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以文學形式傳英雄不朽
國王充閭
每年的9月18日夜晚,北迄黑龍江畔,南達海南三亞,西起喀什的紅其拉甫口岸,東到香港的維多利亞海灣,全中國百多個城市的上空,都會響起長長的汽笛聲。這是在警示、提醒國人不要忘記“九一八”這個國恥曰。
許多人都知道,這個黑色的日子是和“滿洲國”“亡國奴”這些不幸的詞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但是,許多人卻未必知道,實際上,從東北淪陷之曰起,關東大地的英雄兒女們,便從未停止過不屈不撓的抗爭。十四年間,先後有30多萬關東兒女,或自發拿起武器投入抗日鬥爭,或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抗日的戰場。他們不甘做亡國奴,為了民族的自由和尊嚴,前赴後繼,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載的浴血奮戰,直到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他們用熱血和生命,書寫了一部近代以來東北大地上英雄輩出、浩氣衝霄的曆史——證明了關東大地不隻有“屈辱”’還有值得驕傲的戰鬥榮光,更有無數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英雄兒女。
這套叢書展示給廣大讀者的,就是那段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可歌可泣的曆史,是那些民族英雄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英勇獻身的傳奇故事和壯麗史詩。遙想當年,抗日將士們孤陷敵後,內乏糧布,外無援兵,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中,度過了多少零下40攝氏度的冰雪嚴寒,度過了多少靠樹皮和野草充饑果腹的艱難歲月!十四年間,東北的抗日將士,年年都有雪山要爬,年年都有草地要過,他們所遭遇的艱難險阻,他們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令人想起轉戰南北的紅軍長征的戰鬥曆程,同樣都是亙古未有、中外無雙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忠貞不渝,為自由為解放寧死不屈的精神,是我們關東大地的靈魂,是傳承給子孫後代萬古長新的寶貴財富。
今天,我們的青少年,都知道哈利.波特,知道美國大片裏的英雄蘭博和兄弟連,知道日本動漫裏的火影忍者,可是,對於我們自己這塊土地上名標青史、光耀千秋的抗日英雄,卻少有聞知;有的即便知道點滴,也僅僅限於趙一曼、楊靖宇、李兆麟等幾位曾見諸課本的傑出人物,而對廣大抗曰將士則知之甚少;即使是當年一提其名便讓敵人聞風喪膽的一些傳奇英雄,如周保中、馮仲雲、李紅光、趙尚誌、冷雲、鄧鐵梅、馬占山、黃顯聲,等等,也所知寥寥。他們並不了解,當時有許多民謠、民歌,在口頭與報紙上到處傳誦不絕:“日本鬼子要挨槍,出門碰上李紅光”“小日本子要倒黴,上街遭遇鄧鐵梅”“鐵獅將軍周保中,日寇偽軍眼中釘”“八女打鬼子,子彈打溜光,冷雲她領頭,投江不投降”“清華秀才投筆從戎白山黑水,馮仲雲教授身經百戰成名將”……而更多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的關東兒女,“卻在白山黑水間枕著青草沉寂了”,他們有的連座墳墓都沒有留下。
一位外國思想家有句名言: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而一個有了英雄卻不知愛惜與尊敬的民族,則不僅可憐更是可悲的。為了不使“滿洲國”和“亡國奴”的悲劇重演,為了讓更多的人在毋忘國恥的同時,都能記懷並尊敬我們的抗日英雄,為了通過文學形式傳播英雄的不朽功勳,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組織東北三省作家和史學家聯手創作出版一套“紅色少年讀本——抗戰鐵血關東魂”叢書,第一批為12本,以後還要陸續分批編輯出版,以打造文學精品的嚴肅態度,為東北大地上更多的抗日英傑立傳。這一舉措體現了出版者對家鄉、對民族、對曆史,特別是對青少年成長的責任擔當,功被當今,澤流後世,其誌可嘉,厥功甚偉。而參加這套叢書創作的12位作家,懷著對英雄的景仰,著眼於對後輩的責任,忘懷得失、不計酬勞的奉獻精神,體現了人類靈魂工程師應有的風範,同樣是值得稱道的。
文學史與傳播學反複證明,傳播形式往往直接關係到傳播的效果。抗金名將嶽飛和抗遼英雄楊家將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是和傳統戲劇和演義小說這些藝文載體分不開的。正是通過這些藝文載體,使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以及生動感人的故事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套“紅色少年讀本——抗戰鐵血關東魂”叢書,嚐試用小說的藝術手法直接描寫關東大地真實的抗曰英傑,塑造他們鮮活、傳奇的藝術形象,實現了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統一,可以說是文學創作與出版工作順應時代要求,聯手進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的一次開創性舉措。單就這一點來說,也是應予充分讚許與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