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克服學習感知困難

老師在語文課上不時發現這樣的情況:在讓孩子聽寫“補衣服”的“補”,不少孩子錯寫成“

”。

“b”,老師拿著卡片請孩子讀漢語拚音,可孩子卻讀成“d”;老師拿出“d”,讓再讀一遍,孩子讀成了“b”。

在數學課上,讓孩子做作業解題:

(1)比8多7的數是多少?

(2) 15比7多多少?

路路很快得出答案:第一題,比8多7的數是15;第二題,15比7多 22。

“b”“d”不分;見到“多”就用加法,因而,把“是多少”與“多多少”攪在一起。

這種情況,在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常見的。再細細檢查這些孩子,他們的視力都很正常,說明他們對這些字母、數字、文字都是看得很清楚的。

既然明明“看得見”,卻“分不清”,屬於什麽問題呢?

不少家長會簡單地斷言“粗心大意”。可當我們對這些孩子的行為進行剖析的時候,發覺問題並不是這麽簡單。

有的心理學家做過試驗,請老師、家長在識字、聽寫、計算之前,一再提醒同學們細心看清楚,再做練習。結果發現,有的孩子“分不清”的現象明顯減少,可有的孩子就是“屢教不改”。

這類孩子的問題是低年齡兒童心理發展的常見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製力的增強,這些正常的“問題”,便將逐漸糾正。父母們不用擔心孩子存在什麽問題。

如果經再三提醒,“分不清”現象改善不明顯,這類孩子的問題有可能是一種心理問題——感知問題。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了。

智力發育低於正常的兒童一般都會出現學習中的感知問題。這些兒童隻占人群的3%左右,大多數由於遺傳及腦損傷、病毒感染等病理變化所致。

而另一些有感知問題的兒童,則是屬於智力正常的孩子。他們的感知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

1.情感因素。有的孩子由於多次發生“分不清”的錯誤,在學習中屢受挫折,所以產生畏懼情緒;漸漸加深的畏懼情緒引起感知機能的抑製,或者引起感知的不穩定性,進而出現感知問題。

2.自我意識因素。有的孩子對學習缺乏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形成不正確的估計,消極的自我意識導致消極的心理狀態。

3.社會適應因素。有的孩子對學校環境的不適應,對班級生活的不適應,也會造成學習中的感知問題。

4.視覺運動整合能力發展因素。對單一的信息、簡單的信息,感知不甚困難;但在整合、處理複雜信息時,經常出現問題。一位10歲的女孩,其母孕期患妊娠高血壓,分娩時用吸引器助產。女孩神經係統未受明顯影響,僅有輕度共濟失調,也無其他明顯智能障礙。經視覺整合能力測驗,發現該女孩視覺整合能力僅相當於7歲10個月孩子的水平。視覺整合能力發育滯後,是這個女孩形成感知問題的主要原因。

對於孩子學習中感知問題的治療,重要的是“對症下藥”。

如果孩子的感知問題是由於畏難情緒所致,那麽父母應著重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多采用及時強化法。對他們的每一點成功及時給予獎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的感知問題是由於視覺整合能力發育遲滯所致,則需要加強視覺整合訓練。父母可讓孩子反複辨認細微的數字、文字、字母及空間的差異,包括大小差異、多少差異、位置差異、結構差異、形狀差異等等。讓孩子經常進行左右手、左手右腿、左腿右手等左右肢協調動作的練習,促進大腦整合功能的提高。讓孩子多進行一些身體平衡等方麵的訓練也有助於大腦整合功能的發育。大腦整合功能發育的同時,視覺整合功能相應增強,視覺整合問題也就會逐漸得到治療。

對於缺乏自信的孩子和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要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潛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如果孩子的感知問題是由於學校、班級適應不良造成的,在改善學習環境、學習條件的同時,父母要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