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嘩——”那根8毫米的油管裏頓時響起巨大的呼嘯聲,隨即人們見到一條棕褐色的油龍噴射而出……

“出油啦!”“出油啦——!”那一刻,整個鬆遼平原歡呼和震**起來。32118隊井台上一片沸騰:包世忠抱著油管直哭,朱自成跟著隊長也哭了起來,張文昭從老鄉那兒拎來一隻葫蘆瓢盛滿新鮮的原油,他看了又笑、笑了又看,最後竟然不能自禁地坐在地上失聲號哭——那是興奮的。突然,張文昭捧起原油,飛快離開現場……

“出油了!我們出油了!”這一天,黑龍江石油勘探大隊黨委的領導同誌正在鬆基三井駐地開會,張文昭端著葫蘆瓢闖進會議室,欣喜若狂地向與會者喊著。眾人“嘩啦”一下圍住張文昭,爭先恐後地搶著看那瓢中散發著清香的油花。有人太心急,將手伸進瓢中,於是葫蘆瓢承受不了太多的手,“撲通”一下落在地上,黑色的原油頓時濺在所有圍觀者的身上。大家興奮得順手捧著原油往自己的臉上和手上抹,歡笑聲一浪高過一浪。

“出油啦!而且油量很大!產能達十幾噸!”身在哈爾濱的康世恩比預定的時間早兩小時,給北京的餘秋裏報告道。

“好嘛!”這頭,餘秋裏像早有預料似的,回答得特別簡單,隻是“好嘛”這兩個字說得比平時爽朗和有力得多。

這一夜,秦老胡同反倒安靜了許多。一則因為康世恩不在北京,二則鬆基三井出油後,餘秋裏內心顯現出的是初戰告捷、緊張後的寧靜。

孩子們這一晚見自己的爸爸總在電話旁打著一個又一個電話。忽兒往鬆遼那邊打,忽兒往中南海打,忽兒往地質部何長工家打,忽兒幹脆坐在木椅上一聲不吭地猛抽煙……

“爸爸今天有點怪喲!”曉霞拉著妹妹曉紅偷偷從門縫裏看著父親,回頭對媽媽說。

媽媽便笑盈盈地告訴孩子們:“鬆遼那邊出油了,你爸爸今天事多,別去打擾他。”曉紅和曉霞手拉手,輕聲細語地走到會客廳:“我們要睡覺了!晚安爸爸!”沉浸在思考中的餘秋裏,一見是兩個寶貝娃兒,頓時站起身來:“好,睡覺!我今晚也早點睡!”餘秋裏睡下了,但他哪能睡得著嘛!他的心早已飛到了鬆遼……

鬆遼那邊此刻早已熱鬧透了。熱鬧的還有黑龍江省委的上上下下。

“喂,是李局長嗎?我是省經委老封呀!你們快把鬆基三井的石油送點來給省委領導報喜呀!”鬆遼石油勘探局的李荊和局長剛從32118隊現場回來,省經委封仲斌的電話已經追到他的辦公室。

“好好,我馬上派人送喜報。”李荊和放下電話,就找到黑龍江石油勘探大隊黨委書記關耀家同誌,“關書記,省裏等著我們報喜去,你下午就動身上哈爾濱吧,帶上油。”關耀家愉快地接受了這一光榮任務,並隨即起草了一份喜報,請李荊和審定後寫在大紅紙上。下午,他和辦公室秘書小李倆人抱著喜報和兩瓶原油,從安達火車站趕到哈爾濱。經委封主任約定他們明天在哈爾濱市工人文化宮門外等。

第二天上午,關耀家他們準時到達。不一會兒,封主任滿麵春風地對關耀家他們說:“走,我們上對麵的‘107’去。”封主任說的“107”是黑龍江省委的招待所,這所看起來很普通的兩層建築,其實是省委領導經常開會的地方。

