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撲朔迷離 4
成都這座城市,有別於全國任何一座城市。很難說清它究竟是一座北方城市,還是南方城市?位於四川盆地腹心地帶,曆史上號稱溫柔富貴之鄉的成都,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很少下雪,氣候宜人。
在這個夏天,蔣委員長下榻的黃埔樓,本來就因為樹木蓊茂,很是涼爽,絲毫感受不到夏的暑熱,加上連日霏霏細雨,非常舒適,尤其一早一晚。夫人宋美齡來了。她準備在成都陪丈夫小住幾日,一起去峨眉。
這個早上。清亮的晨光中,在樓下的綠樹翠竹中,有一些士兵正在輕輕吆喝、尋找、趕走早起啼叫的鳥兒,深怕驚憂了習慣晚起的夫人。這情景讓人想起一首傳諸久遠,非常有名的古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聲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中描述刻劃了一個初婚少婦的憂怨。她的丈夫已經被強征從軍去了遼西打仗,從此後,她隻有在夢中去與遠在遼西的丈夫相會了。而這個早上,蔣夫人宋美齡或許正在睡夢中演譯完全有別於那首古詩的意韻。
借著從挑有蜀繡圖案的窗簾裏透進來的縷縷晨光,可以隱約看見室內的情況,在那張幾乎占了整間屋子三分之一,帶有明顯西洋味的有四根粗大床柱的鏤花大銅**,夫人宋美齡還在麵壁而睡,側著身子,蓋在她身上那床很薄的從美國進口的高級榻花被,水一般從她長長的頸下,從斜斜而又豐腴的肩上,婀娜有致地傾瀉而下、鋪開。整間屋子時充滿了闊氣、舒適的,隻有上層人家才有的那種慵懶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帶有某種私密意味的氣息。
其實,這時夫人宋美齡已經醒了,她隻是不想起床。長時期在美國的生活,養成了她晚睡晚起的習慣。這會兒,與其說她在假寐、韻味,不如說她正在凝神屏息傾聽早已起床的丈夫蔣介石的每一個聲響、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
向來早睡早起,嚴格保持著軍人習慣的蔣介石早就起床了。起床後,他就到隔壁權宜作為禮拜的小會議室作了禮拜,這時剛回來,坐在外間辦公桌上,沐浴著晨光讀《曾文正公》(曾國藩)全集,這書是他一天三讀的。在他看來,唯曾文正公是中國唯一完人。他聽說,中共主席毛澤東也愛讀《曾文正公》,說是:“吾唯服曾國藩一人”。在這一點上,國共兩黨領袖倒是不謀而合。
蔣介石之所以早起禮拜,一是他有早起的習慣,二是他嚴格履行一個基督徒的義務。蔣介石信基督,是因為夫人。其實,蔣介石結婚很早很小,他那樁婚姻完全是家庭包辦的,他的原配妻子毛福梅比他要大兩歲。之後,他還有兩次婚姻,不過這兩次婚姻都沒有履行正式的婚姻手續和程序。因此,在蔣介石同夫人宋美齡正式登記結婚時,他隻是同毛福梅辦理了正式的離婚手續。毛福梅離婚不離家,一直同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住在一起。王采玉一直很喜歡這個長相一般,性格很好勤快又賢惠、被兒子拋棄了的兒媳。毛福梅從此不僅在家伺奉公婆,而且婆媳二人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這就是信佛。他們一有空就在家或是到離家很近的妙高台禮佛。浙北奉化蔣氏豐槁房中婆媳二人的日子,就像家鄉那條小溪,不聲不響而又綿綿長長地流下去。
夫人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海南文昌人,後飄洋過海去美國經營中國的茶絲生意,因經營有方成了一個富人。宋嘉樹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過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運動,當過一個較長時期的孫中山的秘書。那時,二姐宋慶齡不顧家庭的反對,同長她許多的孫中山結了婚。作為孫大元帥的下屬,蔣介石就是那時在廣州大元帥府認識宋美齡的。那是1920年,宋美齡23歲,剛從美國學成歸來。她8歲到美國,在美國長期生活學習,在威斯裏女子學院畢業,已經習慣了美國的生活,如果不是父母的召喚,她就不回來了。蔣介石慧眼識珠,一眼就看中了宋美齡,從此開始狂熱的追求。狂熱的追求的程度,真如魯迅所說,“糾纏如毒蛇,瘋狂如猛獸”。而對於這樁婚事,宋美齡的父母宋嘉樹、母親倪桂珍,表現得無可無不可的,關鍵是看三女兒宋美齡自己的選擇、決定。
宋美齡對於孫大元帥靡下這個“帶刀侍衛”蔣介石,早看出了是個不肯久居人下之人,有很大發展潛力和空間。她對蔣介石的追求同意,但是有兩個條件,除了與毛福梅正式解除婚姻關係而外,一是必須同她一樣,篤信基督教,成為一個基督教徒。二是,結婚後,不能幹涉她的自由。對於第一條,蔣介石很痛快地答應了。但第二條卻如骨埂在喉,遲遲不能決斷,為此很痛苦。宋美齡要的自由是什麽?宋美齡在美國讀書時是有未婚夫的,當宋美齡含含糊糊提出,她與他結婚,得給那個人一些好處以補償,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除此而外,你還要自由,指什麽?內含和外延都把握不準!他畢竟是個守成不變的中國人!就在他為此痛苦、猶豫不決時,想到了一個人:張靜江。先總理孫中山和他往往在困難時都想到這個人。這個人不僅很有錢,長袖善,而且極有智慧,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肯幫助他們。
1905年8月,早期從事推翻清廷革命,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求幫助的孫中山在赴法的輪船上與張靜江偶然相遇。張靜江對孫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舉十分欽佩、向往,得知孫中山從事革命經費困難,當即表示:“餘近數年在法經商,獲資數萬,甚欲為君之助,君如有需,請隨時電告,餘當悉力以應。”他與孫中山約定了匯款的暗號:A、B、C、D、E,分別代表1、2、3、4、5萬元。孫中山因與之萍水相逢,對張說並不很信。以後孫中山遇到經費困難時,去電,果真得到張靜江全力資助。又有一次,張靜江一時手頭不寬裕,得到孫中山要求支援時,不惜以低價將將他在巴黎經營很好的的一個茶店賣掉以應急。以後他們成了終身摯友。張靜江過後一直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資助款,貢獻很大。
