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今天開始講“德國古典哲學”這門課。這門課是第一次開,在此之前,我講過康德的認識論,講過黑格爾辯證法,講“西方哲學史”的時候也涉及德國古典哲學,而且還是重點,但是沒有係統地開過德國古典哲學的課。我們這門課的教材,用的是楊祖陶先生的《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的,1993年初版,2003年又再版了。這本書是我幫楊老師整理的,當然我也不會完全照著書上的講,照本宣科最沒意思了。但基本的線索是那樣的。楊老師是我國德國古典哲學的大家,也是我的老師,長期以來做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和翻譯。他是賀麟先生的得意弟子。他們的這樣一個傳承,就是要把哲學做得像個哲學,要有思想、有理解,還要有**,當然不是外露的那種,而是一種理論熱情,一種對智慧的追求。寫哲學書,哪怕是哲學教科書,不能像工匠一樣,把各種材料搜集攏來就完事,而要有深層次的思考。
我們看看楊老師這本書的標題:《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他強調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進程”,這個標題非常有特色。就是說,你能不能夠把德國古典哲學的這樣一些人物,他們代表性的思想,用一條“邏輯線索”把它們串起來?也就是說,這些人在當初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並不是想到一點就寫一點,他是有線索的,他是從前人的思想那裏經過進一步的思考而推出來、創造出來的。這些進一步的思考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通過消化,然後加上自己的新的思考,隨著時代精神的變革,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有了一些靈感,有了一些新的視角、新的眼光,然後把這些東西糅合進去,就成就了一種新的哲學。哲學史上的哲學家應該都是這樣來的,所謂“邏輯進程”,什麽叫邏輯進程?一個哲學家要提出一個思想,他不是說憑空,什麽也不知道,然後躺在**,腦子裏蹦出來幾個想法,寫出來了,人家就感到很吃驚,於是他就成立了。不是這樣的。他是在時代精神各種思想的互相感召、互相激動、互相商討、互相批判的這樣一個激烈的旋渦之中自然而然誕生出來的。那麽既然是這樣,它就有一個邏輯在裏麵。就是說,他為什麽要提出這個思想?他這個思想跟前人相比在哪些方麵有所不同,在哪些方麵有所改進?每個哲學家都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前人思想相比較而言有所改進,肯定是這樣的。不然你提出這個思想幹什麽?你還趕不上前人的思想,你幹嗎要提出這個思想?肯定是他自認為比前人思考得更聰明、更深刻、更深入,他才會提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呢,別人也才會接受他的思想。如果你提出來的是老套,或者隻不過是舊的東西換上一種新的說法,或者甚至於還比前人不如,還倒退了,還更加拙劣,就算你寫出來,人家也不會承認你,留不下來的。在哲學史上,在曆史上,人家之所以承認你,還是因為覺得你這裏頭有新意,比前人更高明。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你提出一個東西,把舊的東西翻出來,說一說,熱鬧一下,然後就消失了,那是沒有什麽意義的。我不用你這個東西,我看古典的東西也可以嘛,你提出一個時髦的思想,那個思想其實古人早就說了,那我還看你的幹什麽?那樣你是站不住的。而德國古典哲學之所以各個哲學家都站得住,就是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前人的思想上有發展,有創新。這個創新不是憑空的,而是有前提、有基礎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看得更遠的,是這樣一種創新。
