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漢皇子自相攻殺

在賭場上,坐莊的人管著發牌.掌握賭局.拿它來給政治生活打比方,坐莊的人就好比皇帝,因為全局由他操縱.

兩晉時期,在如今四川一帶,有一個小國,十幾年時間竟換了四個皇帝。因而我們把這個故事叫做“輪流坐莊”.

這個小國原先叫成,後來又改稱漢,於是曆史上就把它叫做成漢。是兩晉時期的十六國之一。

公元四世紀初,正是“八王之亂”打得頂熱鬧的期間,一些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火和災荒,流亡到蜀中,稱為流民。

我國古代有個少數民族.叫做氏族.殷周至南北朝時期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四川等省。從是畜牧和農業。他們大童接受漢族文化和生產技術,說漢語,穿漢服.用漢族文字.並以漢姓為姓氏,到兩晉時期就和漢族基本上沒有多少區別了。其中蜀中巴山一帶的氏族,又稱為巴氏。

巴氏族中有個首領,名叫李特。他為了反抗當地官府的壓迫,聯合了進入蜀中的流民,舉行起義。朝廷派大軍圍剿。李特和次子李**戰死,他的三子李雄繼續戰鬥,於公元303年攻入成都。群眾推戴他作了成都王。年號建興。那是晉惠帝永興元年、即公元304年的事。到了公元3%年,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

李雄的皇後姓任.沒生兒子,李雄的十幾個兒子都是妾妃生的。他哥哥李**死後,李雄就把李**的兒子收過來讓任後撫養。公元324年,李雄已經作了十八年皇帝,還沒立太子。群臣要他在自己的兒子淨選一個,但李雄卻說:

“我哥哥(指李**)是先帝(指李特)的嫡子,既有才能又有大功,可惜在大事垂成之前捐軀了。聯常常悼念他。按說這帝座應該是他的,聯不過是暫署罷了。因此我要立哥哥的長子李班為太子,讓他繼承先人的事業。而且李班仁孝好學,必能不辜負死去的先烈。”

李雄的叔叔,太傅李驟和司徒王達諫他說:

“古代先王定下立嗣必立子的規矩,為的是定名分而防止算奪。曆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教訓。不可不認真考慮。”

可是李雄不聽。李驟退出後流涕說:

“國家的亂子從此開始了。”

不過李班為人倒是不壞,他謙恭下士,一向遵守禮法。所以李雄每逢和群臣商議大則,都要李班參加。

公元334年,也就是大成玉衡24年,李雄的頭上長了一個惡瘡,竟把他曆年戰爭中各處所受的舊傷引發了,身上好幾個地方潰爛化膿,發出十分難嗅的氣味。他的幾個兒子都避得遠遠的,隻有太子李班晝夜服侍他,有時好幾天不脫衣服。李雄的頭瘡裏麵憋膿了,腦袋脹疼得受不了,又沒有辦法把膿排出來。李班就用嘴去吮,把膿一點點吸去,他麵上一絲也沒有厭惡的神色。李雄很感動,覺得立李班為太子立對了,這樣的人將來當皇帝,定能使國家強大興旺。

不久,李雄病故了,太子李班即位.

李雄死前曾有遺詔,讓大將軍建寧王李壽輔佐太子。李壽是李雄的叔叔太傅李騾的兒子。曾率軍南征,擴展了國土,功勞很大。論起來他是李班的堂叔,所以要他輔佐李班。

李班即位以後,把政事都交給李壽及司徒何點、尚書王環等人,他自己卻拘守漢族的古禮,在李雄的靈前守孝.對外事一概不問。

李雄有個兒子名叫李越,封為車騎將軍,屯駐江陽。李雄死後他到成都奔喪,對李班繼位十分不服,認為自己弟兄十幾個人,誰不可以作皇帝,卻偏偏讓伯父的兒子來繼位!他跟弟弟安東將軍李期商量,想把皇帝寶座從李班手裏奪過來。

李班的弟弟李根 (gan幹)聽到一點風聲.向他哥哥告瞥.並建議李班下詔勒命李越回江陽原鎮.並拜李期為梁州刺史,讓他鎮守蔑(pa加)萌。可是李班優柔14斷,認為李雄還沒入葬,不忍心就將李越和李期遣走,想等大鹼之後再說.並勸李殲說:

“我們都是兄弟.應該互相信任,不可心生隔閡,被外人恥笑。”

“可是並不能人人像你那樣坦誠呀!”