期間,張靜江不但在經濟上支持孫中山的革命,而且還資助創辦革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籌建中華革命黨,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孫中山曾言:“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可見張靜江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孫中山逝世後,張靜江一直支持蔣介石,支持是全方位的。在交往中,蔣介石發現,張靜江不僅是理財的一把好手,而且在政治上高瞻遠矚,非常智慧。他將張稱為“導師”。於是,這次他將他的苦惱不決講給了導師聽。張靜江一聽就說,你與宋美齡這個婚,無論如何要結成,無論她給你提什麽條件都要結!因為,你不僅是在同宋美齡結婚,也是同美國結婚。你不僅是在同財神爺結婚,也在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結婚。這對你以後的事業是必須的!宋家不僅有錢,而且同美國有很深的關係,走得通美國朝野。比如,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和大姐宋靄齡的丈夫孫祥熙都是美國名牌大學哈佛大學經濟學院畢業的……導師的話讓他茅塞洞開,幡然醒悟。之後,蔣介石對宋美齡提的條件一概同意,於是結婚。
婚後的蔣介石成了一個循規蹈規的基督徒。與其說他對基督的教義領會就有多深,多有興趣,不如說是他信守規矩。他多年如此,每天起得很早,無論何時何地,起床後便抱著一本厚厚的《聖經》去做禮拜。
蔣夫人宋美齡終於起床了。如果她不起床,是沒有任何人敢喊她的。隨手撩開窗簾看下去。這時綠蔭匝地的黃埔樓,已經籠罩在金陽中。好像她將窗簾一撩就是一個信號。那些被在樓下兵們巡視趕吆的鳥兒飛回來了。紅花綠樹中,發出鳥兒們歡快的啁啾聲。金陽像隻彩筆,在黃埔樓四周勾勒出動人的油畫般的美景。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這天下午二時,按約定的時間,不顧暑熱的蔣介石,在李明灝和蔣孝先陪同下,準時出現在軍校較場壩上那離地三尺,大屋頂上的圖案有民清特色的檢閱台上。
見委員長駕到,“立正,稍息!”已整隊集合完畢、親自擔任總司儀的李明灝聲音洪亮地喊出這兩句口號,跑步上前迎接校長。與此同時,台下接受檢閱的萬餘名師生,“嚓、嚓!”兩聲做了動作,全都抬起頭來,向走上台來的校長行注目禮。
走上台來的蔣介石向台下師生舉手回禮。
“請校長訓話、鼓掌!”李明灝說時,率先鼓掌。掌聲四起。
蔣介石走了上來,站在那張顯得非常樸素的長條桌前,桌上拄有一隻裹著紅布的麥克風。他把手一揮,台下掌聲戛然而止。
“嗯,好好!”蔣介石這天興致很高,他開始訓話。他訓話的姿勢很特別,左手叉在腰皮帶上,右手不停地揮動,加強著說話的語氣。他同台下上萬的師生一樣,不僅戎裝筆挺,連領子中的風紀扣都扣得巴巴式式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沒有戴軍帽,亮著光頭,這就顯出特別。
軍校的萬餘名師生,這是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校長,也是中國的最高長官蔣介石。從台上看下去,接受檢閱的軍校師生,全都軍容嚴整,站成一個個整齊的方隊。在太陽金剛剛的午後,蔣介石的頭上有大屋頂遮擋強烈的陽光,台下的師生全都爆曬在陽光裏。成都夏日的陽光雖然不像北方那樣紫外線強烈,連鋼板都像可以刺穿,但在這個時候,也是夠熱的。暴曬在午後陽光中的萬餘名軍校師生,合副武裝。他們身穿夏季軍服,打綁腿,頭戴軍帽,持在手中的萬餘枝漢陽造步槍的都上有刺刀,上萬枝槍刺,閃出一片亮閃閃的寒光。步兵之後是炮隊,一門門大炮昂起的炮筒閃著烤漆藍光。
“很好!”蔣介石眯縫著眼睛掃視了一番陣容後,滿意地說:“我注意到了你們一開始做的兩個動作:立正,稍息!做得不錯。
“不要小看立正、稍息這兩個基本動作。當初黃埔軍校創辦之初,我首先要求全校師生就要做好這兩個基本動作動作。有一才有二、才有三,凡事遁序漸進。立正,稍息這樣的基本動作,士兵要做好,軍官,甚至是高級軍官也要做好。做好這些基本動作,大有講究,大有學問。因為,要做好這些基本動作,必先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泰山崩於前而不瞬,猛虎襲於後而心不驚;要做到定而後靜,靜而後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然後就能以不應應萬變!我之所以要在這樣的炎熱時間檢閱你們,其目的首先是要檢閱你們的意誌、精神!
“你們今天一開始的表現令我滿意。你們都是軍官,都是黨國未來的軍事人才,棟梁。你們一個頂十個,百個甚至千個。你們務必要加緊訓練,盡快成為合格的軍事幹才。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院校,都是軍事人才的搖籃。比如美國的西典軍校,日本的東京士官學校,我國的黃埔軍校,今天的中國南京中央軍校和成都分校。在這些著名的軍校中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可謂星河燦爛,名將如雲。”他在舉了美國一些名將,例如巴頓、麥克阿瑟等人之後,正在舉一些從黃埔軍校中走出來的名將之時,突然想到了紅軍中讓他頭痛的徐向前、林彪、陳庚等名將,他們也都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氣。
他轉換了話題。
“不知台下的師生們知不知道!能不有回答我一個問題?”蔣介石對著桌上的麥克風突然給大家提出一個問題:“為何朱、毛紅軍往往麵臨滅頂之災時能死裏逃生?”這裏,有一句他沒有說:反敗為勝。看台下師生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他這個問題,這就調過頭去,看了看像哼哈二將站在他兩邊的李明灝、蔣孝先。時年35歲的蔣孝先是他的族侄,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組組長,陸軍中將。蔣孝先與他的麵容長相都有些酷似。這時的蔣孝先,出於職責,用他雙有些微凹的眼睛,全伸貫注地注意、耽心著他的安全;注視著台上台下所有人的一舉一動。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他自問自答:“關鍵是陳庚手中有支幹部團。我想,提起陳庚這個人,在場的每一個人不會不知道。他也畢業於黃埔軍校。可惜,他背叛了黨國,滾到共軍、共匪那邊去了。
