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放棄”,就擁有選擇的能力

“在兩種放在同等距離、發出同等香味的食物之間,一個人縱然自由,也會因吃不上食物而活活餓死。”但丁在他的《神曲·天堂篇》裏說。“同樣是高度饑渴者的例子,他的饑餓感和幹渴感是同樣強烈的,這時,如果他和食品與飲料的距離總是相等的話,他必會靜靜地佇立著。”亞裏士多德在《論國家》裏說道。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富翁在坐船過河時,遇到很大的風。風大浪急之下,船被打翻,富翁也落入水中。由於身上帶著過多的金銀錢幣,使本來可以輕鬆遊到岸邊的他幾乎要沉入水中。他在水裏拚命地掙紮,但就是不肯放棄身上的金銀錢幣,最後,他終因氣力不支而沉入江底,丟掉性命。

選擇,確實是人類永恒的難題。為什麽很多人麵對重大選擇時總是拿不定主意要選擇哪一個呢?就是因為選擇是很不容易的。選擇之難,難在選擇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選擇一種生活,就意味著要放棄另外一種生活;選擇一種體驗,就意味著要放棄體驗另外一種感覺的機會。

很多人以為“得不到的總是最美麗的”,結果很多人總是很容易在患得患失之間不知道怎麽去選擇,又該如何去放棄,結果浪費了青春,蹉跎了歲月,一事無成,一無所有。當然,也有一些很懂得及時放棄的人,知道自己隻能選擇一半的精彩,所以反而擁有了豐厚的收獲。

放棄,很多時候不但不等於失去,還能為你帶來更大的收獲。有些人以為“放棄”就等於消極無奈、痛苦不堪。殊不知,放棄可能意味著新的機遇。同時,對於別人來說,放棄也可能意味著一種解脫。人生充滿了無數分叉路口,我們都隻能領略這一路的精彩,永遠體會不到那一路的風景。每個人的人生最終都走到不同的終點,就是因為在無數的選擇之中,每個人的決定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如果熟悉那些偉大人物、成功人士的生平,就會發現他們都具有這樣一種素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除此之外的都可以忽略;也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麽,很可能會收獲什麽,而很少去奢望自己得不到的那些精彩。當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和能做的事情後,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全神貫注地去做,直到成功。

這些人在他們的回憶錄裏,往往都會提到幾個影響他們一生的關鍵選擇。他們可能會說,如果當時做了另外一個選擇,其人生很可能就會如何如何。這聽上去有些遺憾的味道,但他們內心裏其實從來沒有後悔過。他們很慶幸自己的選擇造就了他們的成功,假如選擇另外一條路,他們很可能不會得到相同的結果。選擇什麽,放棄什麽,他們清楚得很。這既是選擇的智慧,更是選擇的力量。

薩特說過,英雄是自己選擇做英雄,懦夫是自己選擇做懦夫。選擇什麽,放棄什麽,要看你真正想得到什麽。要知道,一旦你做了什麽樣的選擇,就會有什麽樣的人生。有人說,劍客是孤獨的,因為他們選擇不做凡人,所以,在仗劍走天涯的一生中,他們注定體會不到凡夫俗子的家常之樂。從劍客身上我們能體會到選擇的殘忍,因為選擇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也正是這種殘忍,讓很多人不懂得放棄。

據說古時候有這樣一種捕捉猴子的方法:在一塊木板上挖兩個洞,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然後在木板後麵放一些花生。當猴子看見了花生之後,就會伸手去抓。結果,抓了花生的手緊握成拳頭,導致無法從洞裏再縮回來。最終,木板就變成一塊活生生的枷鎖。當猴子就這樣用手緊緊抓著花生時,正是它最容易被人捉住的時候。

猴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把食物看得太重要了。對於動物來說,這一點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個人也變得如此短視,就很容易得不償失。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得到”是好的,是讓自己很快樂的;“失去”是痛苦的,所以千方百計地阻止自己“失去”。然而,在絕大多數事情上,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控製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被這股力量所反製。如果你也能做到這一點,你一定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無法被自己掌控,反而被他人或那些很可能會摧毀你的力量所掌控。

很多人都知道孟子的這句名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但在現實生活裏,很多人都無法放棄近在眼前的“魚”,卻還總想著那遙不可及的熊掌,所以他們的痛苦就在所難免。

我們在麵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放棄。放棄,不是失敗,不是失去,而是為了更好地獲得。正如下圍棋,在下圍棋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雖然放棄了小的利益,但卻得到更大的利益。很多時候,我們對許多個小利益的放棄,卻成就了整盤棋的勝利。這告訴我們,當我們讀懂“放棄”,也就擁有了選擇的能力,也就懂得什麽是必須放棄的,哪些是一定要堅持到底的。當你做到這些,你的成功就會水到渠成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