“我推心鍛腹待他,他又怎會負我!”

李班見李殲仍然悻悻不平,防他生你.竟讓他帶兵到涪州鎮守去了。

有句俗語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把它反過來用,李班這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他坦誠對人,可是別人卻不肯坦誠待他。一天夜間,李班又按時到李雄的靈前上香了,李越帶領甲士闖進殯宮,將李班殺死在李雄的靈前.李班六月即位,十月被害,隻當了四個月皇帝。

李班的弟弟領軍將軍李都正好來看哥哥,也作了李越的刀下之鬼。

李班死了,該李雄的親兒子作皇帝了,殺李班是李越和李期合謀,那麽誰來做皇帝呢?這次兄弟倆倒謙讓起來。按年齡李越大,所以李期推李越繼位。但李越卻說李期是任太後撫養大的,雖然不是親生,也可算作嫡子。兄弟倆推讓一番,最後還是李期作了皇帝。

李期當然也不能虧待哥哥,便封李越為相國、建寧王;把原來的建寧王李壽改封漢王,加封大都督;又封哥哥李霸為中領軍、鎮南大將軍;封弟弟李保為鎮西大將軍、漢山太守;伯父李始為征東大將軍,代替李越鎮守江陽。

至於李班,則溢為決太子。

李始是李特的長子.論才能他不如弟弟李**和李雄,但卻瞧不起幾個侄子.尤其在李越和李期殺了李班之後,卻讓他代替李越去守江陽。連個王位都沒有。他忿忿不平.便寫信派人送給李壽。約他一同起兵攻打李期。

李壽自覺勢力不夠,不肯答應。

李始接到李壽拒絕的回信後.惱羞成怒;他又怕李壽到李期那裏告他的狀,便倒打一耙.反而向李期進讒.說李壽要造反,讓李期處死李壽。

但李期卻還想讓李壽去對付駐在涪州的李班的弟弟李開,因而不答應。接著,就給李壽下令,讓他向涪州進軍,殺死李王於。

李壽接到命令,不得不去,卻又派人事先通知李殲.等到李壽帶領大軍,慢騰騰開到涪州的時候,李開卻早已投奔東晉去了。東晉成帝封李殲為巴郡太守。

李壽向李期告捷.李期就勢留李壽駐守涪州,加他一個梁州刺史的頭銜。

看吧,李家兄弟叔侄之間的利害關係,是多麽纏夾不清啊!

李期搞陰謀政變上台,怕有人不服,起來反對他,便處處留心.他有個侄子李載,封為尚書仆射、武陵公。李載很有學問,人緣也好,年輕輕的就有很高的聲譽。李期一來是拓忌,二來是防範,竟誣以謀反的罪名,把他殺了。

不久,李期的哥哥鎮南大將軍李霸,弟弟鎮西大將軍李保,沒有病就都死了。人們傳說是李期毒死的.接著,李期又毒死了安北將軍李枚。李枚是李壽父親的養子,看來,李期漸漸地把矛頭指向李壽了。

李壽是個很能幹的人。他跟隨李雄打天下,是李雄最得力的助手。史書說他“征伐四克,辟國千裏”,“號為賢相”.如今看到李期的種種表現。自然要加警惕。他駐在涪州,地處邊境,每到應該入朝的時候.他就假傳邊報.說有外敵入侵,不能離開,避免到成都去。

李壽不去成都,李期就派中常侍許涪來看他。許涪來了,表麵是代表皇帝向李壽慰問,可是剛回去不久,卻又跑了來,如此三番五次,李壽還不明白這是探聽動靜虛實來了嗎!