“陳庚手中那支幹部團,裝備非常好。清一色的頭戴鋼盔,都是雙槍將――手上一支衝鋒槍,另外還配有一支手槍。被國軍打得東逃西竄的紅軍,往往在關鍵時刻,都是陳庚那支幹部團挺身而上,解決問題。幹部團的裝備不亞於中央軍中的精銳部隊,而且都是由訓練有素的軍官組成。我是借此說明,你們!”說時,將戴著白手套的手,往下一舉再往下一劈,“你們!”他指著台下的上萬名師生,“你們就是黨國國軍中的幹部團。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希望同學們努力,努力,再努力,我期待著你們!現在,黨國的命運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停了停,他牙痛似地說:“剿共10年,五次圍剿,在我們的圍追堵截下,朱(德)毛(澤東)紅軍已瀕於絕境。是我們消滅共黨共軍的最好時機,也在各位在下建功立業的最好時機!”他慷慨激昂地說到這裏,陽光下,白光一閃,有個東西從他嘴裏一飛而出,掉在地上。站在一旁的蔣孝先眼尖,知道是委員長口中那顆假牙掉下來了,趕 緊走上前去,假意去扶桌上的麥克風時,蹲下身去,用極快的手法,將掉在地上的假牙撿起,隨即向站在另一邊的李明灝示了個意。
李明灝請示了校長,宣布閱兵式開始。
一個個方陣魚貫而來。方陣經過檢閱台前,前麵帶隊的軍官“唰!”地一聲撥出雪亮的長劍,在空中挽出一個花子,行了一個劈刀禮,邁起鵝步,喝聲“敬禮!”“卡、卡、卡!”走在他後麵的方隊全都走起鵝步,昂首挺胸,挺起手中槍,頭唰地一聲向台上檢閱他們的校長望去,致禮,動作整齊劃一,像高明的木匠彈出的一墨線。蔣介石向經過的軍校師生頻頻還禮。在他看來,這是人世間最動人最雄壯的樂章。他一時有些恍惚,在他麵前經過的軍校師生,是一隊隊鋼鐵方隊、是鋼鐵洪流、也是不堅不催的戰爭機器。在這樣的鋼鐵洪流衝擊、輾壓下,他所有的對手――朱毛紅軍,包括各地不聽招呼、打著國家旗幟的地方軍,比如四川王劉湘,廣西的桂係等等全都被碾碎!
步兵方隊過後,是炮兵方隊。“軋、軋、軋!”由五門重炮一排組成的鋼鐵方隊依次而上,這些大炮都是由從美國進口的十輪大卡車牽引。炮兵是戰爭之神!這話是拿破侖說的。他正心潮澎湃地看著炮陣過去,突然,隻聽“啪!”地一聲巨響,一輛正從他麵前經過的炮車猛地停了下來。就在他下意識地將頭往下一縮時,台上台下大驚。與此同時,埋伏在四周的十來個侍衛官,不知從哪裏鑽了出來,身手矯健地飛似躥上台,將蔣介石保護其中;他們在蔣孝先的指揮帶領下,全都拔出手槍,四顧頻頻,如臨大敵。這時李明灝趕來報告,說是剛才一輛炮車經過時,不巧汽車炸了一隻胎,引起一場虛驚。
“開這輛車的是何人?”蔣介石臉青麵黑的。
“是炮科一隊少校中隊長馬伯山。”李明灝站在校長麵前報告。
“你敢保證他沒有其它問題?”
“是,部下保證。”李明灝回答得很肯定。
“那好,繼續!”
李明灝跳下台去,喝令將馬伯山開的汽車推到一邊,繼續檢閱。其時,嚇得手腳無措的馬伯山,已鑽進車肚子裏鼓搗,汗流滿地。他對代主任一再解釋原因。
之後,蔣介石失去了信致。檢閱結束,前來領罪的李明灝又向校長解釋爆胎事件事件純屬偶然,中校馬伯山向來表現很好,政治上絕對可靠!
蔣介石鐵青著臉,問他準備如何處理?李明灝說,一、將馬伯山暫時拘押,確切弄清此事的前因後果!二、降馬伯山的職;三,舉一反三,讓全校師生就此吸取沉痛教訓;軍校並就此事向校長作深刻檢討。
蔣介石對此沒有表示異議,隻是有用手摸了摸下巴,沉吟著在地上一邊踱步一邊責備:“嗯?你們要認真檢討!你們軍校的戰備是這個樣子?連一次檢閱都要出事故,那麽,如果是實戰呢?能保證作到我要求你們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嗯?”
“是是是!”李明灝趕緊挺胸,一迭連聲認錯。他表麵上一副驚恐萬狀樣,其實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蔣介石認定這不過是一場偶發事故,不會再追查下去了。
“部下該死!”李明灝連連檢討:“我下去馬上召開全校大會,以此為戒,認真檢討,並在明天把我們的檢討呈送校長。”說時,煞有介事地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本小小的筆記本,把校長的指示記了下來。
李明灝去後,蔣介石吩咐蔣孝先去查查馬伯山這個人,查查今天這個事故,是否真如李明灝說的那樣簡單、單純。
事後,據蔣孝先報告,馬伯山曆史清白;今天發生的事純屬偶然。蔣孝先的話他不會不信,也不能不信。但是,盡管他不再追咎了,但是,剛剛在他心中有了些亮色的軍校代主任李明灝,倏然間又黯淡下來。
5
張群奉召到成都來了。每有要事,蔣介石都要將他的智多星張群叫到身邊策劃機宜,尤其是在這個時機,又是四川的事。這天午後,張群陪著蔣介石到華西協合大學牙科醫院去鑲牙。
“嶽軍!”(張群字嶽軍)蔣介石指著從車窗外快速掠過的成都市容,對坐在他身邊的張群,興致勃勃地說:“你們成都真是不錯,一看就知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說時感歎:“晉朝左思概括得好,‘既麗且崇,實號成都’。四川是我多年來心儀之地,這裏人傑地靈,沃野千裏。漢昭烈帝劉備因之而成帝業,當時,他建立的蜀國與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之前之後,以成都為國都,在這裏建立小朝廷的還有不少,比如王建、張獻忠……”說著一聲感歎:“但願不要再有人步他們的後塵了。”張群自然明白委員長話中所指和憂慮。
“時代不同了。”張群寬他的心:“如果這時候還有人想步劉備這些人後塵,是斷斷走不通的。必當全國共討之,全民全軍共誅之。服膺於委員長的旗幟之下,是人心所向。”這幾句話把蔣介石說得高興起來。他笑著點了點頭,表示首肯,隨即將目光調向窗外。從窗外流過的是成都的市花――芙蓉花,開得很好看,如煙似霞的。
張群看委員長喜歡這一路開得如煙似霞的芙蓉花,就說,成都有一個別稱叫“蓉城”,其實是芙蓉城的簡稱。它的由來是,當時,古代後蜀主孟昶和他極寵愛的貴妃花蕊夫人因為都極喜愛這種花,遂命人遍城種植,“花開時節,高下相照,全城四十裏如錦繡!”而孟昶像劉備的兒子阿鬥一樣,是個隻圖享樂,不理朝政的昏君。他的寵妃花蕊夫人,是個著名的女詩人,是四川青城(今都江堰市東南)人,幼能文,尤長宮詞,頭腦清醒,敢愛敢恨。其描寫宮廷生活的詩寫得極好,用語濃豔,偶有清新樸實之作,如“三月櫻桃乍熟時/內人相引看紅枝/回頭索取黃金彈/繞樹藏身打雀兒。”就很有趣。特別是她的一首《述國亡詩》,可謂字字淚,聲聲血,頗受後人稱道,收入《全唐詩》中。
張群說著朗誦起來:“‘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14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說她於不知不覺中,孟昶治下的後蜀國,已被宋朝滅亡。一腔怨憤,著實感人!”蔣介石聽了顯得動容,點頭道:“蜀中從古至今,人才輩出。巾幗不讓須眉!”