封主任帶關耀家等上“107”二樓的一個會議室,當他們推開大門時,正中央坐著的一個身材中等、年約六旬的老同誌立即站起來:“來來,是鬆遼前線來的同誌吧!快過來讓我們看看油是什麽樣的!”封主任向關耀家等介紹說:“這是我們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同誌。”關耀家早聽說過歐陽書記,但卻是第一回見麵。他抱過油瓶和喜報,正要張開紅紙念時,歐陽書記笑著對他說:“喜報就別念了,給我們講講油就行。”看得出,歐陽書記也有些迫不及待了。他指指關耀家放在地毯上的那個瓶子,問:“這就是原油嗎?”“是的,就是從埋藏在1000多米的地下噴上來的原油。”關耀家說。

歐陽書記驚異地說:“是真的嗎?拿火點點看能不能著呀?”關耀家:“能著。”說著,他便順手卷起一個小紙條,然後伸進油瓶內蘸上原油,再用火柴劃燃。

原油熊熊燃燒。

歐陽書記興奮地衝屋裏的常委們大聲說道:“看見了吧?這是真正的原油啊!我們這裏出油啦!這太好了!”常委們無不歡欣鼓舞。

幾日後,省委就派副省長陳劍飛和經委封主任代表省委前往鬆基三井現場慰問鑽探職工和技術人員。

而這時負責鬆井三號鑽探任務的32118隊成了大忙單位。除了執行餘秋裏等部領導要求他們十分仔細認真觀察出油情況的指示外,白天隊上的同誌忙碌著向方方麵麵的參觀者介紹噴油情況,晚上幾乎都有來自省、縣等單位的文藝劇團的慰問演出。而令全隊人最興奮的事還是餘秋裏部長指示說,讓隊上立即選出一個代表上北京參加“十一”國慶觀禮。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什麽是“國慶觀禮”,那會兒誰能參加“國慶觀禮”就是一種極高的政治待遇和榮譽,因為能見到領袖毛主席。

這回讓隊長包世忠犯難的是:一個名額,給誰呢?部裏傳來餘部長的意見很清楚:要挑一線上的同誌去。誰都是一線的同誌呀!包世忠扳著手指:“四大金剛”的司鑽吳三元、王順、劉福和、安發都是吃苦在先、手握刹把用汗水換出來的勞動模範;哼哈二將:副隊長喬汝平、鑽井技術員周達常更是衝鋒在前的勇士;還有勤勤懇懇的地質技術員朱自成,就連炊事班的老班長張學孟都是功不可沒的鬆基三井的功臣啊!“指導員你看這怎麽辦?”包世忠找到指導員沈廣友。老沈笑笑,說:“要不你去最合適,因為隊長隻有一個。”包世忠不幹:“這麽大的榮譽,我跟你都不能去!得讓工人們去。”倆人最後商量由王順去。“我們32118來鬆遼後,一波三折,總算打出了油。現在上北京向毛主席報喜,得順當點兒。王順的字裏有‘順’字,他去好。”包世忠沒轍,最後找了這麽個理由。

哈哈。就王順!26號出油。27號向省裏報喜。28號部裏下達參加國慶觀禮名額。29號王順的名額才定下,而此時離“十一”還有兩天時間。

“快來刮胡子!把你那身臭烘烘的衣服也脫了!”包世忠和全隊上下像要嫁閨女似的給王順從頭到腳、從裏到外收拾了整半天。

上天安門向毛主席獻什麽禮?這又是犯難的事。

“當然是帶上我們打出的原油唄!”包世忠從朝鮮戰場回來見過大世麵,這點子是他出的。

全隊同誌歡呼雀躍。

王順後來真上了天安門城樓,不過他沒有機會代表石油工人給毛主席獻禮,因為主席距他有一段距離,但王順回到隊上堅持說毛主席笑眯眯地向他招手呢!隻是參加觀禮要求太嚴,大會工作人員根本不讓他們帶什麽東西上城樓。

餘秋裏後來上32118隊視察工作時,包世忠跟他聊起此事,餘秋裏笑著告訴包世忠:毛主席其實已經知道鬆遼打出油了。是他餘秋裏打電話給了周總理,再由周總理轉告給了毛主席。