巴西有個處士(有才德而不出任作官的人)名叫龔壯,他的父親和叔父在李特創業時被害,他一心想報仇。李壽聽說他很有名氣,幾次聘他作官,他都拒絕了,但卻去見李壽,願意以在野身份,為李壽效勞。李壽把李期想害他的事跟龔壯說了,請他出主意。龔壯便趁機勸李壽說:

“巴蜀之地本是晉土,巴蜀之民本是晉臣。節下(封為持使節的官員,可稱節下)若是能夠拾小從大,發兵西取成都,然後向晉稱藩,長為諸侯,誰還不肯為節下奮臂前驅呢!如此一來,不但可脫今日之禍,還能夠延福子孫,勳流百代啊!”

李壽聽信了龔壯的話,決定爭取主動,向李期發起進攻。他和長史羅恒、解思明等商議,造了一封假信,說是李壽的妹夫任調從成都送來的,信中說,李期正調集大軍,來攻涪州。李壽把這封假信向部下宣布。部下都很忿怒,再加上那時李期一天比一天驕虐,殺了不少人,把被害人的財產和婦女沒入宮中,弄得民怨沸騰。於是李壽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多人。李壽派李奕為前鋒。出發的時候李壽還許願說,攻占成都後可賞以城中的財物,其實便是準許公開搶劫。

李壽多年帶兵,號令嚴明,大軍無聲無息地來到成都。而成都城裏的李期和李越,卻還照常在那裏花天酒地、歌舞享樂,兵到城下竟然不曾察覺。李壽的大兒子李勢當時是詡軍校尉,在禁軍任職。李壽事先派人通知他。待大軍一到,李勢便打開城門,迎接李壽入城。等大軍屯於宮門.李期這才發覺,但已經無法組織抵抗了。

李期派侍中到李壽營中勞軍。李壽提出,建寧王李越、尚書令景賽、中常侍許涪等人“懷奸亂敵,謀傾社援,大逆不道,罪合夷滅”,請皇帝把他們處死。李期這時自身難保.當然一一照力、。於是李越等人的首級便獻入李壽營中了.

李壽率軍入宮,假傳任太後的詔書,廢李期為鄧都縣公,先把他幽禁起來。接著便放縱士兵在城中搶劫。

城中百性,原以為來的是反對暴君的義師,沒想到他們是一丘之貉。這些士兵燒殺搶掠,**婦女,那幾天成都城裏不窗是人間地獄。亂了好幾天才平定下來。

李雄的兒子俱都被殺.

李期歎氣說:

“天下主變成小縣公,不如死了吧!”於是上吊自殺。這個二十五歲的皇帝,隻幹了三年.李壽給他點麵子,以王禮葬他,溢為幽公。

決太子李班,則追溢為哀皇帝。

還有那個給李壽出主意的龔壯,終於把父、叔被李特殺害的仇報了.不過他不曾隨軍前來,所以李壽便派使者帶安車和束帛去聘請他,準備拜為太師。使者到了巴西,呈上束帛和聘書,但龔壯全都拒絕。後來使者傳達了李壽的意思:不任官職.隻居師友之位。龔壯才答應了。

下麵該研究國家的前途了,羅恒、解思明等人,堅持舉賓的原議,勸李壽稱鎮西將軍、益州牧、成都王,向晉朝稱藩。但李壽的妹夫任調、司馬蔡興、侍中李豔等人則要李壽當皇帝。兩夥人爭論起來,曉曉不休。李壽這時也沒了主意,最後隻好求教於卜卦了。

卜者被找來了,拿出龜片,禱告一番,然後布了下去。卜者又看又算,最後說:

“可以做數年天子。”

任調高興地說:

“當一天皇帝也夠了,何況還有數年呢!”

“數年天子,怎及得百世諸侯戶解思明反駁說。

雙方意見,還是不能統一,現在,就看李壽本人的態度了.李壽卻撚著胡子,引用了《論語》裏孔子的一句話:

“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雖然引用得不倫不類,但李壽說這話的意思還是容易理解的,那就是他想當皇帝啦!