蔣介石注意到一路之上,鱗次櫛比的茶樓酒肆旅舍都掛有店招,而且還很講究,這是別的城市所沒有的,問張群原因。
“小小商招趣有加/味腴菜館涴秋茶/臨時生活維持處/不醉無歸小酒家。”張群說,“這是大名人黃炎培入川後寫的《蜀遊百絕句》中的一段。他詩中的‘味腴’、涴秋’指的是成都的菜館、茶館名。
“成都的菜館、茶館、旅舍等等所有店鋪都講究取名。菜館不是取‘味腴’、就是‘聚豐園’;茶館不是‘品香’,就是‘飲濤’;旅舍不是‘靜安’就是‘驛站’類。這其中又有講究,或雅或俗各不相同。比如賣文房四寶的‘詩婢家’就是取其典故。茶樓取‘枕江樓’、‘臨江亭’表其位置;求生意興隆的,取‘隆盛’、‘裕豐’;勸客上門的取‘試一試’、‘對又來’;自吹自擂的,取‘華美’、‘佳佳’;別出心裁者,有意調侃的,取‘爛招牌’、‘要不得’等等不一而足。
蔣介石注意看,幾乎所有的店鋪都有店招,而且這些店招又分紗燈、牌匾、掛牌、幌子等等,類型很多。紗燈大都用紅紙褙糊,燈的正反麵相對寬闊,上麵標上店名;窄的兩端標明經營項目、特色。飯館必標“酒菜便易,炒燉俱全”;賣綢緞的必標“洋廣匹頭,紗羅綢緞”。張群說,到了晚上,這些店招裏麵不是亮起電燈就是點起油燈,林林總總,又是一景,很是好看。這些店招中,上些等次的,不僅形狀品質都有所不同,而且大都是請名人書寫的。一路而去,在濃鬱的地方風情中,這座西部名城的經濟狀況、消費心理可見一斑,透露出種濃濃的文化意味。見委員長有興致,張群又興致勃勃談到了成都的夜市;談到了成都這座名城的幾個稱謂的由來,就一路談天說地。
成都夜市曆史悠久,很是有名。成都自古經濟繁榮,早在唐代就有“揚(州)一益(成都當時稱益州)二”之稱;唐宋時期是全國五大繁華都市之一。成都大慈寺,是名僧玄奘從長安出發,去西天――印度取經之前,最後的講經地。五代之後,大慈寺一度成為遊樂盛地,宋人的《歲華紀麗譜》中記載:“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設廳。暮登寺門樓,觀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備焉。”“每歲七月七日,蜀人登大慈寺前雪景樓觀夜市。”及至清末,成都夜市又有發展。從鬧市區的鹽市口到城守東大街一段,街市寬闊。黃昏之時,這些街段各大商店全都關門收市,而階下簷上遊販則又擺起攤肆,點起馬燈油壺照明。這些地段賣的大都是穿的用的,大都便宜,遊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常。而城守東大街至走馬街一段多為小吃攤點;走馬街口至南新街口多售古玩、玉器、書畫,稱為書畫一條街……
有首成都《竹枝詞》概括了清末至民初的成都:“成都真個極繁華/不僅炊煙二十萬家/四百餘條街整飭/吹彈夜夜亂如麻。”成都的稱謂很多: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芙蓉城、錦城等。成都之所以叫錦城,是因為成都平原自古以來適宜養蠶種桑,蠶絲業發達,加上一條水質清冽的錦江從城中穿過。這樣一來,本來質量就高的蜀絲放在江中浣洗,質量更高,潔白晶瑩透亮聞名天下,成都因而得此名。
除此而外,成都還有一個不太雅的稱謂:龜城。《華陽國誌.蜀誌》載:古蜀亡,秦於取蜀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萬家以實之;並先後築成都、陴、臨邛三城,互為犄角,但並沒有形成規模。真正建起成都的是大名鼎鼎的張儀。張儀本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貴族後裔。當時天下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間時開戰事。
張儀是當時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之一。“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他最終選擇了具有改革意識的秦惠文王並為秦惠文王看中重用。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張儀在秦國拜相後,為秦吞並六國、統一中國出謀劃策多方奔走,卓有成效。秦掃六合之後,張儀和大將軍司馬錯奉命帶兵滅蜀。之後,張儀負責建城。
一向足智多謀,所向披靡的張儀在建成都時,遇到了破天荒地難題,屢屢失敗。成都因地勢低窪潮濕,水渠縱橫,土質鬆軟始終建不起城。就在張儀一籌莫展之時,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310年)的一天,焦頭爛額的他,站在一處好不容易堆砌起來的孤立的城碟上拈須發愁。他那睿智清澈的目光,帶著些許無奈和思索朝錦江朝對麵眺望。那時的錦江是一條通天河,水很大也很野,江寬浪急,氣勢相當壯闊驚人。對麵是一望無邊、二望無際的綠色原野,少有人煙。再遠處就是浩浩茫茫的原始森林了,森林中時有野獸出沒……那時的天府之國尚未開墾,一派蠻荒,相當的荒涼空曠寂寥。
綿綿的江風將張儀穿在身上的寬袍大袖吹得飄起來。高遠湛藍的天上,有一隻雄鷹張開長長的雙翼一動不動,像是一枚鐵釘在天上的鐵釘。雄鷹是天之驕子。張儀感覺天之驕子在嘲笑他,看他的笑話:身為秦國第一顯貴、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張儀,你也有過不去的坎吧?!你築城遙遙無期,屢建屢敗束手無策,長此以往,你在國君心中樹起來的高大的形象怕是要毀於一旦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時的張儀,必然有處江湖之遠,憂讒畏譏的愁悶。然而,這時,就在這時,猛地,一個奇怪的現像牽扯了他的注意。
