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第一章

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康誥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顧4諟天之明命。”《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7自明也。

注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曆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時作的文告。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顧及,惦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麵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高尚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偉大的德行。”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解讀

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中起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了的,並有典籍為證,並不是我們今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物。

周處悔過自新

三國末期,在東吳義興陽羨,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宜興,有一個叫周處的少年。他的父親曾是鄱陽太守,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周處還不到20歲,就已經臂力過人,他凶暴強橫,好與人爭鬥,整天騎著馬在街上馳騁,在山林打獵,縱情任性,隨心所欲,成為當地百姓的禍患。

當時義興的山裏有一隻猛虎,水裏有一條惡龍,經常傷人,當地百姓將它們與周處並稱為“三害”,而三害中,周處還是最嚴重的那個。

有一天,他問一個麵帶憂色的老人家:“如今時局安穩,風調雨順,你為什麽還不快樂呢?”老人歎口氣說:“三害未除,又怎麽快樂得起來啊!”就告訴了周處什麽是三害。周處說:“若是擔心這個,我可以為你們除掉。”

周處就進山去射死了猛虎。又跳到水裏與蛟龍搏鬥,水流湍急,蛟龍凶惡,周處與它一邊搏鬥一邊漂流,有時候露出水麵,有時候沉到水底,漂出去幾十裏路,三天三夜都沒有回來。當地人以為他一定是死了,於是歡騰慶賀。

周處最終卻殺死了蛟龍,回來以後發現人們如此慶賀,才知道自己竟然這麽被人痛恨。

周處於是浪子回頭,勵誌好學,很快便取得成就,不僅遵循忠信克己的聖人之道,而且顯露出文學的才能。一年之後,就出來做了東吳的官員。

後來,吳國被滅,晉朝建立。

晉軍大將王渾在建業宮中開慶祝酒會,半醉時問底下的吳臣:“你們的國家亡了,不難過嗎?”周處站出來說:“漢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國鼎立,魏國滅亡在前,吳國滅亡在後,該難過的又哪裏隻是一個人?”曾是魏臣的王渾慚愧極了。

周處出仕西晉後,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權貴,最終在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亂時,孤軍奮戰,遇害於沙場。

周處死前在戰場上留下一首詩:“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

意思是:

“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經完結了,就騎上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甘心把低劣的野菜當作美食(我這個出身低微的人聽命於尊貴的皇親),隻希望自己能堅持到最後啊。”

周處死後被追贈了“平西將軍”頭銜。

並且留下著作《默語》三十篇及《風土記》,也曾撰集吳國曆史。《風土記》是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一部《風土記》。

吳地也留下了“周處除三害”的傳說。

周處的生平經曆充分展示了“明明德”的過程。

他天性具備明德,隻是由於生長環境問題(比如父母早逝)明德被蒙蔽,才成為一大禍患。他斬殺猛虎蛟龍之後受到的刺激,以及陸雲醍醐灌頂的點撥,就是他“明”自身之“明德”的開始。

經過不斷的學習修為,周處成為一代名臣。他的為人和能力既影響了當時人,也隨著史籍和傳說影響著後世人。這便是“明”他人之“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