“同誌們,你們聽到了嗎?毛主席知道我們打出油啦!知道我們32118隊在鬆遼打出了油啦!”包世忠拿餘秋裏部長的話,在井隊全體人員會議上好好鼓動了一番。這是後話。

在王順帶著喜報進北京時,黑龍江省委的歐陽欽書記則已經坐不住了。

“餘部長,你的隊伍在我這兒打出了油,老頭子我高興啊!我得去看看他們!而且是帶著大肥豬去!你什麽時候過來呀?我也準備給你設宴接風啊!”歐陽欽書記給北京餘秋裏打電話。

“哎呀老書記,太謝謝您了!我代表在鬆遼工作的全體石油同誌謝謝您。沒有您老的支持,我們還不會這麽快見了油,我現在真想飛過去看您,可手頭事太多……”餘秋裏接到歐陽欽的電話,有些喜出望外。聽餘秋裏身邊的人介紹,餘秋裏生前對歐陽欽書記懷有特別的感情。他餘秋裏幾次說過:他之所以能指揮石油大軍搞出了個大慶,離不開黑龍江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尤其是歐陽欽書記的支持。

歐陽欽還是位老資格的革命家,1959年的省委書記中,年近六旬的歐陽欽算是少有的長者之一了。但這位老書記革命**不減,那天親眼看到石油部的同誌送來飄香的原油起,他老人家就一直處在高亢的興奮之中。

“好好。當京官身不由己,那我先行一步,替你去慰問一下石油同誌!”歐陽欽性格爽朗,快人快語。

次日,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派出兩輛嘎斯車,分坐著省委書記歐陽欽和李範五、強曉初、李劍白、陳法平等領導,直馳肇州縣的大同鎮。

北大荒的秋天,清風習習,到處是金黃色的如畫風景。望著遼闊的黑土地,遙遠聳立在平原腹地的高高鑽塔,這一路上歐陽欽書記興致格外高漲,他對身邊時任省委秘書長的李劍白說:“北大荒啊北大荒,你沉睡了幾萬萬年總算又要歡騰了!李秘書長,你說我們在北大荒發現了油田,蘇聯想卡我們脖子也卡不住了,這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我們這兒出油了,是不是一個非常關鍵而偉大的發現呀?全國人民是不是應該好好慶賀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

李劍白秘書長也被歐陽欽書記的話所感染,連連稱道:“是該慶賀。鬆基三井噴油正值國慶10周年的大慶前夕,是向‘國慶’獻了大禮,喜上加喜,應該大慶。”

歐陽欽書記的眼睛閃動著,露出少有的驚喜:“好啊,那咱們就給這個即將誕生的油田起個名吧!鬆基三井在大同鎮,我們就把大同改成‘大慶’,你看怎麽樣?”“太好了!名副其實。將來這兒要是有了大油田,肯定會成為一個非常漂亮的城市。山西有大同市,我們這兒再叫大同市就重複了。改!改大慶好!”歐陽欽聽後發出一陣朗朗的笑聲,他的嘴裏不停地在喃喃著:“大慶、大慶……”“同誌們,我們在鬆遼打出了油,這是曆史性的事件,值得紀念。將來,我們這兒要大發展,油田一旦建立起來,這沉睡了千萬年的北大荒將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地方,因此我建議,把我們未來的油田叫成大慶,因為它是在我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大喜日子裏發現的!你們說好不好?”在與鬆遼勘探局的幹部職工見麵會上,歐陽欽書記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征求意見,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熱烈響應。

“好——大慶好!”“大慶!”“大慶好!”大慶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大慶?!”餘秋裏第一次聽人說歐陽欽書記把鬆遼出油的地方叫大慶時,眉頭一揚:“好嘛!大慶好嘛!”他對康世恩和石油部機關的同誌說:“今後我們就把鬆遼改成大慶。哪一天允許對外說了,我們就把它表在地圖上。現在嘛,我們隻能在內部稱它為大慶,對外還不能說。嘿嘿,這叫內外有別嘛!”大慶就是這樣在二位老革命者的談笑風生中正式定名和誕生了。

從1959年至今天,50年的大慶已經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石油聖城,它的誕生使共和國擺脫了昔日依賴“洋油”的曆史。50年來的大慶,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和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源源不斷的石油如一個人的管脈裏的血液,確保著人民共和國的生命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