波濤洶湧的江中,他看見一隻碩大神奇的綠毛烏龜正朝他遊來。
張儀是何等聰穎敏銳之人!電光石火般,張儀的雙眼一眨不眨地盯著這隻向他遊來的大烏龜,他想,莫非天助我也,天助川人!烏龜是吉祥靈異的象征,何況向他遊來的是隻人間少有的碩大神奇的綠毛烏龜、神龜。細看這隻神龜,伸著長長的頸子,眨著一雙神秘莫測的綠豆似的小眼睛,明明在向他示意。張儀心中大喜會意,他確定這隻神龜是上天派來幫他張儀築城的,是來幫四川的!位極人臣,自視甚高極為敏銳的他,不由感激地得端起手來向神龜一揖。待神龜遊上岸來,他立刻非常恭謹地,帶著隨從、薄記、錄員等僚屬虔誠地跟在神龜後麵一步一趨;按照神龜爬行過的方向,張儀要僚屬們將神龜所過之處一一詳細記錄。
過後,張儀依照神龜爬行、指示過的路徑,避凶趨吉,最先建起了大城。然後,在大城西麵建了一座小城(又稱少城,當時,少小二字通用)。這樣一來,東西二城成倚背之勢,小城為大城之前衛,大城為小城之依靠。大城是蜀郡所在,是軍事政治中心。小城的行政級別是縣治,號成都縣,也就是後來的華陽縣;等同於當時秦國首都附近的鹹陽。整座城市,形似一條蜈蚣。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張儀花三年的時間建成了成都這座城市。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
憑借特殊的地緣優勢,加上都江堰四時不竭甘泉的澆灌,到了唐宋時期,地處內陸的成都,已一躍而為全國五大繁華都市之一;成了一個“歲無饑謹”的“溫柔富貴鄉”。
戊戌(1898)年,法國著名遊曆家馬尼愛遊曆成都後,有如下繪聲繪色的記述描寫:
“惟於曉色朦朧之際,遙望其間,尚有巍峨氣象……其時城堙暗淡,景色清幽,若隱若見,如龍盤,如虎踞,扼峙於曠土平原;而河道縱橫,亦複綺交脈注;諸河上流沲西八十法裏,有瀑布自懸崖出,凡菜畦稻田及罌栗花地,俱藉以灌輸暢茂;但覺連陌如雲,鼓風成浪……寬衢華廈,綢轎錦輿,金碧輝煌,陸離光怪……”
成都富庶,文脈文風厚重,鍾靈毓秀,代有才人。
東漢時期,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興學(文翁成都興學地即現在的石室中學),一時,蜀中文風大盛直追齊魯,以後更盛。有言,齊魯是一山(蒙山)一水(沂水)一聖人(孔子),蜀中是多山多水多才子。而且,曆史上但凡名人,如果不是蜀人,也大都朝聖般到過蜀地。司馬相如、揚雄、楊萬裏、張商英、張唐英等等都是蜀人;李白、還有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的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以及陳壽、陳子昂;近代的郭沫若、李劼人、巴金等等也都是蜀人,數不勝數,燦若繁星。而入過川,在成都或流寓或做官的也是數不勝數,如:杜甫、陸遊、劉禹錫、黃庭堅等等等等。
少不入川!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府之國太好,入了川,就不想歸去。其實,老也不能入川,盡管老了,入了川照樣不想回去。
曆史上,成都的美,成都的風情,從古代詩人的名句中可見一斑。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這是有詩聖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杜翁杜甫,流寓成都期間寫的一首詩,寥寥幾筆,繪聲繪色盡情勾勒出了當時成都的風景風情,至今讓人欣賞暇想。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有詩仙之稱的大詩人李白的《峨眉山月》;還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無不表示了從蜀中走出去的詩仙人對故土的摯愛和濃烈的家國情懷。
此外,陸遊、李商隱、劉禹錫等人也留下了許多歌吟成都的詩篇。
蔣介石笑道,“我去華大安鑲了牙齒出來,估計正是華燈初上時分,如果時間合適,我們就去看看成都的夜市!”
說時,坐落於錦江之畔,占地廣宏,中西合璧的華西協合大學已經遙遙在望了。他們注意朝前看出去。
華西協合大學是美國人辦的。當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美國用清政府的賠款,轉而在中國修建了七所學校,都很有名。其中,六所大學,一所中學。六所大學中,除了成都的華大,就是北京的燕京、輔仁、南京的金陵、山東的齊魯、上海的聖約翰。一所中學是上海的匯文中學。華大是所現代化的綜合大學,牙科相當有名。
他們乘坐的那輛漆黑鋥亮,美國1935年最新產,安裝有流線型防彈玻璃克拉克轎車,在蔣孝先押陣的一先一後,與他們乘坐的車外觀上看不出有任何區別的兩輛轎車的押陣中,魚貫進入了華西大學。一進入這所大學牌坊式的朱紅色大門,發現校園內很幽靜,處處花香鳥語。縱橫交錯的花徑旁矗立著幢幢中西合璧的洋房。這些洋房大都不太高,一般也就是三樓,青磚一砌到頂,紅柱琉璃瓦――這是中式;然而卻又是尖頂闊窗――這是西式;典型的中西合璧。牆上爬滿瀑布般的青藤。間或有金發碧眼的老師和著身西服或長袍的學生腋下夾著書,從花徑上走過,還不時能看到剪一頭短發,上身著圓領灰色中式齊膝衣服,下身穿著一襲黑色短裙,腿上穿著長衫的女學生閃過的倩影。
