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樣結構的——關於《安琪拉的灰燼》之斷想
是的,我喜歡這一部書。雖然我讀到的隻不過是它的縮寫本,非是它的全貌;然而,我已經喜歡上它了。
一部好書就是這樣——猶如一個好人。在某些時候,某些情況之下,好人一開口說話,你就知道他是好人了。甚至,好人並沒開口說話,但他們的一個舉動、一種行為,也會使你得出結論——那是一個好人。
《安琪拉的灰燼》,正是這樣一部書。一部書既已為書,它就沉默了。這又好比一個一生隻說一次話的人。說完了,就不再開口了。噢,上帝,如果我們每一個人一生隻有機會說一次話,那麽許多人寧肯將機會留待老年的時候吧?當然,也會有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就無怨無悔地利用了那一次機會,將他的雙手奉獻給愛人。
本書的作者弗蘭克·麥考特,在六十六歲的時候出版了這一本自傳體小說。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一次“具有永恒之美”的“說話”,也體現了小說不“小”的真諦。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書。卻又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書,還是一部關於“天使”的書。有時候,天使的背上並不長著潔白的翅膀,腦後也沒有聖光。她們就在某些家庭之中,某些家族之中,是母親,或是長姐,為了兒女的成長,為了弟弟妹妹們的成長,無怨無悔地辛勞著,付出著。真的,她們總是那樣,無怨無悔而又極盡其責。她們的辛勞,她們的付出,往往僅是為了兒女們或是弟弟妹妹們的一次開心,一頓飽飯,一件新衣……
沒有她們,這世界上的許多許多許多孩子們,不能成長為有自尊心的男人和女人,當然也不能是配當父親的男人和配當母親的女人。是的,沒有安琪拉那樣一些不像天使的天使——一些孩子以後會成為罪犯。因為他們將隻不過在貧境中倍覺對人世的恐懼,而沒有任何快樂可言。
讀這一部書,我聯想到了托爾斯泰和高爾基之間的一次對話。
托爾斯泰長高爾基四十歲。如果不是前者長壽,他能與後者相識的機會是很小的。
托爾斯泰聽高爾基講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經曆後,同情又感動,淚流滿麵地說:“那樣的生活足以將您變成賊、騙子或殺人犯,您卻成了作家。使我無法不對您深懷敬意。”
高爾基回答:“那是因為天使一直陪著我成長。”
我想,高爾基說那一句話時,內心裏一定懷念起了他的母親,和一些善良的人吧。
我進一步想,如果這本書的作者並沒有一位天使般的母親,他還會在六十六歲回憶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時仍然充滿著幽默感嗎?那是怎樣的成長環境啊!——父親是酒鬼,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在貧窮悲慘的生活中夭折;為了在聖誕節的早上有東西可吃,母親拖兒帶女去乞求慈善救濟;十四歲的弗蘭基去當小郵差;還有每到雨季從街道上灌入家中的肮髒的臭水……
安琪拉正是那樣一個家庭的主婦;正是那樣一個酒鬼丈夫的妻子;正是那樣一些孩子的母親。
這一位叫安琪拉的母親,她唱歌唱得很好聽,她跳起舞來身姿也很美。即使在她成為一個極其貧窮的家庭的主婦以後;成為一個酒鬼丈夫的妻子以後;成為一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們的母親以後,隻要稍有高興一下的理由,她也還是會唱起歌來,跳起舞來……
那時,你不得不承認,怎麽也不像天使的安琪拉,對於她的孩子們真是一位天使!
這世界是怎樣結構的?
當我快將這一篇文字寫完時,我頭腦之中最後想到了以上問題。我自己對自己的問題給出的回答乃是——如果人世間不曾有許多許多許多安琪拉一樣的天使,恐怕這世界早就坍塌了。
道理是那麽的簡單——世界將永遠是由少數富人和多數窮人來結構的。窮人的孩子們死的太多了,對於富人們的後代是可怕的。窮人的孩子們都成了罪犯,對於世界那是更可怕的事情。而若窮人的孩子們永遠像父輩一樣一生在窮困之中掙紮無望,則這世界是該趁早毀掉的。
上帝差遣天使來到人世間充當窮人的孩子們的母親,最終使他們成為有教養的人,在富人麵前不再卑微的人,並有能力參與使這世界變得公平起來美好起來的人……因此,世界的結構才一直沒有徹底坍塌。《安琪拉的灰燼》——它就是,由天使們守護的,那一家中的溫暖,那爐膛裏的,積灰之下永遠覆蓋著的炭火。隻要人善於撥去積灰,炭火就會一直在爐膛裏紅著,並燒著新柴。但願,此書能使我們中國的數量大得驚人的窮孩子們,從自己的母親的身上,發現天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