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

當我們站在峰巒疊翠、煙波浩渺的大夥房水庫岸邊,遠望東南處莽莽蒼蒼的山峰和腳下波光粼粼的碧水時,有誰能不為這當年的古戰場激起懷古之情?當我們站在《薩爾滸山之戰書事》的石碑前默念、沉思時,有誰能不為當年的激戰而浮想聯翩?麵對當年的古戰場,曆史的畫卷展現在眼前:戰火的烽煙,騎兵的呐喊,流矢暴雨般飛來,刀劍在寒月下閃光。幾百年來薩爾滸之戰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傳誦。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女真是我國東北部的部族。女真原分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三部。努爾哈赤是屬建州女真。他生於1559年,曾在明朝總兵李成梁部下做軍官。後來他在遼東一帶逐漸擴大勢力,吞並了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將女真族統一起來。他表麵對明王朝恭順,實則暗中窺視著明廷的王權。萬曆十七年,明廷封他為都督眾事。萬曆二十三年又封他為龍虎將軍。他的官級越升越高,野心也就隨之而日益膨脹。

1615年努爾哈赤改革軍製,建立了八旗軍,進而使他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各方麵都得到了飛速發展。終於在1616年正月初一(萬曆四十四年),龍袍裹身,端坐在大衙內的龍座之上,自稱為大可汗,建都赫圖阿拉,定國號為後金,年號為天命。

1618年,努爾哈赤對明王朝發布“七大恨”誓師告天,興兵向撫順城進攻。

智慧過人的努爾哈赤,事前已派先頭部隊化裝成平民百姓,帶著山貨、土特產品到撫順城市場銷售,做好埋伏,然後大軍隨後開拔。撫順城明朝守將李永芳和所有明代腐敗將領一樣,整日沉浸在酒肉女色之中,他事先竟然一點跡象也沒察覺出來。當守城士兵忽然向他稟報,說大批後金兵士已潮水般向撫順城殺來時,李永芳頓時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抵擋才是,便高喊:“快關城門!”城門緊閉後,他以為可以冷靜思索一番如何抵擋,可不知從什麽地方冒出一夥人來,突然向守城軍士衝殺而來。李永芳被金兵的突然襲擊嚇破了膽,為了活命,他就乖乖放下武器投降了。

努爾哈赤沒用吹灰之力就占領了撫順城。此城失守,不僅威脅著遼東軍事中心沈陽中衛,同時,也給腐敗的明王朝一個不祥的信號。朝廷得到遼東告急後,禦前當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派兵部右侍郎楊鎬出任征討努爾哈赤的總指揮。楊鎬本是進士出身的文職官員,他雖誌大才疏,卻渴望升官晉爵。自以為滿腹經綸,足智多謀,自稱諸葛亮第二,其實是個不懂軍事硬裝內行的蠢家夥。在備戰會議上他口出狂言,高談自己的深謀遠慮,並親自設計了一個打敗後金攻下其老巢赫圖阿拉的作戰方案,向眾將軍侃侃而談。

他的方案是:全軍計10萬人均由他統一調遣。

為了引誘鉗製後金兵,他指揮兵分四路。一路由山海關總兵杜鬆將軍指揮,從沈陽出發直撲撫順,然後像一把尖刀直逼蘇子河畔。二路由遼東總兵李如柏將軍指揮,由清河出鴉鶻關東上直奔建州。三路由開原總兵馬林指揮,由開原出三岔口從北壓下。四路由遼陽總兵劉鋌指揮,自寬旬向北進攻。四路縱隊先分後合。二、三、四路構成鉗形攻擊形勢,死死鉗住後金兵,然後一路軍像一把尖刀直插敵人心髒。楊鎬得意忘形,誓以摧枯拉朽之勢直搗後金的老巢。計劃如此,但客觀事物的發展往往不以人們的意願為轉移。

楊鎬的紙上談兵,在戰場上會是怎樣的呢?

努爾哈赤兵前就已認識到,這場戰爭的嚴重形勢——興敗存亡在此一舉。他冷靜地分析了雙方的情況,力量的對比,經過縝密地思考與商討,最後他決定采取“任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集中優勢兵力,然後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他積極準備率領八旗軍回擊明兵。安營紮寨之後他想,軍情萬變,應派一個可靠的人再去打探,弄清對方虛實然後再作對策。

一天,他將大兒子叫到跟前:“你騎一匹快馬先去探明軍情,快去快回,不得有誤!”大兒子聽說這次來的明兵一個個久經沙場,心中早有些恐慌之感,便現出遲疑的神色,說:“父王,孩兒近日身體欠佳,不能騎馬,是否……”老王一聽,知道兒子臨陣怕死,可是他想,自己兒子不去冒險,怎麽令別人奮勇殺敵?當即便罵:“混蛋,你身為王子,膽敢違抗軍令,今日去則罷,不去則斬!”兒子見父王動怒哪敢不從?立刻改口說:“孩兒遵命就是!”老王這時才消氣兒地說:“今日去也得罰你,罰你做個上馬石吧!”說著,大兒子立刻雙腿蹲下,努爾哈赤踩著兒子肩膀上了馬,並厲聲說:“快去探明,如誤戰機,可別怪我不顧父子之情!”聽了這話,嚇得大兒子慌忙騎馬跑遠了。從此,這地方就叫成了“罵兒蹲”。後來叫白了成了現在的“馬兒墩”。