車輪在花木扶蘇,兩邊花木夾道的校園柏油路上輕輕滑過,發出好聽的輕微的沙沙聲。穿行在幢幢中西合璧、氣象莊嚴、建築精巧而氣勢宏大的校園間,在洋溢著書卷氣的著名學府內,讓蔣介石皺眉的是,到處都張貼著“莫談國事”標語!這就一個方麵反映了這座著名學府內,妄談國事者多。
汽車停在了牙科主樓。早已在門外等候多時的華大醫學院總院院長、加拿大人林則、分院院長周少吾誠惶誠恐快步走下高高的台階迎接。隻見中間那輛車門開處,委員長由蔣孝先陪侍著走下車來,蔣介石笑著點點頭,兩位院長趕緊雞啄米似地恭恭敬敬將委員長迎到樓上的治療室。主治醫生是著名的牙科博士吉士道。他身穿白大褂,戴一副寬邊黑色眼鏡,黑黑胖胖。他請委員長坐到手術椅,上前一把捧起蔣介石的腮幫子,猛然一捏。委員長張開口露出粉紅的牙床,牙床頂端是一排顯然是安鑲過的兩顆牙齒。吉博士連連搖頭,說一口四川話:“要不得,要不得!枉自是美國名醫安的,手藝孬!”他一邊踏屑洋人,一邊動作麻利地比牙坯、和膠泥、做假牙。他手藝真好!看不起來,他的手短茁茁的,手指拇也一根根短粗短粗,小胡蘿卜似的,可動作起來靈活自如,出神入化。半個小時後,吉博士就給蔣介石做出一副半時最少要半個月才能做得出的兩顆假牙,安進口中,巴巴實實。
“委員長,請用勁咬咬,看有沒有地方不合實的?” 吉博士說。
坐在手術椅上的蔣介石半信半疑、猶猶豫豫咬合咬合了自己的嘴。“唔,不錯,天衣無縫。”試過後,蔣介石很高興。吉博士招了招手,一位身穿白大褂的護士小姐嫋嫋婷婷而來,手上托著一個白瓷盤,盤子裏裝了一碟油酥花生。
“委員長請!”吉博士手一比,要他用假牙試試吃油酥花生,說時自己先拈起兩顆丟進自己的嘴裏。蔣介石也不猶豫,聽說聽教地拈起幾顆油酥花生丟進自己的嘴裏,“叭叭叭!”咬得嘎巴幹脆,滿口噴香;連連點頭讚歎:“手藝好,手藝好!”陪同在側的林則、周少吾、蔣孝先捧場道,真是神了。吉士道長了臉大喜,將手一比說:“請委員長這邊來照照鏡子。”蔣介石跟過去,站在一麵足有人高的瑩潔的意大利鏡前照了照,時年49歲的他因安鑲好了牙,臉麵飽滿了,顯得很精神。
“呀!”分院長周少吾不無誇張地讚歎:“委員長顯得更年輕了。”總院長林則也不落後,用一口純正的成都話說:“委員長這一下顯得更威風了!”蔣介石樂得合不攏嘴,對簇擁在他身邊的三位牙科權威說:“你們華大的牙科真是名不虛傳。嗯!四川油酥花生香,以往安的假牙,是吃不出一點味道的,而這回吃出來了,吉博士的牙科技術更是超群絕倫。以後天下太平後,我要把你們華大好好再修修,再添些世界上最先進的牙科設備!”這一說,手術室裏皆大歡喜,爆發出陣陣歡笑聲。誰知,就在這時,樓下窗前忽然爆發出一陣口號聲:“我們要見蔣委員長!”
蔣介石退後一步,“這是怎麽回事?學生怎麽知道了?”他滿麵慍怒,鷹眼暴張,陰蟄地看著林則、周少吾、吉士道問:“我是秘密來的,是誰走漏了風聲?”三人都是一臉驚惶,連連解釋決不是他們泄漏的。
“我知道四川共產黨活動厲害!” 蔣孝先打圓場,他對手腳無措的林則說:“林院長,你是有威信的。請你趕緊下樓去,就說委員長身體不舒服,這次就不同大家見麵了,學生們有什麽請求,盡可以對你說,由你負責傳達。”
“好好好!”林則下樓去了。蔣孝先看了看在場的幾個侍衛官,感到士單力薄,他向蔣介石請示,要不要打電話讓劉湘派部隊來?
蔣介石搖搖手,又走到窗前,一個侍衛官上前替他挑起窗簾一角。隻見林則站在門前一隻高凳上向憤怒的學生們解釋著什麽,聽不清他的聲音,隻看得清他翹著屁股,揮著兩隻手,像隻撲扇著翅膀的公雞……忽然,隨著一個身穿青皮長衫,個子高挑的青年學生手一揮,一陣激昂的歌聲響起:
團結就是力量
這力量是鐵
這力量是鋼
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向著法西斯蒂開火
願一切不民主的製席死亡
向著太陽
向著自由……
“反了,這還得了嗎?”蔣介石捏著拳頭對侍衛長蔣孝先臉青麵黑的說:“劉甫澄總是在我麵前標榜他治川有方,結果呢?!四川、成都都快成共產黨的紅窩子了!回去後,你給劉甫澄打個電話,要他把今天的事好好查一查!嗯,他這個四川王是咋當的?!”就在蔣孝先唯唯連聲時,不知什麽時候下樓去聲援林則的周少吾氣急敗壞地跑回樓上,氣喘籲籲地說:“快,委員長,我帶你們從後門走!這批鬧事的師生中肯定有共產黨人,是共產黨人在主使,林院長抵擋不住了,他們快衝上來了。”
“那好,但是車呢?”蔣孝先帶著三個侍衛官全都掣槍在手,他們的汽車在樓下。
“委屈一下。”周少吾抹著一頭的汗:“隻有擠著坐我們院裏的兩部破車了。”就這樣,周少吾帶著蔣介石一行下了樓,讓蔣介石一行很狼狽地擠坐在兩輛很破舊的轎車裏,從後門一溜而去。
6
蔣介石在華大受到進步師生的衝擊而引發的心中不快,當天晚上得到了補償。
這晚,四川王劉湘恭請蔣委員長在成都最繁華最熱鬧的一條街――春熙路上最堂皇的春熙影劇看川戲折子戲。
當時,劉湘恭請他出麵,接見川省有關方麵大員並作訓示時,蔣介石推辭了;而當劉湘提出,近兩天在春熙路大戲院搞一個小規模的檔次很高純屬軍界歡迎會,屆時要川中所有在蓉高級軍官;特別是這次進峨山軍官團一期學習的高級軍官學員全部到齊,如唐式遵、潘文華、王纘緒等等,一讓他們瞻仰領袖豐彩,聆聽委員長訓示,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見委員長。屆時搞一台短小精幹,精彩絕倫的川戲折子戲湊興,讓楊玉蘭等川劇名角盡都上場為委員長演出。對劉湘的這個建議,向來看重槍杆子的蔣介石爽快地答應了。
