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公主:守土何須男兒

漢元帝和漢成帝執政時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在漢元帝在位的公元前33年,漢王朝將宮女王昭君嫁給了前來朝見漢朝天子的南匈奴單於呼韓邪,從此漢匈和平,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關於這場聯姻,民間野史、演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元曲《漢宮秋》。按照戲曲中的說法,王昭君本來和漢元帝恩恩愛愛,但無奈匈奴以兵威壓迫,漢元帝隻得將王昭君嫁給了匈奴,以一個女人換取了民族的和平。

王昭君(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元帝劉奭時在宮中為宮女,後嫁給南匈奴單於呼韓邪。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魚落雁”中的“落雁”二字就是在講她。

真實的曆史恰恰相反。漢元帝在位時期,西漢已經徹底平定了常年侵擾邊境的北匈奴,連北匈奴郅支單於的人頭都被漢軍斬獲。歸附西漢的南匈奴單於呼韓邪為了自身的安全,才向西漢提出了聯姻的請求。王昭君到達匈奴後,受到匈奴上下的熱烈歡迎,她在匈奴得到的封號叫作“寧胡閼氏”,意思是有她的到來,匈奴就不會再被漢王朝攻打,從而得享太平了。同樣是和親,劉邦時期是弱者的忍辱負重;漢元帝時期卻真正成為強者的恩賜。

為漢匈民族和平做出重大貢獻的王昭君,嫁到匈奴時還隻是個二十一歲的年輕姑娘。她一輩子共嫁了兩個丈夫,第一個丈夫呼韓邪單於,在和她結婚兩年,生了一個兒子後,即於公元前31年過世。此後她又按照匈奴人“夫死妻其長子”的習俗,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長子複株累單於,並與他生有兩女。她的兒女及後人一直是匈奴內部重要的親漢力量。

漢朝中後期擔負“和親”使命的女子,還有公元前101年遠嫁西域烏孫國的解憂公主。比起王昭君的宮女身份,她是個根正苗紅的皇族,卻也是罪犯後代。她的全名叫劉解憂,祖父就是在“七國之亂”中扯旗叛亂的楚王劉戊。漢朝中後期有個規矩:犯罪的皇族,其家屬女眷必須要承擔為國家和親的重任。因此,漢武帝將她賜婚給了烏孫昆莫(國王)。她的丈夫這時剛剛喪妻,死掉的老婆就是漢朝的另一位和親公主——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

解憂公主的任務絕不僅僅是嫁個老公這麽簡單。烏孫國是西域的大國,也是漢朝在西域的重要盟友。鞏固與烏孫國的關係,對於西漢抗擊匈奴的大業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解憂公主的運氣極差,她嫁到烏孫國的最初幾年正好是漢武帝晚期對匈奴戰爭連遭三次戰敗的時候。戰場上不給力,解憂公主的壓力自然也大。偏偏在這時候,烏孫國也和匈奴聯姻,匈奴也把公主嫁給了烏孫國王。解憂公主和匈奴公主兩人分別為烏孫國王的左右夫人,她的身份僅比匈奴公主高一點,一場既為爭寵也為國家利益的宮廷爭鬥在烏孫王宮持續了多年。解憂公主自己的肚子不給力,嫁到烏孫後相當長的時間裏都沒有生下子嗣。對於一個孤身在西域的女人而言,她麵臨的局麵是非常凶險的。

解憂公主最終在烏孫國站住了腳,憑借的是她卓越的行政能力。她的丈夫昆莫,與她結婚的時候已經是個高齡老人,應對起軍政大事早就力不從心。趁此機會,解憂公主施展自己的手段,積極介入烏孫國內外政策的製定。

她比較成功的一個做法,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展現自己。每當烏孫國發生水旱災害的時候,解憂公主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勇敢地出現在受災現場,不但訪貧問苦、賑濟災民,有時候更不顧危險衝在搶險的第一線。她在烏孫國內的民望也因此節節飆升。

而她實際的工作更是建樹頗多。在她的力主下,烏孫國開通了連接中亞的貿易通道,其商路直通到地中海沿岸。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其實是在她的主持下走向成熟。這些卓越的工作成就,也令她最終壓倒了匈奴公主。

而後,她為烏孫國王相繼生下了三子兩女,她的長女名弟史,還曾被她派回長安學習中原文化,學成回家的路上途經西域龜茲國,與龜茲國王一見鍾情,從而喜結連理。這段愛情的另一大意義是,為了討弟史歡心,龜茲王甚至下令,都城的宮殿都要仿照漢王朝長安皇宮來建造。這是漢民族建築文化第一次傳入西域大地。

