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缺位,媽媽變超人的家庭有多可怕

家庭係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認為,幸福的家庭關係是“夫妻倆親密並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麵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係”。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生活裏更常見的是爸爸正在家庭教育中慢慢消失,而媽媽包攬下孩子的一切,生生把一個“柔弱小仙女”修煉成“無所不能的超人”……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雯雯在朋友圈吐槽老公就是個“豬隊友”,對孩子學習不但不幫忙,還搞破壞,說什麽放假了就應該好好休息,等疫情好轉了,補回來就行。

於是,雯雯不得不一邊網絡辦公,一邊督促孩子上網課、寫作業,同時還要做飯、洗衣、搞衛生,每天累得腳不沾地。而老公一天到晚不是氣定神閑地抱著手機刷刷刷,就是打遊戲,吃飯還得喊他好幾遍……

麵對這樣一個活脫脫就是個擺設的老公,雯雯直言自己快崩潰了。

爸爸缺位仿佛已經成了家庭的普遍現象,知道大把的二胎家庭是怎麽過的嗎?

大的在客廳裏赤腳亂跑,小的在學步車裏亂竄,媽媽在廚房裏忙得熱火朝天。一會兒大的喊渴了要喝水,結果不小心把杯子摔了;一會兒小的哭了要抱抱,拉屎了要換尿不濕;媽媽在家裏從廚房奔向客廳,從客廳奔向衛生間,再從衛生間奔向臥室……推開臥室的門一看,**赫然躺著一個“巨嬰”,蓬頭垢麵,窩在滿床亂糟糟的被子裏玩手機玩得正嗨。

媽媽一人帶倆孩子,爸爸卻如同單身放飛自我,這就是網上流傳的“喪偶式育兒”。

如今,許多爸爸仗著自己是家庭的經濟來源,就主動退出了育兒頻道。當然,也有一些爸爸不是主動退出,而是被動退出,媽媽獨自一個人站到了家庭教育的C位。

小吳吐槽老婆,說她天天說“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你怎麽啥都不管,要累死我啊”,但我也不是不想管,要管她也得給我機會對不對?

原來,小吳也輔導過孩子寫作業,結果弄錯了一道題目。老婆知道後憤怒地扔下一句話:“以後再也不用你輔導了,隻會幫倒忙!”

小吳也獨自一個人帶孩子去過公園,結果孩子摔了一跤,膝蓋上蹭掉一層皮。老婆看到後生氣地說:“一點都不靠譜,以後再也不能讓你帶孩子了。”

小吳也送過孩子去舞蹈班,結果遲到了幾分鍾。老婆認為他根本不上心,從此就取消了他送孩子的資格。

小吳也曾陪孩子去遊樂場,由於忘記帶水壺,被老婆罵了一頓。

小吳說,自己雖然工作很忙,但也特別想陪陪孩子,可每次都受到老婆的打擊和否定,幹脆就放棄了。然後,隻能花更多時間去打拚事業,希望用賺更多錢的方式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

我們不否認,有些爸爸就是媽媽的“豬隊友”,懶得管孩子或者管不好孩子;還有些爸爸會偶爾冒出來指責孩子的某些行為或者批評媽媽沒管好孩子,以此來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這就是網上流傳的“詐屍式育兒”。但我們同樣也不能否認,有些爸爸“缺位”確實是被逼的,而這一切和媽媽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格爾迪認為:“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是培養孩子的一種特別的力量。”媽媽十月懷胎,自然與孩子有著天然的親密感,很容易主動承擔更多養育孩子的責任,但媽媽不是爸爸,爸爸的地位無可取代。

在《父性》中有這樣一句話:“父親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憂愁,是孩子的悲傷,也是社會的抑鬱。”從小缺少爸爸陪伴和養育的孩子極易患上“父愛缺乏綜合征”,不僅膽小怕事,還會長期陷入自卑和自我否定中。

而有爸爸陪伴長大的男孩,長大後會更有擔當;有爸爸參與成長的女孩,會發自內心地自信和綻放光芒。有人說“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好校長”,作為爸爸,請多多陪伴你的孩子,不要讓孩子的記憶裏隻有一個“取款機爸爸”。

李天是一名業務骨幹,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出差,與剛滿3歲的女兒聚少離多。每次離家,剛剛與自己熟絡起來的女兒都舍不得他走。

一次,他又要去外地出差,與女兒在機場道別時,女兒緊緊摟著他的脖子,哭著不讓他離開。

李天安慰道:“不哭了,好不好?爸爸要去工作了……”

女兒一邊哭一邊搖頭:“不要……”摟著爸爸脖子的小胳膊收得更緊了。

平時一副鋼鐵漢子模樣的李天,這一次因為女兒的不舍眼泛淚花,將女兒親了又親……

動情之下,他稱自己要辭職,決定當個全職爸爸。

其實,生活不易,很多人迫於生計不得不在外奔波,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很短。但無論多忙,都要陪陪孩子,盡量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畢竟爸爸們也不都是忙得沒有一點兒時間來陪伴孩子,完全可以把刷抖音、打遊戲、吃飯應酬的時間分出來一些給孩子。每天哪怕是一小時,甚至半小時,陪孩子聊聊天,關心一下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存在和關愛。

不要再讓媽媽們成為“全能超人”,她們背負著育兒、工作的重重壓力,“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隻會把她們推向絕望的深淵。

另外,作為媽媽,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麵前說爸爸的壞話,也不要發牢騷,不要說“你爸爸什麽都不管你”之類的話,要跟孩子說“你爸爸很辛苦的,他很愛你,隻是因為工作不能長時間陪你”,以此在孩子心中建立正麵的父親形象。

如果爸爸不在家,媽媽當好媽媽自己就行了,不要“用力過猛”,把爸爸的工作也做了,比如上一刻還是溫柔似水的媽媽,下一刻就成了嚴厲的爸爸。媽媽越位,會給孩子帶來混亂的感覺。

所以,請媽媽們學會放手和放心,爸爸帶孩子雖然粗糙些,沒媽媽那麽細致,但那正是爸爸的風格,是媽媽給不了的愛。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世界。”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參與和付出,一方不可缺失,另一方也不可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