“好的,好的。”蔣介石顯得很高興,他強調到,“這也是一個增進中央與川省之間,我蔣某人同各位同仁之間感情的一個好機會。我早就聽說,春熙路大戲院很有名,春熙路也很有名。春熙路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平的大柵欄。這條街是二十代年楊子惠(楊森字子惠)當四川軍務督辦時在成都推行新川政時的標誌性建築。楊子惠還是給成都做了些好事,聽說他熱心市政建設,比如他那時候就在成都建了許多公廁,還有圖書館、體育館等,這就很了不起。好,我去!這事就這樣定了!”蔣介石一錘定音。
這天,看蔣介石在華大安鑲牙齒時受到衝擊後心情不好,回到黃埔樓,最了解蔣介石的張群,為了排遣委座心中的不快,時間也合適,就提出這晚上去春春熙路大戲院看川戲折子戲,蔣介石說好,張群給劉湘打了電話。
去之前,因為蔣介石想看成都夜市,張群安排出來的時間比較早。夫人宋美齡一是嫌天熱,二是覺得與會的都是軍人男人,多有不便,沒有去。張群陪同委員長坐在那輛防彈轎車上,蔣孝先帶兩輛表麵上一模一樣的車,與他們的車一前一後等距離拉開行駛,精心護衛。
一路而去。在這薄暮時分,提督東街、總府街這些繁華街市上的商痁正在陸續關門閉市,而小販們已在階上簷下陸續擺上攤肆。隨著最初落下的夜幕,這些攤肆上陸續點燃油壺燈、電石燈,恍然看去,像是一條條閃灼的珠串。攤肆上,賣舊書的、賣花卉、賣各種舶來品、賣字畫的,應有盡有;遊人熙熙嚷嚷,摩肩接踵,熱鬧程度竟勝過白日……成都夜市果然名不虛傳。
車過皇城,太陽下去了,月亮還沒有起來。一朵由灰轉黯的浮雲低低地掛在紅牆黃瓦高大宏偉的皇城城樓上。群鶴歸巢了,朦朧中,隻見那一群群潔白的精靈在後麵一片雲翳似的、氣象森然的楠木林中跳著一天中最後的舞蹈。
張群指著皇城下的皇城壩中扯敞子(四川話,人多成團)的人群,說,皇城又被成都人稱為“扯謊壩”。原因是這裏百戲雜陣,無奇不有。賣打藥的,耍猴戲的,看相算命的,賣唱的,招人看洋鏡的……
“成都人詼諧、機趣,這是有名的。”蔣介石說時,注意到皇城壩兩邊,雁翼般展開的館子鱗次櫛比,問這又是咋回事?張群說,這些館子大都是回民開的,這些地方是回民聚居區,大都是貧民。這些館子,又分為紅鍋館子,白麵館子。紅鍋館子是賣炒菜的,白麵館子賣麵食,其間還有若幹賣牛雜的小鋪子,有名的有夫妻肺片等等,不一而足。這時,這些鋪子全都亮起燈。朦朦朧朧的光線中,麽師站在館子外的階沿上挑聲夭夭延客入內,熱氣騰騰,構成了一幅民國三十年代中期相對安寧富庶的成都畸形而色采斑讕的夜景圖。
很快,車入少城。蔣介石當然知道成都少城的由來。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後,全國有九個城市是滿人集中居住區、除了北京,有成都、南京、廣州、西安、杭州、福州、荊州、伊犁。而這九個城市中,成都少城又是一個特例,類似上海的外國人租界;在大城之外又用城牆隔出一個少城。少城內居住的都是滿人,少城是城中城。少城的整體形狀像一條多足蜈蚣蟲。在作主架的幹道外,旁生若幹條成都人稱為巷子、北京人稱為胡同的幽巷。幽巷裏幢幢高牆深院的公館相互獨立而又相互倚傍。公館裏濃蔭匝地,花香烏語,實實洞天福地。其中又以少城的寬、窄巷子最有代表性。1911年(辛亥)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七十餘年的腐杇沒落的清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於今,隔斷大城與少城的城牆,已經撤去。但少城這個稱謂及少城的格局依舊如是。隻不過少城居住的大都不再是滿人,而是民國新貴或長袖善舞的有錢人。
看蔣介石頻頻點頭,張群指著夜幕中劍一般直指夜空的紀念碑說,紀念碑的四周分別鐫刻於上的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分別由四川著名書法家趙熙、顏楷、吳之英、張夔階,分別用楷、草、行、隸4種字體書寫就,每個字約有1平方米。正說到這裏,他們的車慢了下來,這才注意到,在他們的前麵,出現了一支抗日遊行隊伍。兩個身穿排扣短褂服裝的年青工人,手中高舉著一副“成都人民抗日遊行”的橫幅走在前麵,後麵跟著工人隊伍,學生隊伍,郊區農民隊伍,還有商人、市民……他們手中揮舞著小旗,高聲呼喊“擁護蔣委員長抗日!”“各黨各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抗日必勝!”“抵製日貨,不買日貨,燒毀日貨!”沿途散發傳單。頃刻間,引得幽靜的少城人滿為患,四周擠滿了前來歡迎和鼓掌市民。蔣介石萬不諳地處內陸的成都抗日運動如此高漲,隨即想到這裏中共恐怕也是相當活躍。這時他們進退維穀,如果出一點安全上的問題,是連老天爺也沒有辦法的。幸好沒有人認得他的車;幸好不久遊行隊伍過去了。
接下來,蔣介石沉思著說,“曆史上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之說,我是領教了!”車快到春熙路時,他問張群這個名字的由來。張群說,說來話長。有這樣一說,向來文風很盛,人才輩出的山東是,一山(蒙山)一水(沂水)一聖人(孔子),而同樣文風很盛,人才輩出的四川是多山多水多才子。尤其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四川有個很特殊的現象,這就是人才的出現很集中。
這街名就是取得好。蔣介石說時,車已進春熙路,停在春熙路大戲院的車場上。
蔣介石和張群,這晚都是一身便裝示人。當著一身玄色綢緞便服的委員長,在張群和蔣孝先的陪同下,步入春熙路大戲院時,劉湘及屬下共有一百來人,站起來鼓掌歡迎。
足以容納三、四百人很是華麗的春熙路大戲院裏的坐位,本是一排排的火車坐。這晚,火車坐盡都撤除,代之以擺得相當鬆散的三、四十張小圓桌。每張圓桌上擺有蓋碗茶,新津南河大瓜子、耀華點心、天府花生、龍泉驛大水蜜桃等,都是成都名優特產