所以楊老師這個總體的構思呢,很有特色。就是你要把這樣一段時間,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上半葉,這一段時間的哲學思想,用一條邏輯線索清理出來,這個是需要極大的分析能力和領悟能力的。你要把握每個哲學家的線索,不光是記得他那些觀點和說法,而且要透入他那些觀點和說法的背後去掌握一個哲學思想發展的必然邏輯。這一步是這樣的,下一步必然就會是那樣的。例如康德提出來二元論、自在之物,把所有以前的哲學家都批完了,好像已經說到頭了。那麽下一步再怎麽辦呢?再進一步肯定就是要怎麽樣把這個自在之物消化掉,把它跟這個主體的東西合並為一。隻可能向這個方向發展了,康德已經說到頭、已經說到絕處了。如果不超越他,那他就是絕對真理了。所以這裏頭有必然的原因,不要以為哲學思想好像是每個人的天才閃現、偶然地提出來的。當時人們可能覺得是偶然的,但是事後回過頭來一看,裏頭確實有必然性。要麽它就停滯不前,當然也有,經常有一個思想提出來,幾十年甚至於幾百年都停在這個上麵。你要更進一步,就必然需要有一些人出來,創造出一條新的思路,超過前人。
所以《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就是要把德國古典哲學寫成哲學,不是寫成史料,不是寫成曆史,要把它寫成哲學,要有哲學味兒。當然這些哲學思想本身有哲學味兒,但是你寫它是不是能夠寫出哲學味兒,你能不能有一個高層次的把握,對這些哲學思想洞若觀火,把人類哲學思想怎麽一步步走過來的,這一步是這個人,那一步是另外一個人,作為它的代表,把思想推向前進,這就有哲學味兒了,這就進入到哲學思想的底蘊,哲學背後的東西了,不是表麵的那些命題,那些判斷。那些判斷他已經說出來了,那當然誰都可以說了。但是他之所以能夠說出這些判斷,他的那種聰明,他的那種智慧,你沒有,你不過是重複他而已。你要把他的那種聰明和智慧吸收過來,你就必須要展示他之所以能夠提出這些判斷和命題的根本原因,他思想內部的那種活動。當然我們這個課不能講得那麽詳細,我們還隻是粗線條的,大家如果有興趣研究的話呢,那可以把這本書好好地、反反複複地讀一讀。我認為這本書是可以立足於國際學術界的。在國外也沒有看到這樣一種分析方法,國外的教科書一般也都是擺出哲學史料,頂多也就是個別的分析。但是把這一段哲學從這樣一種角度前前後後貫通起來,描述為一個思維發展的必然邏輯進程,這個是楊老師這本書的獨創性。
當然這個獨創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還是從黑格爾和馬克思的“邏輯和曆史相一致”這樣一個立場發展出來的。最初是黑格爾,黑格爾可以說是天才地把曆史和邏輯統一起來,曆史裏麵有邏輯,曆史裏麵有哲學,哲學史的那些哲學思想不是一些僵死的史料,而是哲學思想本身在那裏活動,在那裏生長,在那裏發展。這個思想是黑格爾第一個提出來的,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他的這樣一種方法。而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後,沒有後繼者。文德爾班試圖做這樣一種嚐試,但是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仍然沒有達到這樣一個程度,他的哲學史寫得很亂。你能不能從曆史裏麵,發現一種邏輯線索:哲學思想發展到這一步,下一步就必然會走向某一個方向,隻有走向某一個方向,它才能更上一層樓——把這種必然性揭示出來?這是楊老師這本書裏麵所做的一個開拓性的工作。我們以後看哲學史也好,看其他的問題也好,都要把這種方法學到。我們讀書不是記幾個命題,應付考試,而是要掌握一種素質。我們學了德國古典哲學以後,我們的思想層次要有一個提高。以後我們運用這個方法,看任何問題,也許都能夠用得上,我們可以比一般的人要深刻。有時候你自己都會感到吃驚,我為什麽能夠看到這一點,別人為什麽沒看到?因為你受過訓練。所以我們這個課程主要是給大家一個訓練,當然也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基本的知識呢,主要的東西我們在學西方哲學史的時候,在學通史的時候,在學概論的時候,我們已經有所熟悉。我們學西方哲學史當然要介紹這幾個人了,康德啊,費希特啊,謝林啊,黑格爾啊,費爾巴哈,這五個主要代表人物,當然還有青年黑格爾派,這幾個人我們都知道,他們主要的觀點,主要的命題,我們也都知道了。但是這些命題是如何得出來的?我們這個課堂上麵呢,主要著眼於把這一點給大家展示出來。
那麽,我們從今天開始講緒論。緒論所講的內容有兩個,一個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發生,也就是它發生的前提,它的基礎,德國古典哲學是在什麽樣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這是我今天要講的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呢,就是它的發展的線索,它經曆的幾個階段,我們要描述它的邏輯進程,那麽這個邏輯進程是分階段的,分層次的,在曆史中,展示出思維的從低到高的這樣一個發展層次、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