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集隨感

這則序言源自弗蘭克·鮑姆1897 的導言,隻是刪去了鮑姆的一些揣測之詞。

我在第三部分和最後一部分附了些自己的評論。--TB 。(托尼·布讚)

童年曾經留下深深烙印的很多事情會在以後的記憶裏閃現。孩提時散碎的歌謠,總是不能忘掉。這些留在記憶裏的,總是會帶回無數蟄伏的情感和幾乎忘卻的印記。

一代人和另一代人靠著歌謠裏永恒的精神聯結起來,童年的歌謠總是從記憶的幽深處鑽出來,帶給我們的兒孫無限的快樂。

收集在《鵝媽媽歌謠》裏的童詩為我們所喜聞樂見,有很多出處。這些歌謠總體來說是韻律、雋語、諷刺和情感的完美結合,很多充滿了深沉的思考、至理名言和優美的曲調。有些更老一些的歌謠由遠古的民歌衍生而來,曆經幾百年流傳至今。

溯源

法國和英國人都聲稱“鵝媽媽”是他們的。

大約1650年,倫敦出現了一本薄薄的名為《童謠》的書(又稱《搖籃曲》),其中的許多童謠一直傳到了現在,但當時還沒有用“鵝媽媽”的名字,不過卻包括“小信鴿”、“老油菜王”、“瑪麗小姐”、“六便士之歌”和“藍衣男孩小布魯”。

1697年法國的夏爾·伯豪出版了一本兒童故事書《蛋媽媽的故事》。這本書首次使用了“鵝媽媽”的名字。伯豪的書裏包括了“睡美人”、“小仙女”、“小紅帽”、“藍胡子”、“靴子裏的女孩”、“灰姑娘”、“大拇指”八個故事。書的封麵畫了一個手拿撚砣的老太太,一群孩子如饑似渴地圍著她聽故事。安德魯·朗先生出了這本書精美的英文版本。(牛津,1888)。

真正由英國出版的《鵝媽媽歌謠》誕生於1760 年的倫敦,由J·紐伯雷完成;而美國版本則是麻省沃塞斯特的I·托馬斯完成的,他1785年再版了英國人J·紐伯雷的書。

以往沒有哪個版本囊括了當下耳熟能詳的所有歌謠,因為每個年代都為“鵝媽媽”增添了自己的一份精華。所以衷心地希望這部集子裏的佳作能深入讀者的心世代流傳下去。

為什麽弗蘭克要老調重談

這些童謠中有很多都是完整的,簡明扼要地講述一個故事;有些故事不完整,留下一些暗示,讓想象力去編織故事的細節。但是鮑姆覺得孩子們也許喜歡完整的故事,故事越長,他們越喜歡。

鮑姆根據自己對童謠的理解編寫故事,他的故事也隻是他一個人的觀點,童謠也許有別的含義,如果你願意,你完全可以去挖掘。我敢說,對於鮑姆的前人,童謠及其含義決沒有鮑姆的故事那樣動情。

此外,托尼·布讚已經告訴我們,當我們把想象“編織”成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麽,適時適地,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放開你感覺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