因為事先說好了,委座就是來看戲的,蔣介石麵前大家,清臒的臉上滿是笑容。他向大家招了招手,連聲說好、好!然後落坐。他一坐下,其他軍官也都紛紛落坐。這樣鬆散的擺設,其實暗中也是有考究的。中間一張桌子是首桌。蔣介石坐了首桌坐,張群、劉湘和省府秘書長鄧漢祥陪坐在側。蔣介石注意到,與會的軍官,最低級別也是獨立旅旅長一級。而每個與會者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沒有哪個是僭越亂坐的。不過,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師長以下的軍官們能坐到一起的,都是朋友,熟人,最少也是能談得起的。這時,戲還沒有開始,戲台上,兩領厚重的紫金戲簾呈人字形朝兩邊拉開。稍顯暈黃的燈光下,當中貼一副剪紙:熱烈歡迎蔣委員長!大個的金字張貼在滿帶喜氣的紅紙上,顯得很是熱烈。除此,沒有多餘的裝飾。也許,布置的人是深諳委員長的性格的。一陣陣悠揚的胡琴聲,伴著歡快清脆的笛聲,鼓聲從台後傳出,傳達出一種高山流水蜀韻悠長的意味。
劉湘、劉文輝叔侄是大邑縣安仁鎮人。劉文輝名為劉湘的幺伯,又稱六叔(劉文輝六兄弟,他是老六,最小,老幺),其實劉湘要長幺伯劉文輝四歲。當劉文輝與田頌堯、鄧錫侯同在保定軍校畢業,前途茫茫時,劉湘早已大紅大紫――他是四川最早的兩個師中的師長之一,後來這兩個師成為軍,劉湘成為軍長。劉湘是個很顧念親情的人。他適時拉了幺伯一把。而幺伯劉文輝也不是個簡單的人。他的外表完全沒有不像個軍人,個子瘦小,麵黃無須,像個老太婆。但,海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劉文輝其實是個極有心機的人,擅長縱橫捭闔之術;居下級,他善於揣摸上級心理;居上級,他善於調節下麵種種關係,調動所有的積極性。當他有一定力量後,最擅長挖別人“牆腳”來充實自己的部隊;最能權衡利蔽,以四兩撥千斤。當時,作為劉湘的部下,半是因為侄兒的提攜,半是自己的努力,他很快成為劉湘屬下獨立師師長,率部駐敘府(現宜賓市)。敘府有長江上遊第一城之稱,是重要的水陸碼頭,是川內難得的富庶之地。
打虎要靠親兄弟,上陣要靠父子兵!深諳其中奧妙的劉文輝,為了最快壯大自己,他讓在家做小酒生意的五哥劉文彩前來給他打理財政。
1921年秋日的一個黃昏,位於長江上遊重鎮敘述碼頭徐徐駛來一隻張蓬大船。當大船在碼頭靠好,隨著船上下來的人中,有一個時屆中年的漢子,相貌與當地最高駐軍首領劉文輝酷似,不過個子高一些。他身穿青皮長衫,外套一件黑布坎肩,背上斜背一個藍布包袱,手下拿把紅油雨傘――他就是劉文輝的五哥,以後在六十年代階級鬥爭時期,比他的六弟還要出名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劉文彩。
劉文彩被劉文輝先後委任為四川省煙酒公司宜賓分局局長、敘南船捐局長、川南護商處長、川南禁煙查緝總處長、川南捐稅總局總辦、敘南清鄉司令等要職。劉文彩有了財權和軍權,即在川南橫征暴斂。史載:他僅在敘府一地開征的項目就有四十四種之多,什麽花捐、廁所捐、鋤頭捐等等,無奇不有。從樂山到敘府一百餘公裏就有強收護商稅的關卡三十餘處。他強迫農民種罌粟,繼而收煙苗稅、煙土稅、經紀稅、紅燈捐,對不種罌粟的農民,收懶稅,川南人民飽受其害。1927年,劉文彩派兵捕殺了屏山縣領導六千農民抗煙厘捐的農會負責人、共產黨員徐經邦;1928年3月,劉文彩派軍警特務殺害了中共敘府城區區委書記李筱文和敘府縣委候補書記李家勳,鎮壓了他們領導的抗捐暴動,屠殺共產黨員和農會會員六七十人;1929年冬,又鎮壓川南工農革命軍,殺害革命軍領導和戰士五六十人;1931年3月,他製造了震驚全川的“五人堆”事件,中共四川省委特派員梁戈、宜賓中心縣委書記孔方新等五名黨的領導幹部慘遭槍殺。
1931年夏,劉文輝與劉湘叔侄為爭霸四川,矛盾日趨惡化,劉文彩派刺客去重慶暗殺劉湘未遂,激起劉湘對劉文輝、劉文彩的憤恨。11月24日,劉湘派飛機轟炸宜賓,劉文彩倉皇逃命。出逃前,他用勒索軍費的命令,僅兩天就在宜賓城內搜刮20萬銀元,連同他過去掠奪的金銀財寶,共裝了四千五百餘個大木箱,用20隻大船運回大邑安仁家中。1933年夏,“二劉”大戰中劉文輝戰敗,劉文彩失去依靠,將他多年的搜刮全數運回安仁老家。大發而特發了的他,在老宅的基礎上,巧取豪奪田地,建造了一座至今尚在的極具川西民居風格迷宮似的莊園。不僅如此,為感謝他的六弟,他特別修建了兩片占地廣宏的法式建築物、建築群,以送劉文輝兩個兒子的名義送他的六弟。他不僅在老家安仁、大邑,還在川西壩上最富庶的縣份,如華陽、新繁、溫江、崇慶、大雙流、邛崍等多縣廣置田產。粗略統計,他有良田12000餘畝,銀行字號22處、當鋪5個、街房684間、碾子10座、公館29個,家藏大量金銀珠寶,富可敵國。他在老家安仁鎮上辦有一所初高中建製齊全的文彩中學。
因為有極擅理財的五哥劉文彩往劉文輝的戰爭機器不斷輸油打氣,劉文輝很快脫離了劉湘,不幾年間同劉湘平起平坐。這時,整個四川,處於他叔侄事實上的瓜分狀態。當時,劉文輝是四川省政府主席兼24軍軍長,占天府之國最富庶的川西七十多州縣。而身為四川軍務督辦兼21軍軍長的劉湘,據川東半壁。劉湘的錢財收入雖然不及幺伯,但是他踞以重慶為中心的、從夔門經長江三峽進入四川的黃金水道,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都很高。劉湘的部隊人數上雖然不及幺伯多,但練得遠比他精,而且還有幾架從德國進口的雙翅膀容克飛機;有一支當時意義上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