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拾壹 安史王朝 安史之亂爆發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範陽宣布起兵,安史之亂正式開始。
兵力情況:總共十五萬,其中包括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的兵力,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族的援軍,對外號稱二十萬。
留守情況:範陽節度副使賈循留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留守營州,將軍高秀岩守衛大同。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初十,安祿山在薊城南門檢閱誓師,再一次強調此番南下是討伐楊國忠,軍中隻要有人敢動搖軍心,夷滅三族。隨後,安祿山便帶著十五萬大軍南下,一路上旌旗遍野,鼓角連天,景象極其壯觀。
唐朝自建朝以來,頻繁和外族爆發軍事衝突,不過基本上集中在西北邊境,很少波及中原地區。說白了,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太平盛世,忘記了戰爭的殘酷,也缺少實戰的勇氣。至於地方政府,根本沒有常規的軍隊,所有軍隊都集中在軍鎮節度使的手中,也就是說,黃河以北都是安祿山的地盤。
當時,河北道的官員聽說安祿山造反,紛紛開城投降,骨頭硬一點的,便選擇棄城逃走。安祿山十五萬大軍南下的途中,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抵抗。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正在華清池沐浴,聽說安祿山已經謀反,緊急召開議政會議,讓大臣們拿出抵禦安祿山的軍事部署方案。然而,由於消息太過突然,朝臣們根本不清楚河北的局勢有多麽嚴重,因此都沉默不語。
就在朝臣憂心忡忡的時候,楊國忠得意地說道:“陛下,臣早已經說過,安祿山必定會起兵造反,但是沒人相信。不過,陛下也不用太過擔憂,安祿山畢竟是宵小之輩,他想造反,手下的人未必會跟隨他,咱們隻需要耐心等著,不過十天時間,安祿山的首級必定會被送往長安。”
此言一出,群臣嘩然,這是首席宰相該說的話嗎?危急時刻,宰相不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反倒指望敵人主動送上自己的頭顱,那還不如找個街邊擺攤算卦的人做宰相得了。李隆基倍感失望,滿朝大臣,居然沒人能替他分憂。
就在當天,李隆基當機立斷,派遣畢思琛前往洛陽,金吾將軍程千裏前往河東,各自招募大軍,準備抵禦安祿山的叛軍。
有人可能會問,堂堂中央朝廷,竟然找不出一個帶兵打仗的人?事實還真是這樣。
開元後期,朝廷的府兵淪為皇家禦用儀仗兵,還有一部分變成禁衛軍,這些人常年不打仗,毫無戰鬥力可言。最猛的將軍都在軍鎮,由於安祿山起兵突然,李隆基短時間內很難調集軍隊勤王,隻能派人前去募兵。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十六日,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奏事,他的出現讓李隆基有了些許底氣。
李隆基:“封愛卿,安祿山率領十五萬大軍南下,河北各地的刺史、縣令望風歸降,敵軍勢如破竹,看樣子是要一鼓作氣拿下洛陽,你有何禦敵良策?”
封常清信心滿滿:“陛下,天下承平已久,各地官員看到叛軍才害怕,然而物極必反,臣料定河北局勢會發生變化。懇請陛下派臣前往洛陽,大開府庫,招募各地勇士,然後揮師渡河,用不了幾天,就可以把安祿山的頭顱獻給陛下!”