解憂公主(?—公元前49年),名解憂,西漢嫁到烏孫國的和親公主,漢高祖劉邦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祖父楚王劉戊是“七國之亂”的發動者之一。之前遠嫁烏孫昆莫(國王)的漢朝公主死後,漢武帝劉徹為了鞏固與烏孫國的聯盟,將其嫁給烏孫昆莫,漢宣帝時歸漢。

嫁到烏孫國的解憂公主,曾經麵臨過一次異常凶險的生存考驗。公元前74年,趁漢昭帝病危的機會,匈奴大舉在西域集結重兵,叫囂著要求烏孫國把解憂公主交給他們處置,否則就要大兵進犯烏孫國。消息傳來,整個烏孫國都炸了鍋。擔憂匈奴來犯的烏孫王室甚至一度要答應匈奴的要求。但這時候的解憂公主已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女強人,她臨危不亂,在自己及整個烏孫國生死存亡的時刻,先是聯絡烏孫國的親漢大臣,主動對抗匈奴的威脅,隨後致書長安請求西漢王朝出兵增援。

然而令人寒心的事情發生了。適逢漢昭帝駕崩,對於這件關係到抗匈大業的重要事件,漢朝政府上下居然兩年沒有反應,一群高官隻忙著討論誰當皇帝的問題。幸虧這時解憂公主的小兒子大樂已經是烏孫國的知名戰將,他手中掌握軍隊,才暫時保住了解憂公主。那些日子裏,解憂公主本人更是衣不解帶,與兒子一起四處巡查軍隊,部署防禦。

解憂公主得救,是在漢宣帝劉詢登基後。雄才大略的漢宣帝在接到烏孫國的求救後,毅然決定以重兵進攻西域。

公元前72年,西漢王朝以十五萬大軍入西域,同烏孫國的五萬本土軍隊聯合,發動了這場事關西域命運的反擊戰。結果漢烏聯軍大勝,僅俘虜的匈奴軍就達三萬九千人。解憂公主趁機出麵,聯合西域各國一同反擊匈奴。次年,她親自指揮,粉碎了匈奴對烏孫國的報複性攻擊。之後三年,烏孫國在對匈奴的戰爭中連戰連勝,解憂公主的威望也在西域空前提高。

正是在這場戰爭後,匈奴勢力逐漸退出西域,北匈奴更逃奔到中亞,並被西漢王朝全殲。而後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在這個過程中,解憂公主其實是個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人。

公元前65年,烏孫國以隆重的禮儀舉國歡慶解憂公主的生日,當時西域有三十六個國家的王公親自前來朝賀,盛宴之上,漢朝使節常惠趁著酒興,當場賦詩一首,詩歌中說道:“四海之內誰不知道啊!大漢朝的中興強盛天下無比。有目共睹啊!漢朝和親的公主,個個都嘔心瀝血啊。”這首在正史中不知名的小詩,表麵寫給解憂公主,卻更像寫給千百個知名或不知名的女人——自西漢開創以來所有擔負和親使命的女子們。讚揚她們沉默的犧牲與光輝的偉業。

公元前51年,年邁的解憂公主給漢宣帝上書,請求漢王朝允許她返歸故土。這次請求在《漢書》中有一段感人的描述:公主說她年紀大了,幾乎每天都思念著故土,請求漢王朝允許她返歸,死後可以葬在漢地。以《西京雜記》的記錄,漢宣帝在讀到此封書信後淚滿衣襟,隨後回複:“長安城以隆重的禮節,迎接載譽而歸的解憂公主。”

除了繼承烏孫國王位的長子以及遠嫁龜茲的長女外,解憂公主的其他三個子女都隨同她一道返回。他們到達長安的那一天,不但歡迎儀式隆重,而且長安城百姓萬人空巷,紛紛前來圍觀這位傳奇人物。她其實是代表著自西漢建國後,所有為國家和平離鄉背井承擔和親使命的女人們來接受這一場榮耀的。一生經曆磨難的她,是其中最為幸運的一位:她是唯一一位得以葉落歸根的和親公主,也是唯一一位在世之時得到祖國感謝的和親公主,更是少有的留姓名於後世的和親公主。兩年後,解憂公主病逝於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