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血酬定律的裁決

曆史研究存在一個再認識的過程,每過一段時期,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觀察視角都對我們重新去認識曆史有所幫助。

曆史是有其發展定律的。不同的學者,針對不同的曆史事實,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不同的“曆史血酬定律”。這個“血”是血的代價,血的事實,血的記憶。

第一定律——黃炎培窯洞定律。就是由於貪欲而導致失策失國,黃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過,因此,將這個定律稱為“黃炎培窯洞定律”。

第二定律——狡兔死,走狗烹定律。兔死狗烹的典故大家都很清楚,這樣的事,曆史上不斷地重演。

第三定律——權力包圍定律。圍繞著權力,也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權場”中向著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於是就有了“包圍”。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分解。沒有了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了不斷創新進取的動力。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中國曆史上“黨(派)爭”持續不斷。當然一個人立於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關係,親戚關係、鄉黨關係、同學關係、師生(徒)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幫會關係、同誌(道)關係等等。這些關係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資源。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然而治標不治本,黃宗羲稱為“積重莫返之害”。這樣的“積累”不是能憑一人之己力或一天之功力所能改變的。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當年八旗兵入關,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隻凶猛的老虎後來為什麽會變成令人不齒的熊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一世也罷,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幾千年的中國曆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權大欺主”。清末權臣袁世凱,為大清帝國送了終,人稱“權大欺主”。蔣介石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其“禦下之術”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個派別和山頭(黃埔係、cc係、政學係)相爭,各派彼此爭鬥、鉗製,需從蔣那裏尋求支持,於是蔣超越各派之上成為無法撼動的最高領袖。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整個國家已經日落西山,雖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而,一己之力,又能怎樣。天馬沒有了,隻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毛”焉能有挺起的力量。

本書,就根據這曆史九大血酬定律,對大清王朝曆史上最為赫赫有名的十九名臣重新進行曆史的審判或剖析。

既然稱之為曆史的定律,那麽就不會有任何人逃脫這些定律的仲裁,大清的官宦們亦是如此,無論他們具有怎樣的經天緯地之才,怎樣的機關算盡,施展怎樣的詭詐權謀,最後都要在曆史定律的裁判席上得到公正的裁決。

而且,在這十九位名臣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諸多定律的影子,但是,具體分析來看,起主要作用、決定其榮辱成敗的隻有一條(本書對此作了深刻剖析),而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其他定律,不過是這最主要一條定律的延伸,起著輔助和加速成敗的作用。

本書旨在探討大清曆史上上層人物的生存規則和成敗之鑒,更為我們揭開了古代中國社會表麵現象下的真實麵貌,以及隱藏在定律背後的終極定律。

讀罷此書,但願能給你以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能夠從清朝各個重臣的最後不同的結局裏,體會整個中國曆史跳動的或強或弱的脈搏,並且增強現實中的警覺和智慧。

編者

200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