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有魄力

拿不起,也就無所謂放下;拿得起,卻放不下,人生就會庸庸碌碌。成功人士一般都拿得起,也放得下。在我們的一生中,很多東西都需要放下,因為隻有放下那些無謂的負擔,才能輕裝上路。心中洋溢著快樂,無論走到哪裏,你都是快樂的;心中懷有喜悅,無論做什麽,你都是開心的。有時,決定我們心情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有魄力!

後漢時期,有個人叫孟敏,一天他扛著瓦罐去集市,一不小心,將瓦罐摔落在地。他頭也沒回,徑直向前走去。路人都感到奇怪,有人問他為什麽不回頭看。孟敏說:“瓦罐從肩上掉下去肯定會摔碎,我看它又有什麽用,前麵還有更重要的事等我去做。”

丟掉了瓦罐,你會如何做?能夠像孟敏一樣,依然繼續走自己的路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放下,是為了更好地拿起。放得下,才能擁有一顆快樂的心。

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擔當;放得下則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開闊的胸懷。在紛繁複雜的多元化社會,在我們麵前有很多**,金錢的,權力的,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金錢和權力上,忘掉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不僅無法得到快樂,還容易走上錯路。隻有將心中的雜念放下,才能專心致誌地做事,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取得滿意的成績。

亞曆山大大帝騎馬到俄國西部旅行,為了進一步了解民情,他徒步而行,暫住在一家鄉鎮小客棧。

一天,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亞曆山大忘了返回客棧的路。他看到有個軍人站在一家旅館門口,上前問道:“朋友,能告訴我去鄉鎮客棧的路嗎?”

軍人叼著一個大煙鬥,頭一扭,將他上下打量一番,看到他穿著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的平紋布衣,傲慢地說:“朝右走。”

“謝謝。”大帝接著問,“請問,離客棧還有多遠?”

軍人瞥了亞曆山大一眼,生硬地說:“1英裏。”

亞曆山大扭身道別,剛走出幾步又停下了腳步,返回來微笑著說:“請原諒,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請問你的軍銜是什麽?”

軍人瞟了他一眼,說:“你猜!”

亞曆山大風趣地說:“中尉?”

軍人沒有說話。

“上尉?”

軍人擺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說:“比這個高些。”

“那麽,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

亞曆山大敬佩地向他敬了禮。

軍人擺出對下級說話的高傲神氣,問:“假如你不介意,請問你是什麽軍銜?”

亞曆山大樂嗬嗬地回答:“你猜。”

“中尉?”

大帝搖頭說:“不是。”

“上尉?”

“也不是。”

軍人走近,仔細看了看說:“你也是少校?”

亞曆山大鎮靜地說:“繼續猜。”

軍人取下煙鬥,高傲的神氣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尊敬的語氣低聲說:“那麽,您是部長或將軍?”

亞曆山大回答:“快猜著了。”

軍人知道自己有眼不識泰山,便結結巴巴地說:“您……您是陸軍元帥嗎?”

亞曆山大說:“再猜一次。”

“皇帝陛下。”軍人幡然醒悟,立刻跪在亞曆山大麵前喊道,“陛下,請饒恕我!”

“饒恕你什麽,朋友?”亞曆山大笑著說,“我跟你問路,你告訴了我,我還應該謝謝你呢。”

亞曆山大向一個軍人問路,可是對方態度傲慢、不可一世。但亞曆山大並沒有批評他,也沒有怪罪他。這種開闊的心胸,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會總是和諧的,但也絕不會永遠對立,很多時候完全可以嚐試著去謀求雙贏。

智慧的人生,就是當拿起時拿起,當放下時放下。既不要為今天之事瘋狂,也不要為昨日之事懊悔,更不要為明日之事憂鬱。

放下財。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如果能將錢財放下,人生也就多了一些瀟灑。

放下名。根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都喜歡爭強好勝,太看重名聲,累得死去活來。能夠放下聲名之重,人生也會多一些超脫。

放下憂愁。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放下憂愁,也就得到了幸福。

魯迅先生曾說:“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豁達。”人生不長,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彼此產生交集,才能活得精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很容易被各種事物所迷惑,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