封常清畢竟是久經沙場的戰將,說出的話讓李隆基備受鼓舞。第二天,李隆基任命封常清為範陽和平盧節度使,讓他前往洛陽組織平亂。頭銜雖然是虛的,可畢竟是皇帝欽封,含金量非常高,再加上有洛陽府庫的錢財壯膽,僅用了十天時間,封常清便征集了六萬餘人。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十九日,起兵第十天,安祿山抵達博陵(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河北的變亂讓李隆基逐漸清醒過來,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二十一日,憤怒的李隆基帶著文武百官回到長安城,連續下達了六個命令:
第一條命令:誅殺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賜榮義郡主自盡。
第二條命令: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調任戶部尚書,安思順的弟弟安元貞調任太仆卿。原因很簡單,安思順和安祿山關係不親密,可畢竟同屬一脈,李隆基不可能冒險將朔方軍鎮交給姓安的人統領。
第三條命令:任命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任命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留守北都。
第四條命令:設置河南節度使,由衛尉卿張介然兼任,指揮陳留等十三郡的軍隊。這是大唐設置的第一個內地節度使,專門用於抵抗安祿山的叛軍。
第五條命令: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統率各路軍隊東征。
第六條命令:組建天武軍,重點招募長安城和附近州縣的青壯年,動員令便是皇室府庫中的金銀和布帛。
最強大帝國的統治者,在這一刻重新找回了理智,不管結果如何,李隆基的安排至少讓朝臣和百姓看到了希望。然而,大家都知道一個定律,理想總歸是美好的,可現實總是冰冷刺骨的。
據史料記載,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到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前方的偵察營便傳來噩耗:安祿山的大軍已經到達滑州(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滑州和陳留僅有一河之隔,自古以來,陳留就是人流和貨物的集散地,易攻難守,更何況張介然剛剛到達陳留,根本就沒有完成布防。想到要和敵軍來一場硬仗,張介然的心頭湧上一股不祥之感。
天寶十四年(755)十二月初五,安祿山對陳留發動進攻,陳留太守郭納獻城投降,第一任河南節度使張介然被當場生擒。當時,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被殺,安祿山胸中的怒火無處發泄,於是下令將陳留郡投降的上萬名將士全部屠殺,同時任命張介然的部將李庭望為河南節度使,留守陳留郡。
陳留郡失守的消息迅速傳開了,李隆基驚恐萬分,為了提振唐軍的士氣,李隆基下詔宣布準備禦駕親征,並征調朔方、河西、隴右三大軍鎮的主力部隊,讓他們在二十天之內開赴天子行營。
然而,在安祿山的眼裏,李隆基的部署毫無威懾力。各地軍隊集結需要二十天,誰知道那個時候安祿山到了哪裏!陳留失守後,後方的軍事重鎮分別為滎陽、武牢關、洛陽、潼關,以及最後的長安城。
滎陽太守崔無詖(bì)是位忠臣,可手下無兵無將,隻能發動城中的老百姓守城,麵對安祿山的大舉進攻,軍士和百姓壓根就不敢上城樓抵抗。
天寶十四年(755)十二月初八,滎陽宣告失守,崔無詖兵敗被殺。安祿山趁熱打鐵,派遣部將田承嗣、安忠誌、張孝忠為先鋒,直搗東都洛陽。
當時,駐守洛陽的守將是封常清,他是東線防守最核心的主帥,沒有之一。封常清在前線的決策直接關乎洛陽的存亡,關乎大唐的國運。
封常清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龜縮在洛陽城內,等待武牢關被攻破,死守洛陽,然後等待各路援軍;第二個選擇便是將洛陽的主力部隊調出,死守武牢關,尋找機會偷襲安祿山的背後,從正麵阻擊叛軍。
據史料記載,封常清選擇了第二個方案。
武牢關又稱虎牢關、汜水關。位於滎陽市西北部的氾水鎮境內,是洛陽東邊最重要的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在此處爆發了許多著名戰役。最近的一次便是唐朝初年李世民和竇建德的武牢之戰。
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征伐困守洛陽的王世充,王世充自知不敵,急忙派人給竇建德傳信,希望他能率軍前來相助。當時,竇建德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很快便到了滎陽附近,李世民深知武牢關的戰略意義,因此派遣三千五百名軍士前往武牢關,切斷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聯係。李世民依靠武牢關天險,閉門不出,和竇建德打起了消耗戰,隨後派遣了一支騎兵截斷竇建德的糧道,並在黃河北岸牧馬,假裝唐軍沒有糧草供應。竇建德大意之下,在汜水東岸擺開架勢,想和唐軍決一死戰,李世民再一次閉門不出,等到竇建德大軍士氣低迷的時候,唐軍發動了猝不及防的偷襲,最終生擒竇建德,直接決定了唐朝的運數。
試想,封常清麵對的局麵是否和當年神似?更何況,洛陽在唐軍手中,封常清沒有後顧之憂,隻要守住武牢關,安祿山下麵的戰役並不好打。
然而,封常清忽略了一個致命的事實:他手下是一群烏合之眾,從來沒拿過兵器,從來沒上過戰場,他們參軍的唯一目的便是拿洛陽府庫的錢財和布帛。試想,這樣的軍隊,如何與李世民手下百戰百勝的軍隊媲美?
據史料記載,雙方剛剛交戰,官軍便被安祿山的鐵騎衝散,百姓見勢不妙,立即丟了武器向洛陽方向逃跑。封常清帶著親信且戰且退,連吃了幾次敗仗,隨後帶著殘兵剩勇退入洛陽城。然而,封常清征調的數萬將士早已經遁入山林,此時的洛陽城已經無險可守,靠著剩餘的人根本抵禦不了鋒芒正盛的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