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深遠的八旗製度
“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嚴明的八旗製度將清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和家庭聯結成一個組織嚴密、充滿活力的社會形態。也成為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統一中華、穩定政權的關鍵所在。那麽,它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人口增多,他漸漸遇到了一個管理的難題。
女真族以小族群聚居,管理比較鬆散。那麽,怎麽做才能在通信不夠發達的環境下讓女真族人之間更加緊密,作戰的時候更好調兵呢?努爾哈赤思考了很久後,發現大家對“牛錄製”的接受度很高,所以就想把牛錄製利用起來。
女真族以狩獵為主要生活來源,雖然女真族人人都善騎會射,但是他們還是會常常集體狩獵,並采取一種叫作“牛錄製”的管理方式。每十個人是一個狩獵小組,每小組一個總領,總領被稱為“牛錄額真”①。所有狩獵小組的成員在開始狩獵之後就必須聽從牛錄額真的指揮,狩獵回來後小組自動解散。
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大,設立了八旗製度。
製度規定:每三百人設立一個牛錄額真;每五個牛錄設立一個甲喇額真;每五個甲喇設立一個固山額真②,每一個固山都有一麵特定顏色的旗幟。
一開始努爾哈赤隻建立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分別使用黃、白、紅、藍四種旗幟。後來因為人口眾多,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旗幟則是在黃、白、藍三種旗幟上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就是滿洲八旗,八旗製度的使用貫穿了整個清朝曆史,努爾哈赤設立的滿洲八旗共有滿洲牛錄三百零八個,蒙古牛錄七十六個,漢軍牛錄十六個,一共四百個。
隨著女真族勢力不斷發展,到清太宗皇太極的時候,滿洲八旗已經不夠用了。為了籠絡人心,讓蒙古人和漢人更加歸順,皇太極又建立了蒙古旗和漢軍旗,旗製與滿洲八旗一樣,都由皇帝、諸王、貝勒控製。
①牛錄額真:清代八旗基層組織牛錄的統領官。
②固山額真:固山,滿語,漢語譯為旗。固山額真為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
八旗又有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別。公元1650 年,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製,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一係列調整。由皇帝控製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上三旗比下五旗地位高,屬於皇上的親兵,負責的是皇宮的保衛任務,下五旗則駐守京師和其他地區。
八旗的影響
八旗製度對清朝曆史的影響極其深遠。這些旗人平時練兵,戰時出征,是清朝打天下、坐天下的重要軍事保障。當然,能成為八旗成員,也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朝廷給予八旗官兵的待遇十分豐厚,簡單說就是“一人當兵,全家不餓”。
一個有編製的八旗士兵,一個月能拿到三四兩銀子的俸祿,另外還會有一些柴米油鹽的福利賞賜。最重要的是,這些福利是終身製的,隻要你當過兵,就可以一輩子享有這樣的福利待遇。
這些優厚的福利待遇不算什麽,旗人還有自己專門的升遷渠道,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組織內部的官職名額都有專為旗人預留的編製。除了在旗內做官外,他們還能到地方官府去當官,一些官職是專門為旗人準備的。所以,旗人擁有充分的發展機會,能夠展示才華、建功立業,以凸顯旗人的優越地位。
除了福利待遇和當官之外,旗人還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凡是八旗子弟,無論貧富都能進八旗學校學習,主要學習滿、蒙、漢文和騎射技術。這樣,旗人的素質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對於漢人來說,旗人屬於特權階級。旗人如果犯了法,隻要不是死罪,都能減刑,且減刑力度相當大。比如犯了同樣的罪,漢人需要流放一年,旗人隻需要關二十天就可以了;漢人如果需要流放五年,旗人就隻需要關六十天。這對於剛剛從關外來到關內的旗人來說是非常得人心的。
但是時間長了,這些製度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隨著大清統治的穩定,需要打仗的機會越來越少,八旗子弟慢慢地丟掉了旗人擅長騎射的傳統。到了清末的時候,這些八旗子弟憑借祖宗福蔭領著“月錢”,成了一群遊手好閑、好逸惡勞、腐化沉淪的敗類。
相關鏈接:
奇特的喝茶規矩
在廣州喝茶有一個獨特的規矩,那就是如果你需要給茶壺裏添水,就要自己把茶壺蓋掀開,否則服務員是不會主動過來幫你掀開茶壺蓋往裏麵添水的。這樣似乎不太符合熱情服務的標準,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據說,清朝末期的時候,八旗子弟個個窮得叮當響,但是卻依舊講究要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兜裏沒錢怎麽辦?那就賒吧。可是時間長了,店家就不願意賒給這些人了。
有一天,一個八旗子弟想要去喝茶,可是沒錢,店家壓根不讓他進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裝了幾塊石頭在荷包裏,假裝有錢混進了茶館。
喝茶喝到一半的時候,他把茶壺裏的茶水倒掉,然後把提著的鳥籠子裏的青絲鳥放了進去,再用茶壺蓋把茶壺蓋上。他招手讓小二過來添水,小二不知有詐,就提著水壺過來準備添水。掀開茶壺蓋後,一隻青絲鳥突然從茶壺裏飛了出來,嚇了小二一跳。
這名八旗子弟立刻拍桌怒問:“你把我最珍愛的青絲鳥給放走了,你看怎麽賠吧?”
店家和店小二賠禮道歉後,還答應免了他一個月的茶水點心錢,才算了結此事。從這以後,這家茶館就立了一個規矩,客人不掀茶壺蓋,小二就不來添水。時間長了,廣州茶館就都把這規矩學了去,並一直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