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耍花槍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教育出一名優秀的孩子。所以,在教育上,不少父母會挖空心思,想出百般花樣。然而,這樣的教育並沒有用,取得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為,好的教育,它沒有花槍,隻有愛和理解。

花槍,我們每個人都見過,舞台上的花旦們耍著花槍,動作熟練又好看,花槍還未碰到對手,對手已經大敗。放在現實中,這些花槍卻沒有丁點武力值,中看不中用。在教育孩子上,許多父母都有耍花槍的習慣。但是,花槍式的教育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僅在孩子的心裏激不起丁點波瀾,還會惹來孩子的反感。

什麽是花槍式教育?我給它的定義是向他人展示教育過程,不重視不在乎教育的結果。通常來說,愛耍花槍教育孩子的父母,極其在乎麵子。因為看重臉麵,所以非常渴望他人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成功的父母。所以當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時,他們喜歡當著他人的麵去教育孩子,去說一些大道理,以此來展現自我素質。

可以說,每一位用耍花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他們從不關注孩子犯下錯誤的原因,也不在乎孩子到底是對是錯,隻會固執地認為是孩子的不對,長久以往就會與孩子產生距離感,一旦距離感產生,那麽不管怎麽教育,都不會取得好的教育成效。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都有尊嚴,當父母不分場合、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其說教時,孩子的內心是滿腹委屈的,如此又怎麽會將你的說教聽進心裏呢?

冬冬是個健壯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就喜歡對他進行耍花槍式的教育。幾年下來,他樂觀開朗的性格逐漸被暴躁易怒所取代。

在這兒說一個典型的事例,這件事發生在學校。那時,正值開學,冬冬的媽媽給他買了一個新書包,冬冬特別喜歡,也十分愛護自己的新書包。然而,班裏有個和他不對盤的小男孩起了捉弄他的心思,他用圓珠筆在他的書包上胡亂塗鴉。

冬冬知道後生氣極了,他讓小男孩向他道歉。小男孩不僅不道歉,還說了一些激怒冬冬的話。就這樣,也不知誰先動的手,兩人由爭執變成了鬥毆。

冬冬的個頭高,力氣大,小男孩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三兩下,他就將對方打趴下了。班裏的其他同學們見冬冬將小男孩的鼻子打出了血,便跑去辦公室喊來了老師,才製止了這場鬥毆。

老師見事態嚴重,便喊來了冬冬和小男孩的父母。小男孩的父母很明事理,在沒有弄清楚緣由前沒有責怪冬冬,反倒是冬冬的父母,見他將小男孩打得那般慘,立馬教育起來。冬冬的爸爸說:“冬冬,爸爸是怎麽教育你的,和同學在一起一定要友好相處,你怎麽能動手打人呢?你知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趕緊去道歉……”

冬冬爸爸的臉上有些失望,所說的話語也表露著對冬冬的恨其不爭。然而,這些十分有道理的話,卻令冬冬反感極了。他不明白,明明先做錯的不是他,為什麽他要道歉呢!

當冬冬的爸爸對冬冬屢次使用耍花槍式的教育後,冬冬的性格逐漸變了,此後,他隻要一聽到爸爸的說教,他就煩躁不已,胸口仿佛有一團怒火,令他不泄不快。

不難看出,冬冬的爸爸就是一個極愛臉麵的人。在教育冬冬時,太過於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教育過程,太過彰顯自我,毫不在乎是否能取得教育效果。而結果也是,他的教育方式一敗塗地。

這就好比一位老師,當他向孩子傳授知識時,太在乎課件的完美,太在乎自我語言的完美,那麽注定孩子學不會知識。因為,隻有簡單樸實的教育,求真的教育,才能令孩子茅塞頓開。

可見,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是耍花槍,而是理解孩子。當你選擇去理解孩子,孩子才會感受到被愛,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效。

作為父母,該怎麽去理解孩子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懂得換位思考。

什麽是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思考問題,去體驗孩子的感受。當你將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後,你就會真正地理解孩子。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去說教,孩子才會願意接受你的教育。

在這裏需要注意,如果你有耍花槍式教育孩子的習慣,就要學會放下自己的臉麵。教育從來都不是向他人展示什麽。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需要引導孩子走上正途。一味地耍花槍,隻會令孩子在歧路上越走越遠。真正優秀的父母,是懂得理解孩子的父母,當你的教育建立在理解上時,你的教育才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