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

公元1004 年秋,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自率軍南下,攻打宋朝。想南逃的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勸說下,親自到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射殺了遼將蕭撻覽。遼國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兩國於公元1005 年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因為澶州在宋朝時亦稱澶淵郡,所以史稱“澶淵之盟”。

盟約緣起

自公元999 年開始,遼國便不斷派兵在宋朝邊境挑釁,並掠奪宋人財物,屠殺宋人百姓,給邊境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雖然宋軍在楊延朗、楊延嗣等將領的率領下積極抵禦遼軍入侵,但遼騎兵進退速度極快,作戰靈活,因此宋朝的邊防壓力越來越大。

而且,自趙光義北伐慘敗後,宋對遼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對宋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對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原王朝來說,幽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著江山的安危。所以自後周柴榮起,就開始與遼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戰爭。

宋、遼戰爭長達二十五年,其目的也在於爭奪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一直把目光聚集在這裏,他們把幽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改為東京,在南京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並將南京視為遼國的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的北方。

遼國在蕭太後的治理下,國內的動亂逐漸平息,從而有了對宋發動戰爭的基礎。

因敗結盟

公元1004 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複瓦橋關為名,親率大軍進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了宋將王先知、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朝為之震動,宋真宗趙恒更是準備遷都南逃。

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才被迫北上。

宰相寇準倚重的將領則是在曆次抗遼戰鬥中屢立戰功的楊延嗣和楊延朗等人。楊延朗就此建議整飭軍隊,修通主要道路,但都沒有被采納。

當遼軍到達定州時,兩軍形成相互對峙的局麵,王繼忠借機勸蕭太後與宋朝講和,但是宋真宗拒絕了。

同年十一月,遼軍在朔州被宋軍打得大敗,並因缺乏糧草而撤軍。遼軍主力則集中於瀛州城下,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了十多天也沒有結果。

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則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後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遼軍攻克德清後,三麵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率兵死守澶州城門。

遼國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以伏駑①射殺蕭撻凜,蕭撻凜頭部中箭,從戰馬上摔了下來,遼軍因此士氣大挫。宋朝則因宋真宗禦駕親征而士氣大增,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

宋真宗趙恒受到氣氛的感染,也下定決心要和遼決一死戰,並把寇準留在北城,令他全權管理各項事宜。而遼國卻因戰線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是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後果不堪設想。蕭太後隻得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奔赴澶州,向宋朝轉達想罷兵息戰的願望。

①伏駑:隱蔽著的用機械發射的弓箭。

寇準得知消息後,急忙向宋真宗趙恒進諫,遼國已是強弩之末,現在正是攻打他們的最好時機。趁這個機會守住要道,一舉殲滅敵人,然後再乘勝北上,收複幽雲十六州。

可趙恒膽小,他隻想和遼國媾和①,朝中大臣也因懼怕遼國,紛紛表示支持。寇準無可奈何,隻得同意了和遼國講和。而遼軍初戰失利,再加上孤軍深入,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自然願意議和。

歲幣求和

經過和談,宋、遼雙方以白溝河為界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藏匿;兩國沿邊城池,不得重新修建城牆。宋朝每年還需向遼提供軍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交割地點為雄州。

雙方還在兩國邊境設置榷場②,開展市場貿易。

在歲幣的問題上,遼國求和心切,便沒有得寸進尺,雙方達成了宋朝每年給遼國三十萬銀絹的協議。

使者完成任務後回去交旨,並詳細和宋真宗說了和談的結果。

宋真宗聽後大喜,覺得他很有才能,便重重賞賜了他。

①媾和:一般指交戰國之間締結和約,有時指交戰國各方為結束戰爭狀態、恢複和平關係所進行的一係列活動。

②榷場:榷,què。榷場,宋、遼、金、元時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

相關鏈接:

遼聖宗是怎樣的皇帝?

遼聖宗耶律隆緒是遼國的第六位皇帝,也是遼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四十九年。剛即帝位時,他年僅十二歲,由蕭太後把持朝政。

遼聖宗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一直向往漢族文化,他喜歡讀漢人書籍,還會用漢字寫詩。他極其重視唐太宗時的《貞觀政要》,認為唐太宗是“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

耶律隆緒親政後,大力選拔人才,知人善任,使內部統治相對穩定。他尤其重用有才幹的漢族官員,吸收更多的漢族知識分子進入政權。在他們的幫助下,遼聖宗進行了許多封建化改革,如提高奴隸的地位,修改 “同罪異論”

法、“貴賤異法”法、奴主關係法及廢除兄弟連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