公元338年,李壽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漢。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成朝廷的官員撤的撤、降的降;而李壽的一些心腹,自然要高居顯位,這些就不去細說了。

那時中原大部分由後趙控製。後趙王石虎派使者來向李壽祝賀。李壽便打發散騎常侍王報(9。古)和中常侍王廣代表他去答聘。“二王”回來後帶來石虎的親筆信,約他結成連橫之勢,共同對付晉朝。後趙由陸地進攻,要李壽派水師沿大江東下,雙方一正一側,水陸並舉.如把晉朝滅了,趙、漢二國平分天下。

李壽接信後很高興,便大修艦船,整治兵甲,場練士卒.派尚書令馬當為六軍都督,給以節械,許他便宜行書。糧食給養也都準備充足.選擇一個吉日,舉行閱兵大典。李壽帶群臣站在眠江邊的檢閱台上;見大小艦隻揚帆而過,旗蟠招展,戈用耀日,將士們路過台前時鼓噪歡呼,倒也頗有聲勢。李壽撚須微笑,十分得意.似乎江南已在他掌握之中。

解思明卻來掃他的高興,對他說:

“我國國小兵弱,吳、會(泛指江南的江蘇、浙江)險遠,我僅有七萬軍卒,要想取勝怕是不易。”

李壽聽說後想一想,也有些猶豫.就讓大臣們來討論這件事.客卿龔壯說:

“陛下與胡(當時中原對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的統稱)聯合,哪趕上與晉聯合!胡,乃是豺狼之國。即使是我國與後趙聯兵,將晉滅了,那以後又會怎樣?怕還得北麵事之,向趙稱臣吧!如果我國和他爭天下,強弱不敵,更是危亡的局勢。當初虞,嗎(guo國)二國的教訓,何等觸目驚心,不可不用心汲取,願陛下仔細考慮吧!”

群臣也都同意龔壯的話,大家跪下苦諫。李壽這才宣布罷兵。士卒們聽談後都歡呼“萬歲”.

跟後趙聯兵攻晉的事中止了。但那從鄴城回來的王報和王廣,卻在皇帝麵前大談他倆在鄴城的見聞.李壽聽“二王”講.中原的富庶,都城的宏偉,宮殿的壯麗.不由得心向往之,也想學上一學。他當初追隨李雄,習慣於寬容儉樸.現在卻慢慢改變了,也去追求奢華,講究享受,更變得暴虐異常,動不動就殺人,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立威,臣民也才能夠服從。他的親信大臣左仆射蔡興諫他,他卻說是對他的誹謗,竟將蔡興殺了。右仆射李疑也因直言件旨,被他處死.

龔壯來依附李壽,一來是為父、叔報仇;二來他本是晉人,想說服李壽歸晉,他認為這才是盡忠盡孝。如今他仇是報了,而要李壽歸晉卻沒成功。又見李壽變得這樣暴虐,就以耳聾和半癱為借口,辭回故鄉去了。回家後卻又作了七首詩,托名是應據所作,讓人獻給李壽。詩中自然還是奉勸他的話。李壽看了之後說:

“看了這詩,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果這詩是今人作的,倒有點象賢哲的話;如果是古人所作,那不過是死鬼的老生常談罷了!”

龔壯聽說後,知道李壽無意改悔,便發誓終身不到成都。

不過即使他再去成都的話,也見不到皇帝了,因為李壽不久便死去。據說他患病後,常見李期和蔡興來向他索命。這當然是由於他殺人心虧,病中精神錯亂造成的。

李壽死年四十四歲,在位五年。

李壽死後,他的大兒子太子李勢即位。

李勢沒有兒子,他的弟弟大將軍漢王李廣,上表請求立為皇太弟,將來繼承帝位。李勢認為自己才二十多歲,目前沒兒子是暫時的事,來日方長,說不定哪個妃子就會生子,因此不肯答應李廣的請求。

