君形象,不惜焚毀楊俊的奢侈用品,這難道不是浪費?如果楊堅真的愛民如子,為何不將這筆財富拿出來救濟衣食無周的流民?

想想看,秦王楊俊隻不過是個毫無政治理想的王爺,楊堅便對他如此苛責,更何況大隋帝國的儲君,未來要承繼楊氏家業的楊勇。

遺憾的是,楊堅卻自我感覺良好。據史料記載,他曾經在大臣的麵前吹過牛皮,說過去的帝王妃子太多,皇子並非同一個生母,所以會有矛盾。不像咱們大隋,五個兒子都是朕和獨孤皇後的,親兄弟之間自然不會有內鬥。

楊堅是個有福氣的皇帝,五個兒子,個個都模樣俊俏,才華橫溢,更兼為人寬厚,心地善良。在大哥楊勇做太子的二十年時間裏,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兄弟內鬥和太子之爭的官方記錄。皇子之間沒有抱團內鬥,卻不幸有個多疑、善變、猜忌、刻薄的父皇。隋朝,究竟因誰而哀?

在隋朝,冬至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堪比後世的春節。這一天,朝廷會給全國百姓放假,晚輩嘛,可以抽空看望一下長輩,下官也可以去拜會領導。

有一年冬至,文武百官就跟說好了似的,成群結隊地前往太子宮給楊勇送祝福,群情之熱烈,令人難以相信。

在楊勇的眼裏,自己是太子爺,地位擺在這兒,臣子來拜見是應該的。再者說,自己廣結善緣,堪稱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乖寶寶。最重要的是,老爹寵幸他,別人主動巴結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就在當天,楊勇拿出了主人翁的姿態,先是在大門口擺上了禮樂陣仗,敲鑼打鼓,把節日氣氛給造了起來,隨後堂而皇之地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麵對百官的恭維,楊勇揚揚得意,躊躇滿誌,完事之後,楊勇便將他們引到太子宮內豪飲一頓,以示慶祝。

很快,這件事就在長安城傳開了。

楊堅得知後,心裏很不是滋味兒。這幫大臣朝拜他的時候,也沒這麽帶勁啊,怎麽到了太子的麵前就換了一副奴顏婢膝的討好麵孔呢?難道自己還比不上太子?難道想提前找太子要個好前程?

楊堅一個人在宮中糾結,感到非常痛苦,以至於無法忍受,最後實在忍耐不了,就找來了主管禮儀和宗廟祭祀的太常少卿辛亶。

楊堅愁眉不展:“愛卿啊,你說百官都去太子府朝拜,究竟是什麽意思?”

話音剛落,辛亶就察覺到了危機,他思考許久,慢悠悠地說道:“陛下,今天是冬至,百官去看望太子,並不是朝拜,而是祝賀啊。”

朝拜,有俯首稱臣的意思。

祝賀,則是普通的人際往來,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辛亶雖然極力為太子辯解,可仍然消除不了楊堅的疑心。

楊堅語氣寒冷:“哼!如果是祝賀,應該是三五個人,大家稀稀拉拉地前往太子府,為何文武百官能如此整齊呢?”

言外之意,這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朝拜行動。

辛亶無言。

楊堅繼續說道:“這也就算了,你瞧瞧太子,為何要在大門口奏樂來迎接百官呢?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有如此高的威望?”

話說到這裏,辛亶徹底蒙了,不知道如何接話了。

楊堅:“傳旨下去,皇太子雖然是國之儲君,可畢竟是臣子,朝堂的禮法不可廢。官員們可以在冬至節日來京朝賀,進獻自己轄地的特產,但是另外給皇太子上貢就不符合製度了,應該全部停止。”

史料記載:至此恩寵始衰,漸生疑阻。

可憐的楊勇,如果他性格謹慎,把前去祝賀的官員們擋在門外,或者帶著他們給老爹去祝賀,肯定會讓楊堅樂得合不攏嘴。遺憾的是,曆史沒有那麽多的假設,所以悲劇注定要發生。

沒過多久,又發生了一件事。

楊堅:“高熲啊,你從太子宮挑選幾個身體強壯的侍衛進宮。”

誰曾想,為官多年,堪稱官場老油條的高熲竟然來了這麽一句:“陛下,臣擔心陛下把侍衛都調走了,東宮的防務質量就會下降啊。”

話音剛落,楊堅便勃然變色,大聲斥責道:“朕時常外出巡幸,所以身邊的人必須身強力壯,太子整日待在宮中,隻需要修行仁德,哪裏需要這麽多侍衛?”

高熲蒙了:“陛下?”

楊堅:“好了,太子府預備這麽多的衛士,本來就不合理,朕以後會將宮中衛士和太子府的衛士經常調換,難道這樣不更好嗎?退下吧!”

想想看,皇帝要調人去值班,你去幫他把事情辦了就成,該是有多傻的人,才會拒絕大老板的提議?高熲和楊勇有仇恨,是故意的嗎?

可以肯定,高熲並不是故意的。高熲的兒子高表仁,娶了楊勇的女兒大寧公主。高熲的女兒高氏,嫁給楊勇做了高良娣。準確地說,高熲和太子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姻親關係。

或者說,高熲投靠了晉王楊廣?

遺憾的是,當年因為寵妃張麗華的事兒,楊廣和高熲還爆發了衝突,楊廣還揚言要報複高熲,此後二人便沒有了交集。所以,這件事和晉王楊廣沒有任何關係。悲劇如果要發生,就注定要發生啊。

最悲劇的其實是高熲,他無意間給楊勇挖了個坑,還把自己搞成了楊堅懷疑和打擊的對象。

客觀地說,這些事情的發生,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楊堅確實很信任楊勇。基於這樣的前提,文武百官產生了一種不該有的錯覺:父子二人毫無隔閡,楊勇做皇帝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所以大家說話做事才會肆無忌憚。

遺憾的是,在皇權主導一切的遊戲規則之下,所有的信任都是空中樓閣。楊堅就算有心胸,也難以忍受大臣們的背棄,更何況他更善於猜忌。

楊勇呢,依然大大咧咧,尤其是老丈人坑他的事情,他一無所知,和以前一樣,繼續做他的逍遙太子爺。楊勇可能還不知道,老爹對他的不滿隻是情緒上的不滿,可老媽對他的不滿,完全是深仇大恨,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