再說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前去迎擊明軍。發兵前他傳令官兵士卒,旗民部落,趕快將騾馬糞收集起來,用木輪車裝好隨軍運走。當時眾人心中都很納悶兒,不知老王葫蘆裏裝的什麽藥。隊伍行至蘇克素擴河下遊,距薩爾滸大約十裏左右的地方,努爾哈赤下令將輪車拉至河心,讓士兵將騾馬糞撒入河中,一車車不準斷流。騾馬糞順流而下,漂了整整一天一夜。

此時,杜鬆統帥的一路明兵正行至下遊渾河岸邊,見上遊漂下一層層馬糞,頓時嚇得毛骨悚然。心想:八旗軍的戰馬在過河之問竟然拉了這麽多糞,足見兵馬之多。他心中暗自發毛,天未黑就下令安營紮寨,不敢貿然前進了。

老罕王努爾哈赤領兵過了趕馬河,來到附近的山上。當時明軍已在營盤安營紮寨。老王大兒子打探軍情回來稟報說:“父王,不好了,明軍來勢凶猛,他們旌旗如林、兵馬多得草梢一般!”眾將領聽了這話個個麵色如土。努爾哈赤一想:這話不是長了敵人誌氣滅了自己威風嗎?在這臨戰關鍵時刻豈不動搖了軍心?

他當即怒氣衝天,一聲大吼:“你休要誑言,你謊報軍情貽誤了戰機當知何罪!來人哪,推出斬首!”一聲令下誰敢不從?盡管眾將軍求情,老王還是將自己兒子推出帳外砍了頭。老王此舉,震撼全軍。眾人一看,老王如此不徇私情,有誰還敢臨陣脫逃?

再說杜鬆統帥兵馬星夜燃炬,趟過渾河進入薩爾滸時,努爾哈赤的官兵們士氣正酣。老王率八旗主力兵四萬五千餘人,準備進攻薩爾滸的明軍兵營。

公元1619年4月14日,這天大霧彌漫,咫尺不見人影。經過幾個月長途行軍的明兵早已精疲力竭,一個個都在香甜的睡夢之中。忽聽天外傳來雷鳴般的呐喊聲與馬蹄聲。起初還以為夢中山洪暴發,當官兵們清醒過來時,後金兵早已身在腳下了。努爾哈赤正是巧妙地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率滾滾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前推進,並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向明軍大營發起攻勢。此時,明軍的火銃、巨炮已完全失去了作用。

隻見閃光的大刀、如雨的飛矢,紛紛而落,一直殺得明兵人仰馬翻,血肉橫飛,整個明兵將士已潰不成軍,亂作一團。盡管勇敢頑強的杜鬆將軍仍赤臂揮刀奮斫,終因寡不敵眾,最後被如雨的飛箭所射死。

三路統軍馬林,夜聞一路軍敗北的消息,軍中一片驚擾。馬林驚慌失措,沒等後金兵到來,就先行逃跑了。

四路劉鋌將軍一路上並沒受到挫折,心中正暗自喜悅。一日,行軍路上見眾多人馬向他靠攏。起初以為是明軍主力與他接應,可一到跟前方知上了大當。

這些身著明軍裝束的女真武士個個習刀槍善騎射,頓時殺得他暈頭轉向,不知如何是好。由於精神沒有準備,殺得他措手不及。原來這夥人馬是努爾哈赤事先在林中設下的埋伏。他們個個從明軍屍體上剝下軍衣喬裝打扮前來接應。這個突然襲擊使得劉鋌如喪家之犬。本來行軍就如履薄冰,這回完全亂了手腳。他被流箭射中仍不投降,最後自刎身亡。

四路軍中隻有二路軍李如柏將軍還算幸免遭難。

因為他走走停停,狐疑不前。後來聽說杜鬆、劉鋌已葬身刀海之中,他就按兵不動了。此時,他得到坐守沈陽的楊鎬的撤軍令,為保全性命就慌忙回逃了。

薩爾滸一戰曆時5天。明陣亡大小將領三百餘人,戰死士兵四萬五千餘人,損失戰馬二萬八千多匹。這一戰,努爾哈赤取得了“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輝煌戰績。這對鞏固後金的政權,乃至奠定後來清王朝的國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後來乾隆皇帝在《薩爾滸山之戰事書》中寫道:“嗚呼!由是一戰而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王基開,帝業定,夫豈易乎。”這就概述了這場戰爭的影響。此後,努爾哈赤果然下開原,奪鐵嶺,馳騁遼東遼西,進而奪得了整個東北,為以後後金兵進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明王朝此戰敗北後就一蹶不振,統治中國的基石已開始搖搖欲墜了。

當然,嗣後清朝統治者不僅為祖宗高唱讚歌,同時也勸戒八旗後代要繼續發揚祖宗善騎射、馳騁疆場的艱苦創業精神。在乾隆皇帝的一首詩中,便可以看出此種思想:

鐵背山頭殲杜鬆,手麾黃鉞振軍鋒。

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縱。

但祖宗的希望畢竟是希望,等到了吳三桂引清兵進關,努爾哈赤的後代稱帝後,英勇強悍的八旗子弟都在哪裏呢?他們多逍遙於公雞、蟋蟀的賭場,沉醉於花街柳巷中的芳香與甜膩。洋人來了,用槍炮叩開了中國閉鎖的大門,紈絝子弟們多成了朽木般的煙鬼。這都是以後的話題了。這卷曆史的教科書告誡人們,憂勞興國,逸欲亡身的道理,難道今人不該從中汲取必要的教訓嗎?