大臣馬當和解思明聽說後,認為李勢兄弟很少,如果生分了,將愈發孤危,就勸他還是立李廣為太弟的好。他倆自以為是先帝的老臣,李勢不答應竟一再勸說。李勢懷疑他二人是否跟李廣有勾結,才這樣為李廣賣力。怒氣上來,竟把馬當和解思明殺了,並夷其三族。解思明是李壽的主要謀臣,李壽當初得作皇帝,解思明起很大作用。他被捕後歎息說:

“漢國之所以未亡,是由於我等幾位老臣在的緣故。如今可要危險了。”

馬當是重要將領,很受將士們擁護。所以軍民們對解、馬二人的死,都很痛心.

李勢殺了解思明和馬當,又派太保李奕去涪城襲拿漢王李廣。將他的軍權收回,王爵也廢了,貶為臨鄧侯。李廣忿而自殺。

李勢這個年輕皇帝,依然擺脫不了許多皇帝的通病,史書說:“勢驕**,不恤國事,多居禁中,罕接公卿,信任左右,讒餡並進,刑罰苛濫,由是中外離心.”―這幾句話概括得十分確切.

第二年冬天,太保李奕自晉壽舉兵反對李勢,進攻成都。許多老百姓趕來參加,竟達幾萬人。李勢親自登城指揮防守。李奕是員老將,他瞧不起李勢,知道他沒打過仗,竟單騎突攻城門,向李勢場 (nuo諾“挑戰”的意思)戰。不料城門的守軍百箭齊發,李奕不慎中箭陣亡。主帥死了,攻城的幾萬軍民也便潰散。李勢這才算逃過了被擒的命運。

不過內憂剛過,外患卻又來了。當初李壽在時,曾跟趙王石虎商議,想聯兵攻晉。雖然最後李壽爽約,漢軍未曾發兵。但東晉朝廷卻已知道這件事。晉安西將軍桓溫認為,漢居大江上遊,是晉的側翼,如來進攻,水師循江而下,不易阻擋,因此桓溫想先發製人,將漢滅了,把國土收回。

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冬十一月,桓溫率領大軍西征,來到蜀郡的青衣縣。李勢派兵拒守。漢象將是李勢的叔叔右衛將軍李福、堂兄鎮南將軍李權和前將軍咎堅。有的將領建議在大江之南設伏,以逸待勞,邀擊晉軍。但咎堅不聽,要率大軍趕往鍵(gian錢)為跟晉軍決戰。等趕到鍵為一看,卻不見晉軍的影子,原來他估計錯誤,跟晉軍走岔了道,晉軍已從山陽那邊撲向成都了。

桓溫率軍連續跟李權作戰三次,三戰三捷.抵達成都城外的十裏陌。等到咎堅大軍從沙頭津北渡,繞了回來的時候,晉軍已完成攻城的部署。咎堅的軍隊便不戰而潰了.

成都城裏的李勢集合全城守軍,出城迎擊敵人。雙方在節(zuo昨“竹嗎擰成的繩索”)橋展開戰鬥。晉軍出師不利,參軍龔護戰死,漢軍的箭已射到桓溫的馬頭。晉軍準備撤退。不料鼓吏聽錯命令,竟擂起了進軍鼓。先鋒袁喬拔劍帶著士卒呐喊衝鋒,攻入漢軍陣中。漢軍大潰。晉軍乘勝追擊,放火燒著成都城的諸門。李勢借著夜色由東門逃出,跑到蔑萌。晉兵在後追擊。李勢隻好派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於桓溫,並麵縛(雙手反綁)輿捺(chen襯,“輿捺”即用車子拉著棺材的意思)到桓溫的軍門求降。桓溫親自為李勢解綁,把棺材燒了,這是表示準降的意思。接著把李勢和他的叔父李福、堂兄李權及親族十餘人,解送到建康。晉穆帝封李勢為歸義侯。李勢跟他父親李壽一樣,不多不少也作了五年皇帝。

成漢消亡了,“輪流坐莊”的皇帝已先後下莊,這一場爭奪帝位的賭局,也便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